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生活报告:一个中国有三个消费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0:06:15
中国的“第一世界”“该有的都有了”,钱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钱该花在哪里;“辛苦奋斗的小白领”是“第二世界”,他们处于从讲究消费数量向讲究消费质量转变的阶段。末端的“第三世界”则是指低收入群体,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想买但却没有钱”。“第一世界”人口占调查城市居民的15%;“第二世界”人口占调查城市人口的80%,它们构成了中国消费世界的主流。 ——这是中国国情研究会近日发表的一份报告的核心观点。 2006中国生活报告发布 四成高收入者坐拥两套房 该报告调查了北京、上海和广州等10座大城市共5126名消费者,其中北京有1050名。所有被调查者的家庭年平均收入为21.8万元,个人年平均收入为11.7万元。报告称,95%的人拥有住房,其中87%为自购住房,并且33%的人拥有两套住房,10%的人拥有3套及3套以上住房。所有被调查者的户均住房面积为113平方米。 这份6月30日发布的报告,由中国国情研究会和万事达卡国际组织联合调查完成,他们调查了北京、上海、重庆、西安、沈阳、青岛等十个内地发达城市得出了以上结论。 根据该报告,家庭年收入在6万元至8万元,被设定为“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的分界线。同时年龄18—45岁作为跻身“第一世界”的必要条件。 中国国情研究会秘书长张仲梁认为,“第一世界”也许能代表未来,但在中国,真正能说明现在的是“第二世界”。他们是人口的大多数,他们的消费生活其实是今日中国最为真实的写照。 “第一世界”一人一面 “第一世界”的身上有很多特殊的标签。 调查显示,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5—39岁之间;一半以上具有高等学历;近四成人是企业中的高管;家庭平均年收入21.8万元,个人平均年收入11.7万元;他们秉持消费主义而不是压抑消费,绝大多数年支出在10万元以上。 张仲梁认为,消费的异质化是“第一世界”的最大特点。至少有八种因素影响着他们的消费:时尚、品牌、品位、格调、流行、个性、身份、圈子,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他们一人一面的生活。 汽车是“第一世界”的必需品。在“第一世界”中,90%的家庭拥有汽车,其中一部分家庭有两辆甚至更多的汽车。那么属于“第一世界”的汽车是什么样子呢? 调查显示,他们的汽车排气量很多在1.6—1.7L,多数的价位在10万元—20万元。他们钟爱德国、日本和美国的品牌,只有极少的人会购买纯粹国内的品牌。“第一世界”花费在汽车上的月支出平均为1100元。 近年来,围绕住房消费有诸多争论,声音之一是住房应算消费还是投资。对于住房保有率极高的“第一世界”而言,与其说是消费,不如说是投资。 在“第一世界”,人们大都居住在市区的单元房内,但也有相当部分人居住在郊区的别墅中。他们的户均面积达到113平方米,其中一部分住房的户均面积已经超过150平方米。 “第一世界”的居住条件已经不错,但是他们对购房依然保持较高的热情,22%的人计划在未来一年之内购买住房。 在“第一世界”的银行账户中,数量最多的依次是工行、建行、中行、招行。他们最常使用的银行顺序却略有差别,依次是工行、招行、中行、建行。 在银行里,“第一世界”需要处理最多的是银行卡业务,这是因为持卡消费、持卡理财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信用卡已经成为多数人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第一世界”使用的银行卡发卡银行首先是工行,其次是建行、招行、中行。而经常使用的银行卡发卡银行中,工行排第一,招行、建行、中行分列二至四位。可见,招商银行在“第一世界”的发卡率虽然不占优势,但持有招行卡的“第一世界”人士却“刷”得很勤快。 “第二世界”十人一面 “第二世界”其实是城市大多数人口的集体现象。这里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赵女士38岁,高中毕业,已婚,并有一个13岁的孩子,拥有一套56平方米的住房。赵女士是一家商店的售货员,月收入1300元。丈夫月收入1700元,去年一年她家共有40000元的收入。她对现在的生活还算满意,在她看来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住宅、教育、旅游是“第二世界”的消费主题,而同质化是他们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