爱憎分明 质朴清新——介绍邓颖超同志的早年诗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0:55:18
 二十年代初期,曾是天津“五四”爱国运动中女界闯将的邓颖超,在继续从事反帝、反封、反军阀和争取妇女解放的斗争中,还文思勃发,创作了一批自由体新诗,以抒发自己的宏大旨趣和高尚情怀。
  据目前所知,在1923─—1924年间,邓颖超同志的诗作,共有八首。即刊登在1923年3月《朝霞》(天津《新民意报》副刊,赵景深主编)第三期上的三首:《竟肯》、《感怀》、《答友》;载于 1924年《妇女日报》上的五首:《实践之灯》(1月1日)、《胜利》(1月9日)、《复活》(1月17日)、《爱与教》(1月30日)和《小诗》(3月17日)。这些诗(署名“颖超”或“小超”),大多鲜为人知,现均已收入《天津女星社》一书(天津党史征集委员会与市妇联等单位合编),公开发表在报刊上的不久将由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出版。
  1923─—1924年间,天津的进步群众运动,在一度沉寂之后,又渐趋活跃。其时正在天津达仁女校任教的邓颖超,与其他革命青年一道,建立“女星社”等妇运团体,创办《女星》、《妇女日报》等进步报刊,参加党、团所组织的爱国活动,积极为社会改造和妇女解放而奔走呼号。她的诗作,正是她在这一时期斗争生活中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的艺术表现,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时代精神。
  当时的邓颖超,做为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运用初步掌握的马克思主义观察社会,展望未来,决心为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她的一些诗,批判旧世界,憧憬新社会,反映了她奋进不息的战斗精神。
  《感怀》,共四节;前三节用并列排比的形式,分别从社会黑暗、阶级压迫和世态炎凉等方面集中地概括和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本质,倾吐了自己对旧制度的愤忿之情。第四节则笔调一变,从写景入手,把“锁镶”在夜空中的一轮明月,比作“光明使者”和“博爱之神”;它那“充满慈爱、晶莹、皎洁的波光,照耀着宇宙一切众生……”,以此象征普照世界的真理光华,喻示将给劳动人民带来光明的美好前景。结尾一句:“从来不分什么温寒贵贱啊!”画龙点睛,道出了作者对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真正平等幸福的理想社会的热切期待。
  1923年前后,中国处于这样一个时期:一方面,反动军阀加紧镇压工农群众,革命运动出现暂时的困难和挫折;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国民革命的高涨。一些青年面对严酷的现实,只看到黑暗的浓重而悲观、颓唐;另有一些青年,则又把革命视为易事,大唱高调却不作艰苦的奋斗。针对上述倾向,邓颖超趁《妇女日报》创刊之际,写了《实践之灯》。她把“实践”比作一盏照耀光明之途的明灯,号召人们掌握“实践之灯”,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的向前进!”诗中对浮夸的“空言家”和消沉的“弱者”作了尖锐而善意的批评:  “悠扬清脆的歌声,

  是空言家的音调;

  沉痛凄惨的呻吟,

  是弱者的呼号。”

  这两者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其危害则是一样的:“只是添了人间的惆怅!”作者还指出,“掌着‘实践之灯’的我们”,应广泛地团结人民,“用那沉毅悲壮的歌声”去“警醒凄楚呻吟的朋友”,以便同掌“实践之灯”,“一同前进”。这首充满战斗激情的诗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光彩。
  1923年1月17日,湖南劳工运动的领袖黄爱(曾是天津“觉悟社”社员,邓颖超的战友)、庞人铨被湖南反动军阀赵恒惕杀害。在1924年黄、庞就义两周年之际,邓颖超同志写下了《复活》:
  “他俩的精神仍存着,

  他俩的血迹仍赤着。

  虽然他死了,

  准备着吧─

  使着无数的他复活!”
  一种哀痛、激越之情溢于言表,令人感奋。《胜利》是为《妇女日报》的创办和妇女运动的开展而写的。这首仅有五行的小诗,巧喻作比,蕴含丰富。它把妇运工作乃至革命事业比之为荒漠中的播种和开拓。这就是向人们晓示:在实现理想、完成事业的征程中,要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考验。败不馁、胜不骄,这正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和事业家所应有的可贵品质。
  邓颖超同志做为妇女运动的领袖,曾耳闻目睹旧社会女子(包括她的一些同学、战友)遭受封建势力摧残的种种事实;在愤慨之余,她深感唤醒妇女起来抗争的必要。散文诗《爱与教》,形象地再现了在旧婚制残害下的弱女子痛苦挣扎的惨象。它撷取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描述了一个被迫待嫁的少女默坐悲泣的情景。猛烈抨击封建婚姻制度;在诗的结尾,呼唤男女间真诚的相恋之爱。《竟肯》一诗,则是有感于一些女青年误入歧途而写的。诗中的“伊”本是一位可爱的、有希望的姑娘,然而她在坏人的诱惑面前,“不自爱、不自卫、不自量”,“甘任伪诈的蜂儿卧在伊的纯洁的心房”。诗中以物拟人,借喻示理,有对青年择侣的告诫,也有对邪恶势力的深刻谴责。
  针砭虚伪人情,挚爱革命战友,也是邓颖超八首诗作中的一个思想内容。如果在《感怀》中,已对旧中国象“大海的波澜一样”漫溢着的“人情的无常”,直捷了当地作了鞭挞;那么,《小诗》这首短诗,则是对缺乏“博爱”精神的自私者的讥刺。在“枯冷”的旧社会,同志间的互助互爱,更值得珍惜。“我们,直率真诚的我们,除了互相慰勉外,更有谁人?”─—这是《答友》一诗中一段袒胸露腹的倾诉。说起这首诗,还有一段感人的插曲。中西女学学生王南羲,曾是女星社社员;因“求学不逮”,个人升学等意愿未遂,一度产生了消极厌世的情绪。正在她悲观绝望之际,邓颖超向她伸出了热诚援助之手。邓赠诗一首进行劝慰,并流着热泪恳切地对她“畅诉”:“与其回顾,莫如前进;勇敢地前进,定可看见光明的前程”;告诫她,千万不要“放弃了我们的责任”而“作了改造途中的罪人。”为此,王南羲称邓颖超是她的“光明路的导线”,是她进步的引路人。于是,邓颖超写了《答友》这首答诗;诗除自谦地表示“难当你的光明路的导线的赞谢”外,对王的觉悟和振作感到欣喜,并进一步予以鼓励。诗中凝聚着炽热、诚挚的友爱!
  邓颖超同志在回顾二十年代的斗争生活时,曾说过,她们那时之所以入团、入党,参加革命,“就是因为第一我们爱国;第二我们爱民;第三我们反对反动势力、反对黑暗,追求光明……”她早年写的这八首诗,正是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这样的思想境界。它们象是一组基调高昂、音律和谐的大合唱,唱出了一位早期共产主义者热爱祖国、忠于事业的赤诚心曲。
  早在1919年11月写的《为什么……?》一文中,邓颖超就曾指出:“戏剧的目的必须含有教育上文艺上的价值,在快乐精神之中,得有一种社会上同艺术上的美感教育。”她在自己的诗作中,也贯彻了这一主张,因而她的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而且在艺术上也颇有特色,显示出作者一定的艺术素养。她的诗没有当时不少文学青年诗作中那种“唯美”的倾向和堆砌词藻、晦涩造作的通病,而具有质朴无华、不尚雕饰的特点。感情纯真,语言明晓,节奏顺畅;有些诗,笔随意转,情随意流,在错落有致的诗行中,仍能领略到内在的清新的韵致。郭沫若同志曾经说,好的诗应该是“真情流露的文字”;邓颖超的诗,正是在平实的风格中,透视出真实的感情、深邃的思想和鲜明的意象,给人一种率真、自然的美感。它犹如透明、纯净的清泉,虽无艳丽的色泽,但在品饮之下,会感到口爽心清,值得回味。
  这八首诗,大多是说理诗;但它们的表达形式则因内容而异。有的直露,直接陈言,尽情倾吐,如《实践之灯》、《答友》和《复活》等;有的则较为含蓄,借景述意,托物达情,如《胜利》、《小诗》等。从而较好的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加之,不论是述事、抒怀或是喻理,又都注意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排比、反复等传统的表现手法,也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说理诗的精髓在于“理”,诗中寓理,诗情更浓;诗理又必须赋之于“形”,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形象,才能以情理感人。邓颖超的诗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理形交融,因而给人留下美的联想和哲理的沉思。

  《一代伟大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