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努力实现秭归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05:26:43
发布时间:2008-5-26 信息来源:秭归县人民政府 点击次数:3153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熊相军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和突出贡献,也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一大突出亮点。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报告》的精神实质,全面把握又好又快发展的丰富内涵及其实现途径,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地、持久地、全面地、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要切实按照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结合秭归实际,精心谋划并科学组织秭归经济,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我就如何理解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讲三个问题:
一、又好又快发展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又好又快发展是时代的选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加快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全球经济呈现出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但是,由于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国家为解决能源消耗过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发展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的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当代世界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学家不断研究和探索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正是从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出发,研究产生了许多发展主张,形成了不少发展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概括起来讲,国际上发展观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由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工业文明观”。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受战争影响,各国视军力为国力,提出视GDP增长为发展的实力论。工业文明观简而言之是:“发展=工业”,或者是“发展=经济”。第二阶段是1969-1973年由罗马俱乐部未来学派提出的“增长极限论”,提出“经济+自然=发展”。1968年在罗马成立的“罗马俱乐部”,其目标是谋求对“人类困境的解决办法”。1972年,丹尼斯·梅多斯等向罗马俱乐部提交《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时,西方经济增长正处于“黄金时代”,但该报告对于人类前景却进行了“悲观”预测:“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以及资源消耗按现在的增长趋势继续不变,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就会在今后一百年内某个时候达到极限。最可能的结果就是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这两方面发生颇为突然的、无法控制的衰退或下降”。“增长极限论”提出的发展观可以被概括为“不盲目反对发展,可是反对盲目的发展”,其重要贡献在于首次将经济增长与生态稳定联系在一起,超越了以单一的经济指标衡量发展的局限,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和影响。第三阶段是可持续发展观,概括起来是“经济+自然+社会=发展”。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由全世界100多位科学家参与撰写的《只有一个地球》的重要报告,会后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87年4月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第一次正式地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思想经过不断深化,具有其丰富的内涵:一是公平性原则。公平性既包括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也包括世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二是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强调地球资源的有限性,认为应该限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利用,如果发展破坏了人类共同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便不能持久。三是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可持续原则是共同的,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意味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思维的根本转变,在价值观上从过去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转变为和谐的关系;在发展观上,从过去的单纯追求经济指标转变为以经济社会和自然综合协调发展为目标。第四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多学科介入发展研究,产生了综合发展观,即“经济+自然+社会+人=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人口剧增、各个方面全面进步的过程,发展的目的是消除贫困、扩大就业,普遍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是全体成员分享发展成果的社会全面进步。综合发展观纠正了以物为主的发展,初步强调了以人为中心、人的全面发展,比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更全面更成熟。第五阶段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在当代发展研究中真正把“以人为中心”提到发展观高度的,是1995年3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发展首脑会议,该会议通过的《宣言》和《行动纲领》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提出经济的增长、制度的建设、政策的选择等等,都要以尊重人的尊严、实现人的权利、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为“社会发展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以人为中心”的新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归纳起来,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一个从“经济增长至上”到“社会发展优先”,从“可持续发展”再到“全面综合发展”的演变过程。总之,又好又快发展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趋势,是时代的选择。
(二) 又好又快发展是时机的选择。
我们正处于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耽误不起,也失误不起。从“加速发展”,到“又快又好”,再到“又好又快”,党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经济全局的驾驭更加成熟。我国已经具备支撑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又好又快发展时机已经成熟。从“快”字当头到“好”字当头,经历了一个实践深化、认识提高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后,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困扰我们多年的短缺局面已不复存在,社会商品实现了供求平衡或略有富余。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如何以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通过自主创新,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产品开拓市场,成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生活发生了六大历史性变化。这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体制条件、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利的国际经济条件和新的发展动力,使我国具备了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条件。
我国经济生活的六大历史性变化是: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一定程度的相对过剩;经济运行,由大起大落转变为快速平稳;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十位上升到第四位;外贸总额,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二十七位上升到第三位;人民生活,由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
第一,就经济体制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进入不断完善的新阶段,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的引入,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利于克服市场自发调节的缺陷,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着强烈的投资饥渴和扩张冲动,在长期短缺经济下商品供给严重不足,这就难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长期存在的短缺状况基本改变,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并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过剩。这就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体制性基础条件和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第二,就经济运行来说,我国从1953年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到现在,经济增长率共经历了10次上下起伏的波动。其中,从1953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共经历了5次波动:第一次,1953年至1957年;第二次,1958年至1962年;第三次,1963年至1968年;第四次,1969年至1972年;第五次,1973年至1976年。在这5次波动中,每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率的最高点与最低点的峰谷落差分别为9.9、48.6、24、15.6和10.3个百分点,可谓“大起大落”。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和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又经历了5次波动:第一次,1977年至1981年;第二次,1982年至1986年;第三次,1987年至1990年;第四次,1991年至1999年;第五次,2000年至今,尚在进行之中。在前4次波动中,每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率的最高点与最低点的峰谷落差已缩小到6个或6个百分点左右。1999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四轮经济波动的谷底年份,经济增长率为7.6%。2000年、2001年经济增长率分别回升到8.4%和8.3%,进入新一轮经济波动;2002年至2006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1%、10%、10.1%、10.4%、10.7%。这显示出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突出特点,即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经济已连续7年在8%-10%左右的适度增长区间内平稳较快地运行;其中,2003年至2006年,连续4年在10%或略高的区位上平稳较快地运行。我国经济增长出现的这一高位平稳运行的新轨迹,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从总体趋势看,我国经济的增长与波动呈现出这样一种新态势:峰位理性地降低、谷位显著地上升、波幅趋于缩小,也就是呈现出经济波动微波化、稳定化趋势。在经济运行经常处于“大起大落”的情况下,是难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在,经济快速平稳的增长态势,为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第三,就经济总量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总量不断上升。1978年,我国GDP总量为3624亿元人民币。经过8年努力,到1986年,上升到1万亿元;这8年中,平均每年增加800多亿元。又经过5年努力,到1991年,上升到2万亿元;这5年中,平均每年增加2200多亿元。从1992年到2006年的15年期间,我国GDP总量平均每年增加11000多亿元;2006年GDP总量突破20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2006年GDP总量是1978年的13.3倍;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我国GDP年均增长9.7%。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1978年的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2006年世界各国GDP排名前10名:第一名美国 15万亿美元;第二名日本 5万亿美元;第三名德国 2.8万亿美元;第四名中国 2.6 5万亿美元;第五名英国 2.3万亿美元;第六名法国 2.1万亿美元;第七名意大利 1.7万亿美元;第八名西班牙 1.1万亿美元;第九名加拿大1万亿美元;第十名印度 0.78万亿美元。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速度,预计到明年,中国将超越德国,排名世界第三。那么中国何时可以超越日本排名世界第二呢?假如我国至2015年经济增长率每年以8%速度增长,人民币兑美元则以每年4%升值,我国的GDP在2012年就可以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到2015年,接近美国的经济总量。197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206亿美元,排在世界第二十七位;2006年上升到17607亿美元,排在世界第三位。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幅提高,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国际经济条件。第四,就人均GDP水平来说,改革开放初期,1981年至1987年,我国人均GDP在300美元以下;1988年至1994年,上升到300至400美元;1998年突破800美元,2001年突破1000美元,2006年又上升到近2000美元。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着消费结构由吃穿用向住行升级,由一般吃穿用向高档次吃穿用升级。这就为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的选择。
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值得高度重视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经济的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中,不仅应在“快”字上做文章,更应在“好”字上下功夫。
一是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这些因素集中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依然偏大,经常出现投资增长过快过热倾向。虽然在每次宏观调控中投资增幅都会受到一定抑制,但导致投资过快增长的体制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地区投资扩张冲动仍然强烈,投资反弹并引发经济较大波动的风险依然存在。与此同时,连续多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扩张,使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这也有可能导致未来投资增速的较大幅度回落。如果经济出现大的起伏波动,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在经济快速增长中防止“大起大落”,保持经济运行的良好的平稳性,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二是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我国经济增长虽然很快,但“四高一多”(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很大。特别是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由于能源和各种资源消费强度较高、污染排放较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靠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路子再也不能走下去了。“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5年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10%的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这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必须千方百计地完成。在各种资源中,土地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资源。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亿亩。这是一条直接关系13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底线。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更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在土地问题上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
三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主要是: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投资规模过大,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特别是广大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强;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较大,服务业比重偏低,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还没有改变,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协调;外贸顺差较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国际收支状况对国内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四是经济增长中存在着不和谐性。在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还有一些低收入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卫生、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但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总量增加,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社会和谐。如果只顾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忽视人的发展,那么,就会加剧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顺利进行。
二、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内涵、根本途径及实现方式
(一)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内涵。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虽然只是“好”与“快”两个字顺序的变化,但含义十分深刻。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具有丰富的内涵。总结历史经验,针对现实问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总量平衡。要保持总供求基本平衡,防止通货膨胀,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二是结构优化。要促进需求结构趋于协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三是资源节约。要狠抓节能降耗,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是生态良好。要控制并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护和治理城乡环境,促进生态修复和建设。五是民生改善。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此基础上,要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这个目标,在充分考虑经济总量增长的前提条件下,把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改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好”与“快”的有机统一。“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为前提,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把握发展的节奏和步伐,使较快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下去。如果单纯追求快速增长,忽视质量、效益、结构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有可能出现盲目追求高指标,攀比高速度,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结果欲速不达。因此,只有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长期持续的快速增长。同时,“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持较快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把握好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辩证关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经济发展方式,通俗地讲,就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经济发展的问题。过去,我们一般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既相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和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通常把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把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的增长方式,称为集约型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加丰富,既涵盖要素结构的变化,又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也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求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又要求从通常的经济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从“增长”到“发展”的改变,体现了我们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认识的深化,它更为科学合理,更加符合“又好又快”的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路是实现“三大转变”。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一国GDP通常是由投资、消费、出口等“三驾马车”共同形成的。近年来,我国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最终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的贡献率持续降低,从而使投资与消费出现不协调,经济增长过多依靠资本形成;从消费领域看,消费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不高、消费能力不强。这一问题,制约了经济健康发展。因此,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繁荣,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之中,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针对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状况提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因此,必须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推动发展的主线,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针对过去我们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现阶段,无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看,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总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大转变”,主要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基本途径。要通过加快推进“三大转变”,逐步形成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及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相协调的新格局,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三)又好又快发展的实现方式。
1、坚持宏观调控,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宏观调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贯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当然,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宏观调控会有不同的政策取向、操作步骤、松紧力度和实施重点。当前,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不断完善这些政策措施。在宏观调控中,继续坚持有保有压、不搞一刀切的原则,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引导和规范经济行为,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宏观调控在当前是必要的,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不是不要政府来进行宏观调控。因为只有进行宏观调控,更能够指导产业的合理布局,产业之间的协调,并且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可以防止过冷过热的现象。所以宏观调控始终是必要的。
当前宏观调控中几个问题是:
第一,我们仍然承受着的通货膨胀的压力。报纸上经常用的词是“流动性偏大”,主要是讲货币供应量过多,资本过剩。货币供应量为什么过多,最主要的原因是投资偏大,银行信贷偏多,这样大量货币就投入了市场。为了防止国民经济出现过热的现象,宏观调控是必要的。政府现在采取的措施也正是怎么样更好的利用财政、货币政策。从货币政策来讲,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一直在做,就是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不能够全部都放款出去,必须把存款准备金留下,不能发,减少银行放款的数量。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今年11月2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根据最新的存款数据估算,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一次冻结1900亿元左右资金。经过此次上调之后,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13.5%,创下了自1987年统一存款准备金率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要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土地要严格把关,源头就在土地,没有土地建设什么项目呢?土地要严格把关,把这些问题解决以后,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渐渐减少。
第二,宏观调控与汇率制度改革问题。对汇率制度改革问题我们应该这样看,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对中国经济是不利的,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以后,就可能影响我们的出口,我们的企业萎缩了,甚至倒闭了,工人会大量失业,农产品也卖不出去,农民的生活也会受影响。一定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考虑,所以说人民币大幅度的升值是不可取的。但是,人民币的小步升值,专家们认为这样会利大于弊。弊在何处呢?弊还是有的,大升值对出口大不利,小升值对出口是小不利。只要升值对出口都不利,这个弊是存在的。比如人民币升值对我县金属硅、帝元两家出口企业就有影响。今年金属硅代理出口和自营出口总额可达1000万美元,帝元300多万美元,按照去年上半年的汇率,1美元可兑换人民币8.26元,今年人民币升值后,1美元兑换人民币7.4元,这样导致金属硅损失860万元人民币,帝元损失258万元人民币。小步升值会使外资的热钱继续流入中国,等待人民币进一步的升值,这些都是弊,这个弊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用从通俗的话讲“两害之间取其轻,两利之间取其重”就是做利弊得失的比较。所以说,总有利弊,只要利大于弊就行了,最大的利是什么?减少中外贸易摩擦,这样的摩擦不会产生,外商希望大幅度升值。利在何处?人民币小步升值的利在于给中国的企业以鞭策、警告。从现在起看到汇率是小步在升值,不要再指望扭曲的汇率作为自己竞争力的根据,要抓紧时间加强管理,集中创新,创立品牌。这是当前需要做的,错过了这个机会,以后再做就晚了。现在的信号已经出来了,人民币在小步升值的过程中,企业要抓紧时间干,企业只要利用这个机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这样对中国长远来说竞争力的增强是有好处的。我们的汇率小步升值升到什么程度呢?胡锦涛在报告中讲“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这条很重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个过程,我们将来要做,但是现在要沿着这个方向走,逐步来实现。什么是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呢?通俗地讲,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就是指任意资本(无论投资国内资本市场还是国外资本市场),可以自由兑换成该国货币资本。目前中国实行外汇管制政策允许生产资本兑换,比如一家外国企业要在我县投资200万美元建设一个工厂,这笔投资是可以从美元转换成人民币来投资的,但是如果这家外国企业想在深圳交易所买入200万美元的A股股票那是不行的,国家外汇管理局不允许这200万美元换成人民币。这样限制的结果就是大陆投资者无法直接投资海外市场股票,国外投资者无法直接投资中国A股市场和国内债券市场。人民币的汇率是由市场来定的,是浮动的。比如前一段时间是8.1左右,现在在7.5以下,这是市场形成的汇率,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是我们迟早要做的,但是这个过程我们要注意到,我们要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因为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同样有利有弊。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年爆发的时候泰国是首当其冲,泰国受的损失很大,因为泰国的货币是自由兑换的,本身的经济实力又不强,银行的不良贷款又很多,这样一来,外资一进一出对他们的冲击极大,他们就一下子处于了极其困难的境地,我国要吸取这样的经济教训。为什么东南亚危机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我们有一个外汇管制政策,进来不那么容易,出去也不那么容易,就是因为我们逐步的实现。
2、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面对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从国家层面讲,要坚持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从企业层面讲,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同时,特别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和自主创新的主体。从体制层面讲,体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要通过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从人才层面讲,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进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尽管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是距离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在自主创新方面我们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大家先看几组数字:中国的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不到10%。中国现在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4%。全国出口量中57%是来自外资企业。中国企业研究和开发的支出只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56%。从这几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距离国际发达国家技术水平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现在中国是世界的制造中心,假定我们不重视自主创新,单靠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而在国际贸易中占位置,这样的时间不会长久。因为中国现在很多的出口是“贴牌生产”,就是贴上外国的品牌,利用外国的企业优势,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是外方的,中国得到的利益很少。加工贸易平均利润率只有3%-5%,我们只拿到3%-5%利润,大部分的利润被外商拿走了,因为专利在他们手上,品牌是他们的。然而消耗的是中国的能源,我们的能源已经很紧张了。而环境的污染又留在了中国。中国只得到一点加工贸易费,时间也不会很久。因为东南亚有一些国家,他们的劳动力素质也不错的,他们的劳动力价格比中国还要便宜,外商企业就会转移到那里去,比如说转移到越南、柬埔寨,所以我们的优势有不会太久。举一个例子来看,做一套西服花费的能源成本都差不多,但是外国有品牌,人家做出来的西服可以卖到上万美元,而中国的西服只有几百块钱,达到一千块钱已经相当不错了。不仅是西服,外国一个杯子卖多少钱?消耗多少煤?中国一个杯子卖不了几个钱,还要消耗那么多煤,我们的能源消耗就大了。品牌是打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也是我们保护自己的防护堤。所以自主创新一定要达到这样高度来认识。从我们秭归来看,企业自主创新也有一定的成果,木林森公司LED镀银工艺、华扬防爆太阳能真空管工艺取得了专利权。目前这两家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效益较好。
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我县屈原酒厂在申请注册“屈原酒”商标时,才发现早已被湖南的一家酒厂注册。我们要求该酒厂将商标权转达让给我县酒厂,并开出100多万元转让费的条件,但对方却不为所动,称无论出多少钱都不转让这一商标。最后,我们不得不使用“屈原故里酒”这个商标。
3、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如果翻开五十年代后期的《人民日报》看,就有一篇社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六十年代初《人民日报》还有文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隔了40年又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究竟区别何在,过去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今天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实质上是不同的,虽然口号是一样的,但内容是不一样的。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二元体制谈起。城乡二元结构从古就有,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就把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化了,城乡二元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才有的。从计划体制建立之后,户口分为两种:城市户口、农村户口,这样城乡二元体制就形成了,城乡生产要素的流动就被隔绝了。为什么当初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了巩固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就告诉农民,你们就安心呆在农村吧,我给你把农村建设好,你不要做“盲流”,就是按计划的盲目流动。有计划调你去做工,不然就呆着。当时是为了适应计划经济发展的需要。隔了四十年,今天就不一样了,今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今天应该了解到“新农村”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村容村貌整治、精神文明建设、民主管理,一系列都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现在新农村跟加快城镇化建设是不矛盾的,是平行的,中国为了实现现代化农村人口要减少,城镇人口要增多。这样,两个区别是不一样的,我们一定要懂得,今天提出“建设新农村”是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城镇化的过程中提出的这一点。如何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农村要进行改革。改革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户口制度问题,户口制度改革是随着改革的进展而水到渠成的事情。当前,要深化农村的改革。胡锦涛同志在报告里有一段话:“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又指出:“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发展”,这段话对当前深化农村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家庭承包制开始的,家庭承包制对于整个的改革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因为它是最早进行改革的。从历史上可以看出,原来是什么产品在市场上都买不到,比如说香油、鸡蛋、猪肉等等,从开始家庭承包以后市场就活跃起来了,要什么农产品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对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对于方便群众、改善群众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农村家庭承包制实行了二十多年以来,它的局限性就开始暴露出来了。一个局限性是,农业现代化仍然要走规模经营的道路,因为中国农业劳动率太低了,那么多农民每家一小块地,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了,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第二个局限性是,农民出来打工,田地就荒废了,只有老人和妇女来耕作。我县有6万多人在外地打工,有的村过红白喜事要到邻近几个村找人帮忙,只有老人和妇女,有些地方就出现荒田的现象。现在能不能完全改变这样的情况,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谈改革。所以胡锦涛同志说“坚持农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承包权的流转”。目前有一些地方探索了一些流转办法:转包,承包了一块土地因为要出去打工,把土地转包给别人;租赁,把土地租出去,租给种植能手,还有的租给龙头企业。土地使用权入股,农民可以自己组成专业合作社经营,如果交给龙头企业,也可以在龙头企业中入股。胡锦涛同志的报告还提到:“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它跟过去的合作化完全不一样了,过去的合作化是自上而下贯彻的,现在是农民自发组成的。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公司下订单给农民,按照订单生产,农民反映,最后在收购的时候,农民是单个的,是弱者,公司是强者,所以公司可以卡产品的等级,会给农民打白条,联合起来组成农民协会,就是强者对强者,如果他们没有按照合同办,可以请律师跟他们打官司。而且,成立专业合作社产业链就延伸了,农产品的加工可以做,农产品的运销也可以做,就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近几年来,我县各种农民协会发展很快,杨林桥成立了魔芋、蔬菜生产协会,屈原镇成立了桃叶橙生产专业合作社。郭家坝成立的童庄河脐橙生产营销合作社,已经拥有骨干社员148名,吸纳普通社员2300余名,生产资料服务网点和脐橙收购网点100多个,拥有运销队伍200余人,脐橙打蜡、包装、加工企业发展到13家。到目前,该社累计加工、销售脐橙3200万公斤,销售收入5760万元,平均销售价格在1.8元/公斤以上,比社外农户自行销售价格高出0.12元/公斤,仅此一项,就为社内农户增加经济收入384万元,户平增加收入1669元。
全世界最有潜力的待开发的市场在哪里呢?在中国农村,九亿农民有两亿多农户,只要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发展了,我们的国内市场规模将多大啊?每个农户添家用电器,孩子买家用电脑,我们的电器市场规模多大啊;九亿农民每人每年添几套新衣服,每人每年买几套鞋,我们的纺织品市场规模多大啊,这有待于开发,统筹城乡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在这儿。工业化到一定程度以后,工业要帮助农业,城市要帮助农村,这样,我们城乡统筹发展就能够取得进一步进展,我们要扩大内需,最大的内需潜力在中国的农民身上。我们可以想像,我们将迎接一个内需的大突破。
4、坚持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和谐性。经济增长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主要包括产品质量、资金使用效益、资源利用效率等。社会效益的内涵更为广泛,包括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成果等。我们不仅要注重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提高社会效益,也就是要使经济增长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更加重视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妥善处理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制度,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注重为农村和城镇低收入者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积极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说:“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的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我们整个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是人民普遍物质文化水平都能提高,要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让老百姓在改革开放中、在发展中得到实惠。这次十七大报告有些新的提法,首先是关于零就业家庭的低收入问题,胡锦涛同志在报告里这样强调“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国民收入当中,居民收入的比重要有所增加,不仅数量增加,而且在国民收入的比重也要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增加,第一次分配中劳动的比重要增加。十七大报告中改变了十六大的报告的提法,十六大报告中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的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现在是无论初次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第二次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这个提法是新的,这也表明了胡锦涛总书记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民生问题是社会保障问题,关于社会保障问题,他用了这样几个字:“为了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学有所教”,首先谈到教育的问题。现在教育是全中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党的文献中首次提出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们过去讲中国是人口多,中国是人口大国,后来说“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大国是指人多,强国就不同了,是人的教育水平高、技术水平高、素质高,所以要“建立强国”。而且特别提出“把教育公平提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高度”,教育一定要公平,让大家有同等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的不平等,教育的不公平会带来就业的不公平,就业的不公平就带来了收入的不公平,收入的不公平就带来了生活的不公平。由此产生第二代不公平,关键是教育公不公平,教育的公平就业的机会就一样了,就业机会一样,收入差别就会缩小。所以要把教育问题提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还强调“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教育是公益事业,会使各个家庭都受惠。教育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不仅是学生,是所有的人。
“劳有所得”指的是就业保障。我们让更的人有就业机会,要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同时也看到“劳有所得”也包含这样的问题,就是最低工资标准要提高,这是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说的。西方的经济学家是反对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的,他们认为最低工资标准没有好处,反而对工人有害。因为制定最低工资标准以后工资不能低于这个标准,促使企业多引进技术,少用人,这对于工人反而是不利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多制定最低工资标准企业的负担加重了,企业萎缩了以后不是影响更多人就业嘛。西方经济学的两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不全面的。最低生活标准之所以有必要提高,是因为它是保障人的生存权的问题,是劳动就应该有所得,如果低于最低工资标准,这样对工人就不利了,对企业是有好处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建立巩固了企业劳动力队伍,给工人工资太低了,工人就走了,一个熟练工人走了,来一个新工人要从头培养,对企业也不利。目前,我县有些企业留不住员工、招不到员工主要是工资标准较低。  应该说,最低工资标准是必要的,但是最低工资标准要不断提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国家的情况来定。
“病有所医”,讲的医疗保障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 “把基本医疗保险从城镇职工扩大到城镇居民”,简单的变了两个字,过去提基本医疗保险限于城镇的职工。十七大报告中作了调整,把基本医疗保险从城镇职工扩大到城镇居民,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农村也正在进行试点,通过农民的医疗合作进行试点。我县于2006年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到304507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96.55%,参合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今年又将三峡移民农转非人员纳入合作医疗统筹范围,将城镇低保对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
“老有所养”在十七大报告中又有一个新提法,十七大报告中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范围由城市居民扩大到城乡居民。这就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是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生活保障制度,现在扩大到城乡居民范围。所有这些变化都讲明了,十七大报告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方面是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进展。我县实施了城镇低保和农村低保制度,城镇低保对象8735人,农村低保对象10344人。社会保险不断扩大,全县社会保险参保规模达到79989人次,今年保险扩面5700人。
“住有所居”,住房保障在胡锦涛报告中是怎么说的呢?“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城市廉价出租房简称为“廉租房”。政府解决低收入住房的问题,这不是靠市场调节解决的,政府出面廉价住房,收入在多少标准以下、面积在多少平米以下的居民可以租到廉价的出租房,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只能租房。这个制度对解决住房问题是有好处的。从以上的问题中都可以清楚的看到,民生问题的关注是我们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只有关注好民生问题,会让更多的人来共享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
5、坚持环境保护,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当前,要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应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这六个字是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的,过去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现在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在胡锦涛的报告中还提出“让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因为要建设生态文明,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循环经济指的是遵循生态规律,在经济和技术可行的条件下做到以下四方面:一是资源高效利用。应该节约资源,能够采用代用品的就采用代用品。在采矿的过程中对共生矿、伴生矿要进行开发利用,比如矿和其他稀有金属伴生的,不能只开发一种资源。对于,水电各种原材料都要提高资源利用率。要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年限,比如电灯泡的时间用久一点就节省了资源。二是减少废物的排放。在生产过程、消费过程要减少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三是最大限度的把废物转为可利用的资源。比如采煤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煤矸石,对这些煤矸石要充分利用。废水之外还是不是有其他的东西可以裂变和提炼,废气是不是可以回收。四是不能进行利用的废物要做无害化处理。循环经济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怎么样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呢?怎么样来注重生态文明呢?宣传教育是重要的,但在制度上一定要有建设,制度上一定要有所保证。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是,严格技术标准,限制高耗能行业的发展。现在高耗能的行业出口就要受到限制,因为耗能高,造成了污染,中国的能源资源又紧张,资源消耗高的行业出口就要受到限制。再比如实行生产者责任制度,如果生产了有害物必须负责回收,这是你的责任。进口商把国外的旧衣服进口来要自己进行处理,这是责任。所有生产的责任一定要非常明确。实行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假定你对社会造成了坏的影响,造成了不良后果怎么办?法律责任要追究。这样就能把循环经济工作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的,因为环境是我们和子孙后代共有的,资源是我们和子孙后代共享的,我们一要要考虑到本代人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到子孙后代人的利益,因为我们共处一个环境中、共享着一个资源。而且我们要尊重大自然的规律,破坏了环境造成的恶果是由你自己承担,由子孙后代承担。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更多的人作为志愿者参加生态文明的建设。现在,我们的招商理念要转变,要注重环保,由全面招商向选择招商转变,保持我们秀丽的秭归山河。
三、努力推进秭归又好又快发展
(一)科学判断发展形势。
科学判断形势是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三峡工程兴建以来,我们突出服务大三峡、建设新秭归主题,全县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
从“好”的方面看,一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产业构成来看,预计今年第一产业达到6亿元,第二产业达到6.7亿元,第三产业达到15.8亿元,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992年的52.39:19.42:28.19调整为21.05:23.51:55.44,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产业稳定发展,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符合秭归发展实际。二是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元至十月,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744万元,同比增长37.81%,占年计划107.57%。从投资构成看:第一产业投资稳步增长,第二、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6642万元,同比增长4.69%,占投资总额18.6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6129万元,同比增长1.96倍,占投资总额39.3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9973万元,同比增长0.35%,占投资总额42.02%。从资金来源看:国有投资稳中有升,集体投资、民营投资快速增多。国有投资60342万元,同比增长4.07%;集体投资7045万元,同比增长60.11倍;民营投资75357万元,同比增长177.5%。从生产性质看:生产性投资逐步加大,非生产性投资逐步下降。完成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108056万元,同比增长74.66%,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5.7%;完成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34688万元,同比下降17.94 %,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3%。三是财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预计今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可以突破亿元大关,其中税收可完成7333万元,占73.33%;非税收入可完成2667万元,占26.67%。    税收收入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今年比去年可增加3.88个百分点,税收质量逐步提高。
从“快”的方面看,一是经济实力增强。全县经济发展跃上了新的平台,发生了质的飞跃。预计今年全县生产总值可达28.5亿元,近几年其增幅都在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可达15亿元,近两年增幅都在15%以上;外贸出口可突破400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两年增幅都在6%以上;元至十月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16.31亿元,比年初增长了17.35%。二是产业实力增强。农业特色日益突出,逐步形成了低山柑桔、中山干果和茶叶、高山蔬菜和烤烟的产业格局。柑桔发展到16万亩,蔬菜发展到11万亩,烤烟2.55万亩,茶叶3.2万亩、板栗5万亩,全县多种经济面积达到55万亩。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5家,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预计今年可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27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食品、电子、轻工服饰、化工、建材等已成为优势产业。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规模企业发展到38家,仅今年新增规模企业5家,年产水泥50万吨、纸制品5万吨、发电量2亿度、LED40亿只、罐头3万吨。三产经济活力彰显。旅游经济迅速崛起,旅游骨架基本形成。成功开发了九畹溪、泗溪、屈原祠、链子崖及凤凰山景区,全县景区发展到5家,其中4A景区1家,3A景区2家。旅游产业初具规模,接待游客1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亿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11倍、260倍。旅游业已成为我县的新型产业。三是发展后劲增强。随着我县干法水泥、屈姑食品加工、中天晟通讯、香溪化工、吉盛、华扬、帝元等一批企业项目的兴建、建成和壮大,工业的发展后劲大大增强;随着九畹溪和泗溪景区的提档升级,凤凰山景区的建成,乐平里景区的开发启动,秭归旅游将迎来大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秭归特色农业将稳步提升;随着江南翻坝高速公路的兴建和秭归港的建设,秭归物流的后发优势将日益凸现。
从薄弱环节看, 一是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据2006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资料显示:在全省76个县市区中,秭归综合指数为31.072,位居第63位;经济发展水平指数为12.119,位居第55位;可持续发展指数为18.952,位居第67位。在湖北省25个国家级贫困县市中,秭归综合指数排第17位,经济发展指数排第10位,可持续发展指数排第17位。在宜昌9个县市区中,秭归综合指数、经济发展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均排第8位,仅仅好于五峰。二是经济发展的要素紧缺。土地、电力、资金、劳动力、物流、成品油、原料等发展要素十分趋紧,制约发展的瓶颈尚未从根本上打破。随着国家实行越来越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土地审批更加严格,而我县目前开发区已基本无存量储备土地,可开发的土地很少且成本高。要发展经济,搞项目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土地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县发展的最大瓶颈。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兴建投产,电力供应越来越紧张,据预测,我县年缺电量将达2亿度左右。伴随国家银根紧缩,再加上各商业银行撤并机构、上收贷款审批权限,企业融资也越来越难。据统计,全县每年缺企业流动资金10亿元左右。随着我县一批工业项目投产,今冬明春缺企业劳动力5000人。物流、农产品力工原料与企业不配套。三是经济发展的条件较差。秭归是个山区、库区县,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旅游的发展还受制于自然。最近,国家正在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将划分为四大主体功能区: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为优化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聚集条件较好的区域为重点开发区;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聚集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为限制开发区;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为禁止开发区。实施主体功能区定位后,包括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人口政策、土地政策、环境政策和绩效考核政策等都将有所调整。根据我县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我县很可能被划定为限制开发区域。
(二)科学把握发展机遇。
秭归能有今天的发展,主要靠机遇加奋斗。如果没有三峡工程机遇,可以说秭归至少比现在要落后10年。漂亮整洁的新县城、各具特色的库区新集镇、纵贯全县的沿江路、蓬勃发展的秭归工业、异军突起的旅游产业、正在兴起的港口物流、坝上库首的独特区位都得益于三峡工程的建设机遇。目前我县仍然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是有三峡工程的带动机遇。三峡工程建设全面进入了收获期,三峡工程巨大的品牌效益,将不断提高坝上库首秭归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我县培育优势产业和扩大招商引资再一次提供契机。如今三峡库区进入了后三峡时期,最近国务院三建委办公室汪主任提出要把三峡库区建成“动力三峡、生态三峡、文化三峡、和谐三峡”。扶持库区生产发展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二是有区域发展的政策机遇。我县有三峡库区、贫困地区、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等扶持发展的政策机遇,为我县争取更好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提供了新的条件和依据。三是有产业转移的承接机遇。由于东部发展较快,产业升级日趋明显,东部原有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受制于劳动力的价格上升、地价上涨和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开始向内地转移。我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正逐步转化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优势,会吸引众多东部地区企业到我县安家落户。四是有宜昌都市圈的辐射机遇。宜昌市被确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秭归县城又是宜昌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将对秭归县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有19个县市区争三峡库区政策机遇;有677个县市区争中部崛起政策机遇;有592个县市区争贫困地区政策机遇;所有的内地县市区都在争产业转移机遇。要充分吃透这些机遇,要尽力抢抓这些机遇,要竭力用好这些机遇。
(三)科学实施发展目标。
十一五规划我们确定了“特色农业大县、新型工业强县、三峡物流新县、全国旅游名县”的发展目标,符合秭归实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是要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建设特色农业大县。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提升品质、规模发展”的调整思路,大力发展壮大柑桔、烤烟、茶叶、蔬菜、干果和养殖六大特色产业,着力构建“低山柑桔、半山茶叶果品、高山烤烟蔬菜”三大产业板块,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是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建设新型工业强县。坚持“工业主导”战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型支柱产业,着力培育光电子、食品、轻工服饰、能源、建树、化工等优势产业,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发展协调、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体系。
三是要加速推进旅游精品化,努力建设全国旅游名县。要在更高起点上谋化旅游发展,按照国际化、个性化、市场化、品牌化的要求,加速推进旅游景区建设,不断增强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辐射功能,真正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的跨越。培育大品牌,将凤凰山、九畹溪、乐平里培育成全国著名的旅游区,将泗溪、链子崖等培育成区域知名的旅游区,努力打造“屈原故里国际旅游区”旅游品牌。
四是要加速推进物流集约化,努力建设三峡物流新县。全县交通实现出口高速路、省道二级路、完善县乡路、通村水泥路“四路”目标。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以江南翻坝高速公路的兴建和建成为契机,以物流中心为主体,建成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打造新三峡重要的中转港口。
五是要切实改善民生,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要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努力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正公平,使全体成员平等地享有社会资源与发展成果。
同志们,秭归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正朝着建设“特色农业大县、新型工业强县、三峡物流新县、全国旅游名县”的发展目标阔步迈进。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秭归就一会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就一定会走在三峡库区同类县市发展前列。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努力实现秭归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三三战略”推进科学发展上水平——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对话吕梁市委书记聂春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 又好又快:关键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习近平:以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时政--人民网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转变思路和方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转变思路和方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龙井市人事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实现人才人事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大力推进临沂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全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八论努力实现贵州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论) 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势头 充分发挥查办案件职能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充分发挥查办案件职能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临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家重点工程:内蒙古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不竭动力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胡锦涛: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应改变“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 促进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