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的远景展望--矿权百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8:13:20

(一) 煤炭资源远景展望
1. 煤炭资源综合潜力分析
总体来说,我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煤类齐全,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我国预测煤炭资源总量为50 592亿t,其中适合目前开采技术经济要求的是埋深在1 000m以浅的26 705亿t,这是经过逐步探明,近期可以利用的资源。截止1996年底,1 000m以浅已探明保有储量为10 025亿t,探明率为37.5%,占1/3强,说明我国远景煤炭资源丰富。在10 025亿t保有储量中,生产矿井和在建矿井已利用储量为2 556亿t,利用率为25.5%,仅占1/4,说明我国尚未利用的煤炭储量比较多。1996年全国共生产煤炭137 409万t,保有储量与当年产量的比值(储采比)为730,高于世界煤炭平均储采比239的3倍以上,说明我国煤炭生产的储量保证系数很大,有继续扩大生产能力的资源基础。但是,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地理分布极不均衡,各规划区的差别较大(见表2.2.49)。
表 2.2.49煤炭资源综合潜力分析 (×104t)

从表2.2.49可以清楚地看出,资源探明率最低的是新甘宁青规划区,尚有8 000多亿t预测资源未被探明,远景资源巨大。同时也说明该区煤田地质工作滞后,煤矿开发能力小,所以储量利用率较高,储采比相当大,前景非常好。其次是晋陕蒙(西)规划区,虽然资源探明率在50%以上,但因赋煤条件好,预测资源量大,还有5 000多亿t远景资源等待探明。该区目前处在起步开发阶段,储量利用率很低,储采比很大,前景十分广阔。东部调入区带中的4个规划区,资源探明率普遍较大,储量利用率较高,储采比较小,发展前景不大。西南规划区的“三率”居中,说明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2. 尚未利用的保有储量分析
截止1996年末,我国煤炭保有储量为10 025亿t,扣除生产矿井和在建矿井已利用的2 556亿t后,尚未利用的保有储量为7 469亿t。其中精查储量为893亿t,占12.0%;详查储量为1 438亿t,占19.2%;普查与找煤储量为5 138亿t,占68.8%。各规划区尚未利用的保有储量及其分类,见表2.2.50。
表 2.2.50各规划区尚未利用保有储量情况(亿t)

我国尚未利用的保有储量突出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1) 勘探程度太低  普查与找煤储量占2/3以上。特别是其中的找煤储量是在地面地质工作的基础上,依据地质理论或在大面积范围内仅根据个别控煤钻孔推定出来的远景储量,估计在3 000亿t以上。普查与找煤储量程度很低,只能作为择优进行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的依据。只有精查储量才能作为矿井建设设计的依据。在尚未利用的保有储量中,精查储量只占12%,远远满足不了煤炭工业发展的要求。
(2) 分布过于集中  全国尚未利用的保有储量集中分布在晋陕蒙(西)规划区,占全国的67.2%,其中一半以上又集中在晋、陕、蒙3省(自治区)交界的河套地区;新甘宁青规划区占9.9%,主要集中在新疆北部和宁夏北部地区;西南规划区占9.1%,贵州又占该区的68%。储量过于集中,不利于统盘安排全国煤炭工业发展规划,虽然影响煤炭建设的内外部因素很多,但资源条件是煤炭开发的基本依据。所以这种局面如不能及时得到改善,必将制约煤炭工业的长远发展。
3. 远景资源展望
在科学分析各规划区远景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根据今后找煤工作的难易程度、近期采煤技术发展的要求(北方大型以上矿区开采深度1 200m,南方和中型以下矿区开采深度1 000m),展望我国煤炭资源远景,可以概略地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远景资源好,比较容易找到近期可以开发利用的煤炭资源  具备这种地质条件的有: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宁夏和贵州6省(自治区)。
(2) 远景资源较好,可以找到一些近期可利用的煤炭资源  具备这种地质条件的有:黑龙江、安徽、云南3省。
(3) 远景资源较差,找煤工作困难,但还可能找到一些近期可利用的煤炭资源  属于这一类的有:山东、河南、河北3省。
(4) 远景资源很差,找煤工作难度很大,只能找到零星、少量近期可利用的煤炭资源  属于这一类的占大多数,有北京、天津、辽宁、吉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西藏、甘肃、青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
4. 普查找煤方向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上述煤炭资源的赋存状况,今后的煤田地质工作,除对已查出有开发利用条件的地区加快工作,尽快提高勘探程度和储量级别,满足煤矿建设急需外,同时,必须加强成煤条件和赋煤规律的研究,进一步做好东部地区的普查找煤和西部地区“煤水并重、突出找水”的工作。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而且辐射全国,起着带动和影响全国经济发展和繁荣的作用。但是,煤炭资源十分短缺,影响能源的长期有效供应,制约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必须继续加强普查找煤工作。由于本地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比较高,继续开展找煤工作的难度大,再用一般的方法找煤很难奏效。因此,必须在新的煤田地质理论指导下,运用遥感地质扫面、煤田物探先行、钻探取心验证等多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找煤方法,在老矿区的深部和外围、厚覆盖层下、红层下、推覆滑覆构造下继续开展找煤工作,力争再发现和扩大一批新资源。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既是煤炭资源富集区,又是水资源贫乏区。本地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低,今后的工作任务十分紧迫和艰巨,在加紧做好煤炭资源普查和勘探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区域赋水地质条件的研究,积极开展找水工作。实践已经证明,在这一地区找到可以利用的地下水比找到丰富的煤炭资源更为困难。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水资源比煤炭资源更具有重要性,而且水资源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开发煤炭资源的制约因素。因此煤田地质工作在这一地区应实行“煤水并重、突出找水”的普查找矿工作原则。
5. 煤层气开发的可能性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层气(以往通称瓦斯)资源也很丰富。据有关部门统计,仅陆上埋深在2 000m以浅的煤层中即蕴藏着30~35万亿m3的煤层气资源,约占世界煤层气总资源量113~255万亿m3的1/4~1/7,每年因采煤和燃烧煤而排放的煤层气达125~194亿m3。从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来看,1993年底,经对国有重点煤矿中的621个矿井鉴定结果,其中有煤与瓦斯突出和高瓦斯矿井310个,占50%;据对地方国有煤矿年产3万t以上的1 650处矿井统计,其中有煤与瓦斯突出和高瓦斯矿井778处,占47.2%。可见,我国煤层气资源有着良好的开发前景。
早在50年代,从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出发,我国就开始进行了矿井中的煤层气抽放工作。目前,抽放煤层气的矿井有111个,其中抽放正常的49个,抽放不正常的62个。年抽放量仅5亿m3。抽放出来的煤层气有效利用的更少。开发利用很少的主要原因:一是认识上的问题,以往只把煤层气当作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一个隐患,是有害气体;而没有认识到它还是一种洁净能源,将其开发利用不仅可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而且对优化能源结构、保护大气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认识上的差距,因此平时不抽或很少抽放,只有当安全受到威胁时才抽放。二是我国多数煤田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煤层原始结构遭受破坏,多数煤层的渗透性差,抽放率低。
近年来,吸收国外从地面直接开发煤层气的成功经验,煤层气开发已被列为煤炭工业“九五”期间4项战略起步工程之一。煤炭工业部还成立了煤层气开发领导小组,规划在2000年前建成1~2个煤层气开发和利用的示范工程,为将来大规模开发进行准备。199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由煤炭工业部、地质矿产部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联合成立了“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全国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的管理工作,并享有对外合作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生产的专营权。目前,正处在选区试验阶段。从山西省河东煤田、晋城矿区和陕西省韩城矿区的试气结果来看,单井日产气在1 000m3以上,多的达到7 000m3以上,情况比较好。今后只要坚持不懈地边试验、边总结,突破重点,把地面抽放和井下抽放结合起来,在众多的煤田和煤矿区内,一定会找到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煤层气矿区。
(二) 煤炭生产与供需形势分析
1. 开发布局与供需形势
煤炭开发布局要以煤炭资源的地区分布和赋存特征为基础,以国家建设需要和供需要求为依据,以交通运输、开发环境和建设资金为条件,做到合理配置全国煤炭生产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数量和品种需求的平衡。
经过40多年的煤炭生产和建设,我国煤炭开发布局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决定煤炭开发布局的诸因素中,煤炭资源的地区分布、赋存特征及煤质的优劣是最重要的不可改变的因素。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和煤类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西多东少,北富南贫,加之地区间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很不相同,东部地区比较发达,西部地区相对滞后,因此东部地区能耗多,煤炭自给率低,需要煤炭量大。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西煤东调、北煤南运,已成为我国煤炭供需的基本格局。
煤炭生产强调就地就近开发的原则。为了减轻运输压力,长期以来,我国煤炭开发的重点一直放在东部,从而大量消耗了东部地区的煤炭资源。京津冀、东北、华东和中南规划区赋存条件好、埋藏较浅、容易开发的煤田都已开采,而且目前的开发强度很大,仍然满足不了需求;西南、新甘宁青规划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受运输条件和煤质的制约,所产煤炭难以大量进入东部煤炭市场。晋陕蒙(西)规划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类齐全、煤质好、开发条件有利,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对煤炭需求的日益增长,扩大开发规模的主要希望就在晋陕蒙(西)规划区,它将成为东部地区缺煤的主要供给来源。因此加强晋陕蒙(西)规划区的煤炭开发是历史的必然,煤炭开发布局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大势所趋。
但是,煤炭开发布局西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因为煤矿的建设周期长、投资大、涉及外部条件多,要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煤炭基地,并源源不断地向缺煤地区输煤,决不是朝夕可成的事。因此未来全国煤炭开发布局的方针,应该是“稳住东部,战略西进”。首先,要做到东部地区在稳定煤炭生产的基础上,力求有一定幅度的提高,才能为煤炭战略西进赢得时间,确保战略西进顺利进行。其次,中西部地区应以晋陕蒙(西)规划区为重点,以山西为基地,逐渐向西推进。各规划区的布局和供需要求是:
京津冀规划区应加速开发河北蔚县煤田,稳定已经达到的生产水平,并从山西调入部分煤炭和电力,解决一次能源不足问题。
东北规划区应充分发挥蒙东褐煤的优势,立足动力用煤在区内解决,只调入少量炼焦用煤,以开发本区为主,尽可能减少调入。
华东规划区经济发达而且发展速度快,煤炭将长期短缺。既需要继续开发安徽和山东的煤炭资源,并力争煤炭产量有一定提高;又要增加中西部煤炭的调入,二者都很重要。应该坚持开发与调入并重的原则。
中南规划区应充分发挥河南的煤炭资源优势,稳定已经达到的生产水平,同时要靠多种渠道(包括进口)输入煤炭、电力和多样能源,补充一次能源的不足。
晋陕蒙(西)规划区不仅煤炭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又靠近东部地区,并有已建成的山西煤炭基地为依托,应尽可能加速开发。但是,该区受到运输、水源、环境和工农业基础薄弱的制约,因此首先应重点开发山西省的老矿区外围,择优开发鄂尔多斯煤田中的陕北神木、蒙西东胜、山西乡宁和离柳、陕西彬县和黄陵、宁夏灵武等矿区,以满足全国对煤炭的需求。
西南规划区资源比较丰富,但区内分布不均衡。四川煤炭资源不多,近年来依靠地方煤矿的产量,供需基本持平,从长远来看,严重缺煤。因此本区的开发规模应在保证向四川供煤的基础上,适当支援中南。特别是贵州,煤炭资源丰富,并与中南地区相邻,南昆铁路已经开通营运,湘黔线正在加紧改造,交通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本来应该作为西南规划区的开发重点,但是煤中含硫量偏高,开发规模过大对环境极为不利,只能优选煤质好的区段,先期开发。
新甘宁青规划区煤炭资源丰富,但远离东部地区,外运条件困难,近期的开发规模只宜在保持本区需求的基础上,少量支援四川和东部地区。将来随着交通条件改善,运输能力提高,再逐步加大支援东部地区的煤炭。
2. 影响战略西进的制约因素分析
煤炭开发战略西进势在必行。有利条件是,中西部地区煤层埋藏普遍较浅,而且多数是新开发和尚未开发的矿区,无论是矿井开采还是露天开采,生产成本都比较低。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内部条件。但是,外运能力不足、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西南规划区煤中硫含量高等外部不利因素,如不能妥善得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将延缓战略西进步伐,制约煤炭开发可能达到的规模。
(1) 外运能力不足  前面已经叙及,晋陕蒙(西)规划区是我国最大的煤炭调出区,1995年仅调出统配煤炭就达到18 431万t,占全国统配煤调出总量的81%;西南、新甘宁青规划区主要是区内平衡,略有一些调出;京津冀、东北、华东和中南4个规划区都需要调入煤炭。所以说我国煤炭运输已经突出地形成了以晋陕蒙(西)煤炭基地为中心,呈扇形辐射状向京津冀、东北、华东和中南4个调入区调出煤炭。据《中国煤炭开发战略研究》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4个调入区对晋陕蒙(西)的煤炭需求呈不断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00年需调出煤炭3.8亿t,2020年和2050年分别需调出煤炭6.7亿t和10亿t,才能满足需要。煤炭是依赖交通运输的大宗物品,如此巨大的需要量,如果不能及时运送到消费目的地,那么,战略西进也就失去了意义。近年来,虽然国家对煤炭运输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但由于运量太大,因此外运能力不足仍然是西煤东调的“瓶颈”。为此,除应加快朔黄铁路运煤专用线建设外,必须有计划地对现有线路进行加快改造,增加运输能力;同时积极发展管道输煤和高压输电,减轻运输压力。总之,外运能力如无重大解决举措,将严重制约晋陕蒙(西)区的煤炭开发,继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 水资源匮乏  水资源是煤矿生产和职工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供水不足将制约煤炭生产的规模和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中西部地区水资源普遍紧缺。根据已有资料,未来煤炭开发区大致存在三种情况:① 已做过找水勘查工作,水量可以满足需求,继续把工作做好,水资源可以解决的有山西平朔、晋东南和内蒙古准格尔等少数矿区;② 预计煤矿用水可以解决,但尚需做好水文地质工作以后才能定论的有山西离柳、陕西渭北等少数矿区;③ 找水困难,水资源十分匮乏,必须及早考虑煤矿用水来源的占大多数,计有晋北大同、蒙西东胜、陕北神府、陕西彬县、黄陵、甘肃华亭、宁夏灵武和新疆等矿区。以上矿区是我国未来的主要产煤基地,也是煤炭开发与缺水矛盾最集中的地区。近期开发规模不大,用水量不多,问题尚不突出。今后加大规模,同时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带动当地工农业发展以后,缺水问题将是煤矿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而且煤矿用水与当地工农业用水的矛盾也会日益突出。因此从矿区建设开始,就要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首先,立足节约,要把节水工作贯穿到生产建设的全过程,建立节水型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体系;第二,继续加强地质勘查工作,进一步查找可供开发的地下水资源。同时,要积极探索“保水采煤”措施,把煤层上覆岩石及地面沙丘中哪怕是很少的水源也要充分利用起来;第三,有计划地实施“引黄”工程。包括直接从黄河引水和由黄河谷地岩溶水水源地(指晋陕交界的河曲至府谷一带)引水;第四,从长远考虑,寄希望于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该工程是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主要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分别修建高坝水库、开凿输水隧道,穿过巴颜喀拉山,把长江水送到黄河上游。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很大,不确定因素较多,因此近期内很难实现。但它是从根本上解决本区水资源不足的重大措施,亟待国家统筹安排解决。
(3) 生态环境脆弱  煤炭战略西进的最主要开发区是晋陕蒙(西)规划区。该区地处毛乌素沙漠的东边缘,土地贫瘠、雨量稀少、大风频繁、植被不良,是全国重点水土保持区。开采煤炭不可避免地要造成地表塌陷,同时要排弃大量的土石方,增加水土流失,淤积河道,破坏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并有进一步扩大沙漠化的可能,严重影响当地工农林牧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当前和今后面临的问题是既要开发足够的煤炭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要尽力保护环境,使生态环境不仅能承受而且还要逐步有所改善。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制订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和“三同时”等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创造实施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在矿区规划和矿井(或露天矿)设计中,要对矿区环境保护和煤矿环境保护的特点、污染途径有分析,治理方法和措施有具体安排。并做到资金有保证,将煤矿建设时期的环境保护资金,列入基建投资,生产期间的环境保护资金纳入生产成本;技术有保证,即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保护科研工作,提供环境保护所需要的技术,保证防治工作有效地进行;组织有保证,要有专门的办事机构,负责实施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及监督有保证,就是要建立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实施环境保护规划的有效监督检查和制度。有了这些保证条件,环境保护对煤炭开发的制约才可以得到克服。
(4) 高硫煤问题  西南规划区是我国高硫煤的主要分布地区,平均硫分为2.69%,居各规划区之首。集中分布在黔东、黔北、川南和滇东南一带。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1992年末尚未利用的保有储量中,西南规划区尚有未利用的高硫煤储量为432亿t,占全国高硫煤储量的35%,占全规划区总储量的56.7%。其中以贵州最多,占全规划区高硫煤储量的71.7%,四川次之,占16.5%,云南占11.8%。
煤中硫分是一种有害物质。高硫煤用于冶炼,将严重影响钢铁产品的质量;燃烧时,散发出的二氧化硫气体,对金属设备有严重的腐蚀作用,与空气中的水雾结合形成硫酸,最终随着雨、雾、冰雹等降到地面变成酸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土壤、危害生物、污染环境,对国民经济和人民身体健康都有重大影响。由于西南规划区高硫煤多,因此仅重庆市每年耗用高硫煤就达1 300多万t,酸雨危害比较严重。将来加大煤炭开发后,燃煤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必将随之增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大气有可能进一步恶化,酸雨的危害还将进一步加剧。
当前,我国煤炭洗选技术对以黄铁矿硫为主的高硫煤,通过重力洗选可以大量脱除,但对以有机硫为主的高硫煤,还缺乏有效的技术工艺措施。西南规划区煤中硫分虽然以黄铁矿硫为主,因为多是高硫煤,其中有机硫依然不少。而且煤中有机硫还有如下特点:当硫分含量低于0.5%时,有机硫占全硫的60%~90%,或近乎全部为有机硫;当全硫介于1%~4%时,有机硫随全硫的增加而增高,但一般不超过50%;当全硫大于5%时,有机硫急剧增加,占全硫的60%~80%。黔南的贵定、惠水、罗甸一带有机硫高达91%~95%。因此开发西南规划区的煤炭,必须积极解决脱硫技术。在脱硫技术未达到所需要的水平之前,不宜加大开发规模。
3. 合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特别是东部地区更低。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煤炭消耗的速度必然要加快。煤炭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我们不能只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煤炭生产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生产与节能并重的原则。但是,我国煤矿的资源回收率太低,平均只达到32%,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为50%,地方国有煤矿为30%,乡镇集体煤矿只有10%;1995年,原煤入洗比重只有15.61%,因此造成商品煤质量差,产品单位能耗高,运输负担重;另外,炼焦用煤产量占当年原煤总产量的47%,而用于炼焦的仅占12.9%,生产出来的炼焦用煤一半以上被当作燃料烧掉了,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资源紧缺的无烟煤,产量占到20.5%,而工业用量并不多;煤炭平均热效率只有28%,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节能潜力很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耗煤大国,因此必须立足自身的努力,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合理开发每一寸资源,并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还应广泛开展国际间的经贸合作,努力推进煤炭对外贸易。1995年,出口煤炭2 475万t,仅占全国煤炭产量的1.9%,出口量偏低;进口煤炭只有73万t,数量也太少。煤炭出口量低并非煤源不足,从总量上看,近几年来国内煤炭供过于求,年均库存量在1亿t以上。据了解,我国煤炭出口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煤炭质量达不到国际市场标准。如冶金用精煤,国际市场要求灰分低于8%,水分小于8%,含硫量不超过0.8%,而国内洗选后的冶炼精煤一般灰分大于10%,水分12%左右,含硫1%左右;动力煤,国际市场要求发热量在25.09MJ/kg以上, 含硫0.8%以下,不含杂质,而国内能达到这一标准,并且有生产及运输能力的企业很少。现有铁路、港口、贮煤场地容量不足,也制约了煤炭的出口。为此,国家应建立长期稳定的鼓励煤炭出口的政策,改革出口管理体制,逐步赋于国有大中型煤矿企业的煤炭出口权,同时要加强出口煤基地建设,健全出口煤产、运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出口煤的质量和档次。北方的动力煤,煤质好、产量大,是我国的资源优势,更应积极扩大市场,努力增加出口量。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能耗大,煤炭严重不足,必须依赖从中西部长期远途调入,既加大了全国的运输压力,又增加了煤炭售价,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建议国家根据比较利益的原则,鼓励沿海缺煤省(市、自治区)的用煤大户进口所需要的煤炭。实行有出有进、积极扩大出口的煤炭贸易方针,逐步形成“北出南进”的煤炭贸易新格局。
4. 改造提高乡镇集体煤矿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办煤矿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乡镇集体煤矿有了很大的发展。从1978年到1995年,在各类煤矿中,发展最快、增产最多的是乡镇集体煤矿,产量由0.95亿t增加到5.97亿t,增长了5.3倍,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比重由15.4%上升到46.2%,超过了国有重点煤矿,已经成为我国煤炭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镇集体煤矿产量的高速增长,为缓和全国煤炭供求紧张局面起了重要作用,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于它的经营机制灵活,率先走向市场,乡镇集体煤矿的大发展不仅开创了多家办煤矿的新局面,而且为煤矿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积累了有益经验。但是,近年来由于管理松散、审批不严、发展失控、生产和经营秩序混乱,严重制约了乡镇集体煤矿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①未经批准,非法开采的多。全国现有8万多处乡镇集体煤矿,有近一半的矿点是私开的,无证经营,与国有煤矿和有证的乡镇集体煤矿争资源,抢市场,偷税漏税,危害十分严重;② 采煤方法落后,吃肥丢瘦,一般的资源回收率仅15%左右,有的还不到10%,损失浪费煤炭资源惊人;③ 70%以上的乡镇集体煤矿不具备五消灭(消灭独眼井、明刀闸、明火放炮、自然通风、明火照明)的基本安全生产条件,重大事故多,伤亡严重;④ 部分乡镇集体煤矿非法进入正规矿区,超层越界,乱采滥挖,侵占国有煤矿资源,严重威胁正规矿井的生产和安全。
乡镇集体煤矿现在已经发展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十分重视并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了“扶持、改造、整顿、联合、提高”的十字方针,1994年12月国务院还颁布了《乡镇煤矿管理条例》,为乡镇集体煤矿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现在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十字方针”的精神和“条例”规定的办矿要求,抓住重点,依法清理整顿。清理整顿的重点,一是无证非法开采的煤矿;二是持证但超层越界、乱采滥挖,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各级煤炭工业主管部门必须与当地政府紧密配合,对本地区范围内的乡镇集体煤矿认真进行检查和处理,凡达不到要求的应停止开采,不准再生产。同时,对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的要帮助搞好改造、联合和提高。目前,乡镇集体煤矿布点过密、矿井能力过小。改造就是要按照煤炭工业发展规划,合理布点,相对集中生产。通过改造形成适当的生产规模,建成一批骨干矿井;改革采煤方法,提高资源回收率;改善装备,提高抗灾能力。联合就是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试办股份合作企业,实行优势互补,走联合办矿、联合发展之路,提高乡镇集体煤矿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5. 煤炭生产发展的方向
我国今后的煤炭生产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保持供求基本平衡为目标,组织煤炭生产。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坚持中央地方一起上,大中小矿一齐搞,促进各种不同所有制煤矿共同健康发展,保证满足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首先,煤矿企业必须转换经营机制,以国有煤矿为重点,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将矿务局改建为以公司制为基础的集团公司,将二级单位组建为子公司或分公司;或以矿区为单位,以国有重点煤矿为核心,以产权联结为纽带,联合不同所有制、不同投资渠道的煤炭企业或其他企业,组建以煤为本、综合开发、多种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的生产活力。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之一的兖州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在1996年初由兖州矿务局改制而成的。时间不长,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已成为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典范;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经煤炭工业部批准由平顶山矿务局改建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1995年,综合经济效益指标位居煤炭行业第1名,同样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其次,必须实行综合开发及规模经营。综合开发就是要以生产原煤为基础,综合开发一系列与原煤直接关联的下游产品。例如,原煤经过洗选加工生产煤炭系列产品;用动力煤及洗煤产品中的中煤、煤泥及煤矸石发电;用焦煤经过洗选炼焦;用各种煤造气及生产煤化工产品;用矿区的电力、燃料、矿渣及其他原料生产建筑材料;开采与煤共生、伴生的有益矿产及煤层气;有条件的还可以经营煤炭专用铁路及江河湖海的煤港联营。规模经营就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生产规模。目前,已实行综合开发及规模经营的有太原煤气化公司和大屯煤电公司等企业。太原煤气化公司是煤炭工业部和山西省联合投资建设的以煤为基础综合开发及经营的企业,产品有煤炭、焦炭、煤气、煤化工、煤矸石发电、建材和煤气表、灶管制造等。大屯煤电公司是70年代由上海市建设的以煤为主,煤炭、电力、铁路运输综合经营,生产建设、多种经营同步发展的大型企业。两家公司目前的经济效益很好,令人瞩目。实行综合开发及规模经营,有利于矿区的统筹规划及合理布局,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可以使矿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是一条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第三,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煤炭生产。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攻方向是高产、高效、高安全技术、洁净煤技术、煤层气开发技术、煤炭转化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和管道输煤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重点突破,带动整个煤炭工业的技术全面进步,推进煤炭工业向高产、高效、安全、优质、洁净和煤炭综合利用的方向转变。缩小同先进采煤国家的差距,缩小同国内其他行业的差距,切实把发展煤炭生产转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保证煤炭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