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32:19
不出活老六:《读库》出版人,曾策划过《大话西游宝典》《独立精神》等文艺类图书,并出版有个人著作《记忆碎片》。博客:http://pigu6.ycool.com 老友来访。他如今已经是钻研考古和艺术方面的博士后了,见面之后,便扯到他所从事的学术研究。现在的研究条件,确实今非昔比。此前要找一本参考书,难度非常之大,特别是想跨院校、跨国家借一本书,绝对要大费周章,基本以徒唤奈何告终。而如今,老友向我炫耀,欧美许多国家和大学的图书馆都实行了数字化,足不出户,就可以很方面地得到一本书的PDF版。他从事研究的领域太过冷僻,许多书在公共图书馆找不到,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艺术史方面的藏书,几乎是全世界最齐全的,他们 也正在将藏书逐步数字化,如果你要找的书还没有电子版,只要递交一个申请,就可以让你的书加个塞,优先完成PDF。老友又提到敦煌研究,现在已经建成一个全球共享的庞大数据库,对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做全息扫描,数据库里的资料,甚至比你去实地考察看得都要方便、都要真切。比如,那些洞窟的图片,你猜有多大。他牛皮烘烘地问我。我知道那会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就索性闭上嘴巴,准备好用惊诧的表情来配合他的答案。一张照片,是3。5G。他说。尽管已有了心理准备,但我还是受到了惊吓,试探着问,那你的电脑能打开这些图片吗?当然不能。他用外交部改言人的坚定口吻说,只能用服务器打开,投射到一个很大很大的屏幕上。这确实是一种世界尽在掌握的感觉。我艳羡地看着坐在对面的这个穷酸家伙,尽管他连出租车都坐不起,辗转好几班公交才摸到我家,但此时此刻,他显得很款很强大。这么好的治学条件,人类群星闪耀时的清冷书斋,与之相差不可道以里记,可是,可是,为什么现在就出不了什么研究成果呢?我便开始与他探讨这个很严肃的哲学命题。就象前段时间出的那堆书一样,《一个人一生必须要去的五十个地方》《一生必须要看的五十部电影》云云,身为大学教授,怎么着也得有一个“大学教授必须要做的五十件事”的清单吧。我想了想,发发两会提案,当录职业嘉宾,做做专业策划,上上百家讲坛,肯定位列其中;为房产商吆喝着卖房子,帮上市公司抬高股价,替利益集团计算着如何骗出穷人口袋里的钱,肯定也位列其中;为历史上的血腥暴政制作障眼法,替当局者的古怪决策提供充分理由,对老百姓的不公待遇论证理该如此,肯定也位列其中;职称尚未到顶,他还要琢磨着从何处抄点论文来刊发;性能力若有残余,他还想玩弄几个女学生。。。。。。这么算下来,他们确实很日理万机,那么,学术研究这件事儿,不能排到二十六位,怎么着也得排到三十六位吧。以当下高科技的治学利器,就是排到四十六位,也是能出点儿活的。那么,为什么呢?为什么呢?老友置身其中,物伤其类,不愿像我这样用一个外行的眼光,将大学教授全部解读为对做成众的娱乐消遣功能——当然,我也不敢负责任地说,中国的大学教授百分之九十九都干这营生。他开始用一个学者的严肃态度,为我提供这一命题的科学依据。按照他的说法,研究成果的凋零萧瑟,正是因为治学条件太好,海量的信息唾手可得,贪大求全的心理使得许多学者先要收集齐全相关材料,然后才着手研究。结果,单是收集、消化、筛选这些信息,一辈子时间都不够,更不要说推陈出新了。更可怕的是,那些垃圾资讯对核心信息的掩盖、稀释和颠覆,让你不得不消耗许多无用功,有人往往是一条弯路就跑到黑了。海量信息之下,许多研究者心灰意懒,索性放弃,反正他们积攒的那点学养,骗几个同样鼠目寸光的同行,通过论文评估和职称评定,也基本够用了。据他说,国内许多大学,根本不愿意拿出一笔会员费,来共享这个全球化的数据库;即使加入了,旗下的师生也很少有人用好用足这些数据库。听起来,他这种解释也是颇有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的。瞧,有我这样的外行解读,有他这样的内行体验,双重夹击之下,学术成果?难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