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都讲“接轨”为啥公车改革不“接轨”? 百事杂谈 百事杂谈 诗华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09:34:31

啥都讲“接轨”为啥公车改革不“接轨”?

 

今年5月份,一条杭州“车改”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热议。这次“车改”的核心是取消公车,给公务员按级别发放每月300元至2600元的“车补”。人们看了这条消息后,无不为之惊诧。要知道,目前的中国,还有多少贫困地区的农民、城市的底层民众一个月的收入连1000元都达不到,可人家现在仅“车补”一项就能抵上普通人好几个月的收入了。能不惊诧嘛!

殊不知,时间仅过去三个月,杭州又出台了一个新的“车改”方案:停发“车补”,为局级以上官员恢复公车,实行所谓的包干使用,节约归己,超支不补的新的管理办法。

才几个月时间,杭州市就接连出台了前后迥然不同的两套“车改”方案,可谓用心之良苦。可让人不解的是,他们研究制定这些方案的着眼点,究竟是以国家和纳税人的利益为重还是以那些有着直接利害关系的大小官员为重?

看得出来,杭州的所谓“车改”,始终只是在给官员配车还是发“车补”的问题上兜圈子。在他们看来,凡是官员要么给车、要么给钱似乎是“天经地义”之事。需要改革的,只不过是该给其中的哪一样,或者怎么给、给多少而已。回想当年国企改革时,我们可以十分坦然地让万千国企职工承受下岗、失业之类的改革“阵痛”,可如今进行“车改”时,一些人却时时处处都要为官员们的利益着想,想方设法让大小官员毫发无损,不致承受丝毫的改革“阵痛”。扪心想想,这样做合适吗?这样的改革,能够符合民心民意吗?

最近这一二十年,“接轨”这两个字逐渐变得时尚起来。无论是电视上还是媒体网络上,我们动辄便会听到或看到某某事某某方面要尽快跟国际“接轨”之类的说法,这常常给许多善良的老百姓带来过或多或少的一点儿欣喜。我们不明白的是,在啥事都时兴“接轨”的今天,我们的政府进行“车改”,为什么就不能够也尝试着“接轨”一下呢?

媒体和网络上很早就有人不断介绍过世界各国公车管理和消费方面的数据资料。

先看我们自己国家吧——

作为一个刚刚解决温饱不久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共拥有大小公车约500万辆,每年的公车消费约为3000亿元。在这庞大的数字背后,是各种各样名贵豪华的进口车越来越多;是无论正常上班时间还是节假日肆无忌惮地利用公车接送配偶子女上学、购物、就医、旅游、上坟、祭祖和婚丧嫁娶等公车私用行为;是夜间各种豪华气派的餐饮娱乐场所门外大量公车列队摆放的壮观景象。

再看看别的国家吧——

作为世界公认的头号发达国家美国,目前总共拥有公车约38万辆,每年的公车花费约为1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20亿元)。美国政府规定,公务车只限有关人员执行公务时使用,不得以任何名义私用,未经授权私用公务车将受到惩罚,包括临时或永久取消其使用公务车的权利、扣除一个月工资甚至开除公职。

至于其他发达国家,远比美国的数字更小。而且,多数国家对于公车的配备和使用也都制定了十分明确与严格的法令法规相约束,使得上至首相总理、下至一般公务人员,人人都自觉遵守,不敢逾越半步。比如;

韩国:首尔市即汉城政府公车一共只有4辆。市长一辆,三位副市长各一辆。
芬兰:只有总理、外交部长、内务部长、国防部长才享受公车。首都赫尔辛基,也只有市长一人享受配
备公车资格。
瑞典:首相除非履行国务才允许使用公车,首相平时上班要么乘公交要么开私家车。
德国:总理要想在周末继续使用防弹公车,就得掏腰包付费。为此,前总理施罗德常开着自己衰破的私
家车出门。

英国:伦敦市长每天乘坐地铁上下班,遇到地铁职员罢工,只好步行上班。

意大利:西西里岛墨西拿市市长布赞卡因私与夫人乘坐公务车到距墨西拿市约400公里的地方旅行,就
被意大利消费者协会以利用职权、损害纳税人利益告上法庭,被判处6个月监禁。

由此可见,无论是公车的数量、花费还是对它的配备、使用和管理,我们都堪称“世界之最”,而且,我们远远没有跟整个世界“接轨”。

为此,我们不禁要问,只须一“接轨”便可以立马得到彻底解决的事情,为什么我们杭州的改革者们却总是要陷在“给车”还是“给钱”的圈子里难以自拔?为什么在啥事似乎都特别热心于跟世界“接轨”的今天,遇上“车改”这样的具体问题,我们就突然绝口不提“接轨”二字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