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主党对决以色列:美国伊朗幕后较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08:42:21
25年前,以色列以几乎“每三秒一炸”的猛轰,把贝鲁特变成人间地狱;事隔25年,这个辛苦重建的首都,又再在以军寻求清剿敌人的攻势下,被一轮轮的空袭轰击蹂躏。
以军官员曾明确表示,希望通过轰炸逼使真主党屈服,结束在边境向以方发射火箭炮的行为。但今日的真主党,已不再是1983年用自杀袭击方式突袭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馆和海军陆战队军营的真主党。西方情报官员和专家们认为,得到伊朗支持的真主党武器供应充足,足以同以色列进行一场较为持久的“不对称战争”。
自7月12日冲突爆发以来,真主党平均每天向以色列发射100枚“喀秋莎”火箭。据估计,真主党拥有10,000到12,000枚“喀秋莎”,如今使用的还不到库存的3%。军事研究机构GlobalSecurity.org的总裁派克(John Pike)表示,若真主党的武器库存没受到大破坏,理论上,这场冲突将可能一直延续到十月初。
不幸的是,此一悲观的前景预测,似乎得到了冲突双方的认同。在向以军讲话时,以国总参谋长、中将哈鲁兹(Dan Halutz)强调,在黎巴嫩的军事行动会“持续较长时间”。
与此同时,黎巴嫩真主党总书记纳斯鲁拉(Hassan Nasrallah)也对半岛电视台(Al-Jazeera)表示,“即使遭到全球的反对”,他们也绝不会交出被绑架的以军士兵,除非双方交换囚犯俘掳。有报道还指,他不久后可能将下令发射数以百计较为远程的导弹,袭击以色列的重要城市特拉维夫。以方官员警告,若采取这一行动,真主党、伊朗和叙利亚的末日很快就要到临。7月19日,以军向一处地下目标投掷23吨炸弹,目标就是击杀纳斯鲁拉。
到底真主党拥有多少中短程导弹?军事分析人士仍未获得确切资料。不过他们大多认同以色列方面的情报:真主党手中的导弹,有Fajr-3型导弹(射程为45公里,伊朗造)和Zelzal导弹(射程为200公里,理论上可抵达特拉维夫)。
7月14日晚,以色列一艘军舰,遭到一枚雷达导向的伊朗制C-802导弹袭击。这不仅反映了真主党的攻击能力升级,也为那些主张对伊朗实施先发制人军事行动的以色列官员和军官们提供了新藉口。去年10月,伊朗总统内贾德(Mahmud Ahmadinejad)曾扬言要“将以色列从中东地图上抹掉”而震惊世界。
然而,伊朗在今次黎以冲突中的角色,依然未有定论。派克说:“很难断言目前真主党到底是按自身的内部研判决策而行,还是展现着伊朗的一套大战略。”但他认为,无论实情如何,形势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
派克指出,鼓励真主党充当反抗以色列的排头兵对伊朗有利,可将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动员起来,同仇敌忾,为之后与敌人摊牌铺路。
自1982年成立以来,高喊“将以色列人赶出黎巴嫩”口号的真主党,一直得到了伊朗的资助,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一些论者坚称,伊朗仍“热衷向外输出其伊斯兰革命”。
不过据GlobalSecurity.org表示,目前伊朗每年为真主党提供2,500~5,000万美元的援助,比一些报告中所说的动辄几亿美元少很多。
对于有指伊朗军事顾问加强在黎巴嫩活动的单方面指控,也不乏质疑之声。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中东分析家考兹曼(Anthony Cordesman)在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中说,虽然近年确有一定数目的伊朗革命卫队(IRGC)人员前往该区,但“由革命卫队人员领导的黎巴嫩民兵训练营时代似已一去不返”。他认为,“除非有确凿证据,否则任何有关伊朗在今次冲突中的角色,都只能算是揣测。”
对于有论者声称,从伊朗方面获得的不少新武器技术和长程火箭的真主党,在德黑兰授意下在中东“挑起麻烦”,考兹曼认为,这最多只能算是猜测。他指出真主党利用伊朗,不见得比伊朗利用真主党来得少。
专家们一致认为,虽然真主党的短程飞弹精准度欠奉,恐怕要带点幸运才能命中目标,但它的威力依然不可轻视。由于弹道较短,真主党的短程飞弹令以色列先进的导弹防御体系很难有效拦截。真主党对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Haifa)的火箭袭击,已表明即使是随机的轰击,也足以令这座城市陷于瘫痪。派克认为,就算真主党为保存实力,以后每天只发射10枚火箭炮,而不是现今的100枚,仍然能够凑效。他说:“问题不在于袭击造成了多少以色列人死亡,而是那种担心被导弹击中的恐惧已深入人心。”
自诞生起,真主党就盘踞在黎巴嫩南部,不时向以色列军事据点和城镇发动火箭炮袭击,以军正希望透过今次的无情轰炸,扭轰此局面。(编注:外间普遍认为以军这次行动,获美方默许,美方官员曾多次表示不赞成即时停火。)
7月14日,以军的炮火彻底摧毁了真主党在贝鲁特南郊的9层总部大楼,殃及周边大量平民。然而,从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先例来看,再精确的空袭活动,若缺乏地面部队的全面配合,将注定失败。吃过派地面部队长驻黎南占领区18年的流血苦头,以色列对此一战略确是有点犹豫,然而以方仍决定派遣一定数目的特种部队,渗透到黎巴嫩南部,图铲除真主党武装分子和摧毁其导弹发射装置和储存库。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7月20日称,以军希望能先辟出足够空间,为稍后较大规模派遣地面部队铺路。美国前驻以色列和叙利亚的大使Edward P Djererian还向该报称,以军也希望给“地面(百姓)带来足够大的痛楚,驱使当地人对真主党的冒进主义作出政治抵制”。
7月20日,在不绝于耳的边境枪炮声中,以色列方面对居住在黎巴嫩南部地区的居民发出警告,要求他们“立即”逃走,似为大规模地面攻势抢占缓冲区铺路。
然而随着黎巴嫩大量基础设施被摧毁、越来越多黎巴嫩人被杀(现达330人,当中多为平民)、超过50万人流离失所,恐怕黎国草根民众未必太可能支持任何压制真主党的行动。
真主党能坚持得越久,备受美国压力的伊朗受益就越多。通过提供武器,令德黑兰能打一场代理人战争(proxy fight);且不管伊朗和真主党是否有良好协调协作,但这场中东冲突已成功地转移了国际社会对伊朗核计划的注意力。
考兹曼说,藉着这场冲突,真主党“向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表明,伊朗是一个愿打击以色列的国家,虽然它既不是阿拉伯国家,也不是由逊尼派执政。若以色列实施报复的话,伊朗在阿拉伯人和穆斯林眼里更成为一个支持穆斯林‘自由斗士’的国家”。
纳斯鲁拉最近宣称,这场冲突为击败锡安主义者(Zionist,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者)提供了历史的机遇。乍听起来有些荒谬,但细细咀嚼其实也纯不是胡吹。 作者Jason Motlagh是总部设在华盛顿的合众国际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资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