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电影节:查韦斯风头盖过大明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0:26:20
威尼斯今年很讲“政治”

斯通(左)与查韦斯
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政治化倾向很明显,几天前美国著名纪录片导演迈克尔·摩尔亮相水城,宣布将于13日推出抨击资本主义的最新力作《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当地时间9月7日,另一部重磅政治纪录片《边境之南》也在威尼斯首映,该片由美国著名导演奥立弗·斯通拍摄,片子的主人公反美斗士——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亲自到水城为该片助阵,总统走红电影节红地毯还是头一遭。
现场
查韦斯地毯秀风头盖过大明星
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7日出现在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的红地毯上,为以他本人为主角的纪录片《边境之南》首映助阵。这部片子由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执导。曾三度摘取奥斯卡奖的斯通说,《边境之南》旨在展示拉丁美洲巨变,打破美国政府和媒体“妖魔化”查韦斯的怪圈。
在一群保镖的护卫下,查韦斯当天与斯通一道现身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会场卡西诺宫前的红地毯上。作为拉丁美洲的政治明星,查韦斯在红地毯上“星味”十足。他不时驻足,微笑接受即兴采访。兴致起时,查韦斯拿过一名摄影师的相机,把镜头对准欢迎人群。查韦斯在红地毯上逗留约20分钟,这期间他忙于签名、飞吻、回应支持者的热情,甚至还把手中的一枝花扔向人群。这位委内瑞拉领导人对记者表示:“拉丁美洲发生的事情就像是一次文艺复兴。”没错,说这番豪言壮语时,查韦斯的风头盖过了所有大明星。
委内瑞拉总统不远万里前来水城威尼斯,旨在为纪录片《边境之南》在电影节上的首映“站台”。这部以他本人为主人公的片子时长75分钟,记录了查韦斯于1998年上台后发生在委内瑞拉的“和平革命”及整个拉丁美洲地区的巨变。
为了拍摄这部片子,除了查韦斯,62岁的斯通还采访了阿根廷、巴西、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古巴和巴拉圭的领导人。“如果你现在去看看,那里有7名总统、包括智利在内的8个国家正在脱离华盛顿的控制,”斯通说,“而在美国,他们不知道这些。”
斯通还对美国媒体“妖魔化”查韦斯的做法颇为反感,试图通过影片为后者正名。查韦斯因其鲜明的反美姿态,被美国一些保守派媒体涂抹成美国的“头号公敌”。
“我希望你们意识到,他在影片中多有活力,在镜头前多么真诚,”走下红地毯斯通说,“你不会看到一个伪君子,他不是独裁者。”这部片子的编剧塔里克·阿里告诉法新社记者,美国对查韦斯充满敌意,是因为“他挑战了华盛顿共识,指出新自由经济不符合南美洲穷人的利益”。据新华社
评价《边境之南》
斯通抨击美国妖魔化查韦斯
奥利弗·斯通希望通过《边境之南》让人们了解到,美国媒体和政府残忍地将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以及其他南美国家左翼领导人“妖魔化”。这些领导人勇敢地抵抗华盛顿政府是一种正当做法。
在斯通看来,查韦斯受到美国电视网和报纸的不公平对待。随着拍摄的进行,这部纪录片的规模不断加大,所呈现的采访对象不再仅局限于查韦斯这一个人,其他6位南美国家领导人也成为受访对象。
斯通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对记者表示:“我认为,这部影片清楚地揭示了美国的愚蠢做法,美国发表的有关查韦斯的声明让人有一种不可理喻的感觉。如果看过这部影片,你们也会得出和我一样的观点。我并不希望拍摄一部只反映美国媒体进行人身攻击的影片,这种方式还不足以揭示查韦斯受到的不公平对待。这位领导人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现象。”
《边境之南》收录了美国广播公司以及评论员对查韦斯发表评论的录像剪辑,其中一名评论员将他与希特勒相提并论。此外,观众还可以在影片中看到相关采访以及展现南美洲过去10年来经济震荡的新闻录像。
斯通将抨击的矛头直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评他们不顾有关国家反对,利用提供贷款进一步强制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而美国则成为新自由主义的大本营。此外,他还炮轰当前的一些领导人为控制手中的资源不择手段。
上周末,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爆发有数千人参与的反查韦斯示威游行。当被问及这种示威做法时,斯通表示:“查韦斯在委内瑞拉仍旧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领导人,委内瑞拉已取得长足进步,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虽然仍存在很多问题,但自2000年以来,这个国家已经发生了非常喜人的变化。”
给人的感觉是,《边境之南》的拍摄有些匆忙,录音师和摄影师经常在镜头中出现。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为观众呈现了一幕又一幕有趣的场景。在其中一个场景中,查韦斯在孩童时期经常去的庭院过了一把骑自行车的瘾。在另一个场景中,阿根廷总统德基什内尔等着别人拿给她一张照片,漫长的等待让她心生抱怨,她无奈地说:“男人也会这么慢吞吞的,我的天啊!”杨孝文
斯通想拍
伊朗总统内贾德
查韦斯对斯通拍《边境之南》表示肯定。他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拉丁美洲正在经历“重生”,斯通“用摄影机和天分成功捕捉到其中一部分”。
奥立弗·斯通承认,查韦斯有时会说一些毫无必要的挑衅言论,但他认为人无完人,世人更应该看到委内瑞拉人的教育普及率在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斯通迄今已执导4部纪录片,包括2003年一部关于古巴革命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的纪录片《司令官》。他说,自己曾与伊朗方面接触,希望拍摄一部关于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的纪录片,但各方面因素致使这一设想未能如愿。“我非常感兴趣,因为我一度认为我们会跟伊朗开战,如果能够在伊拉克取得更大成功,我们将在更大程度上干预伊朗形势,对此我没有半点怀疑。”斯通说。据新华社
摩尔新片抨击资本主义
此次电影节政治化的另一部代表影片是迈克尔·摩尔的《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在这部长达两个小时的纪录片中,他给出这样一种结论:“资本主义是魔鬼。这个魔鬼是你无法控制的。”摩尔说:“但你不得不设法控制这个魔鬼,用可以让所有人受益的事物取代它的位置,能够担此大任的就只有民主。”
《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首先将镜头对准一群工厂工人,他们在芝加哥一家玻璃厂静坐抗议。此前,他们在没有接到任何通知和获得报酬情况下被工厂解雇。在另一段画面中,一群居民占领了一所住宅,这所住宅被贷款公司收回并用木板将窗户封死。面对居民的举动,警方被迫出动将他们驱逐。
在摩尔看来,大银行和对冲基金扮演了“坏小子”角色,它们利用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拿投资者的资金“豪赌”。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了解这些衍生品如何操作,它们本应在赌场中出现,而不是金融业。与此同时,大公司则准备痛下杀手,解雇数千名员工,尽管他们一直拿创纪录的利润自吹自擂。 杨孝文
迈克尔•摩尔新片直斥资本主义 "钱途"堪忧
2009年09月08日  来源:新华网
“为什么我如此抨击他们,他们还会给我钱呢,”摩尔说,“这恰好反映出资本主义的弊病,就是只要能赚钱,他们甚至不惜卖给你可以用来绞死他们的绳子。”《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导演迈克尔·摩尔亮相。新华社记者武巍摄
美国著名纪录片导演迈克尔·摩尔新作《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6日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首映。
影片凭借内容敏感和摩尔一贯的讽刺搞笑风格,在众多参加威尼斯电影节奖项角逐的影片中颇为抢眼。虽然影片获得不少共鸣,但摩尔对资本主义的抨击让人难免为他的“钱途”捏一把汗。
资本有罪
《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中,个人遭遇与影像资料贯穿始终。它以独特的视角深度剖析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等热点问题,旨在揭示危机根源,由此全面抨击资本主义。
摩尔在影片中指出,大银行和对冲基金可能对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了解得并不透彻,却依然肆意“赌博”投资者的资金;公司虽然声称盈利空前,却依然大幅裁员;银行、政府官员与美国财政部门“勾结”,使监管政策倾向华尔街利益团体,而非造福普通百姓。摩尔指责房产公司鼓动美国居民高额借款,最终引发危机,使他们落入无房无业的境地。
片中不乏具有强烈“摩尔色彩”的场面。例如,被警戒线封锁的银行和其他华尔街标志性建筑,摩尔鼓动群众逮捕银行高管,高喊“这就是华尔街,一个疯狂的赌场。我们曾任由它拿我们的房子做赌注”。
路透社评论说,影片总结“资本主义是魔鬼,而你管不住魔鬼”。
初现希望
虽然影片基调灰暗,充斥着因资本主义的贪婪而生活支离破碎的个人遭遇,但其中穿插的励志故事也让观众看到希望。另外,摩尔也将美国现任总统贝拉克·奥巴马看作一个转折点,认为变革终将到来。
影片中,芝加哥一家玻璃厂的下岗工人静坐抗议9天,迫使玻璃厂的债主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银行作出让步,达成一项超过175万美元的协议。
摩尔认为资本主义如脱缰野马一般,已经开始引起人们反感。
“事实上,我疾呼的变革在2008年11月4日奥巴马选举获胜那一刻就已经到来,”摩尔在影片中说。
决不道歉
由于影片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其中不乏对一些资助摩尔拍片的大企业的抨击,因此摩尔在接受采访时笑称这部影片可能终结自己的电影事业。然而他也表示,不会因此向那些大企业道歉。
“为什么我如此抨击他们,他们还会给我钱呢,”摩尔说,“这恰好反映出资本主义的弊病,就是只要能赚钱,他们甚至不惜卖给你可以用来绞死他们的绳子。”
摩尔把自己比作“数百万想封掉华尔街的群众的代言人”,希望这部作品成为“能让你笑,也能让你哭,能引发思考”的纪录片。
摩尔以执导多部知名纪录片享誉影坛。他执导的纪录片《黑枪文化》曾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他的话题之作《华氏9/11》因批评小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在美国国内引发不小争议,但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奖”。
《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将参与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狮奖”的角逐。(叶圣琳)
《资本主义》:谁来拯救水深火热的美国人民


《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剧照
迈克尔-摩尔要说话,现在是给他最大的发挥机会,说到点子上就有人鼓掌,电影是他的扩音器。既然每个人都在批评美国政府一手造成了金融危机,从布什一直到卡特和罗斯福,甚至上升到“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层面。摩尔的批判方式还是如此辛辣,充满了讽刺和调侃,现场采访穿插特别选取的影像资料。即便是过火,也能让深受伤害的人得到宣泄的补偿,很过瘾。
《资本主义》从那些被赶出自家门的无家可归者开始倾诉,摩尔继而探寻原因,告诉观众们,老百姓的钱怎么从口袋中被国家和大银行偷走的。无谓的摩尔就是他们的发言人,誓要围起议会和华尔街,为水深火热的美国人民讨一个说法“资本主义是罪恶的,为了我们的民主,必须把它取代掉”。于是摩尔又孤身来到了GM的总部大厦,连保安都已经认识了他那肥硕的身躯。二十年前,就是摩尔把镜头对准了通用汽车的高层,当时这个巨无霸企业还因为大幅度裁员而开始了全面衰退,《大亨与我》在如今看来,简直成了今年这场经济大危机的预言。当时四万人失业,高官们还在义正言辞的说谎,同样的景象,整整二十年后再度重演,摩尔的先见之明,让他这次有底气质疑整个美国制造业,金融业,政府和全体资本主义。摩尔在影片中突访通用总部受阻后,自然转向了华尔街,很明显,汽车产业是前车之鉴,整个资本主义金融体系如蚁溃之地,防不住海啸,最终倒霉的还是老百姓。
在摩尔巧妙的剪辑之下,观众们再次看到了布什嬉皮笑脸的模样,几分钟后,是卡特丽娜飓风过后一片苍茫的洪水,这种组合方式能造成观众强烈的反应。导演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作为纪录片,用有选择性的图像说话,虽然并不虚构,但仍能表达其观点。就像他成功的那几部前作,《资本主义》的打击面更大,但由于金融危机以来,反思者从民间到专家都已不少,摩尔的先锋性不再明显。幸而,摩尔表达的方式还是独到,时而在幕后做此类小动作,观众们忍俊不禁,时而又跳到台前,直接采访各类专家,工会领袖和普通受害者,让前者告诉后者,为什么钱放在银行里会没了,人住在家中会被赶出去。许多具有冲击性的场景,参合在爵士乐和滑稽家庭录像中,讽刺华尔街对民众的玩弄,美国政府在赌博,普通人只能是牺牲者。影片中借一个牧师之口,斥责了这一切:“资本主义是淫秽的,不道德的,完完全全的邪恶”。这哪里还有“爱情故事”的美妙,完全是由爱生恨的控诉罢了。
董铭,2009年9月6日于威尼斯
《资本主义》掀高潮 摩尔拿贝鲁斯科尼开涮

迈克尔摩尔亮相 迈克尔招牌微笑 迈克尔侃侃而谈

迈克尔打扮休闲 迈克尔心情不错 迈克尔接受媒体拍照
(点击小图看大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新浪娱乐讯 北京时间9月7日消息,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参赛片,迈克-摩尔长达两个小时的纪录片《资本主义,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掀起了威尼斯影展的第一次真正高潮,不仅在当地时间9月5日晚间的首场媒体放映中引发观影长龙,在第二天的媒体见面会上同样吸引了记者们的全力关注。
新闻发布会上,他再次强调自己是拍电影而不是做政治,只希望自己的影片可以给观众带来快乐,对花钱进入影院感到物有所值。最后,他讲到号召众人一起行动起来改变现状的同时,半玩笑半认真地振臂高呼,发表对东道国总理贝鲁斯科尼的反对声音。
不使用暴力同样可以捍卫权利
此次独自担负影展中参赛影片宣传任务的导演迈克-摩尔因为连接不暇的采访而比预定时间稍晚到达发布会现场,他首先对记者们表示了歉意,谈到如今的美国民主,他表示这绝不是只应该在民众投票选举的那一刻才得到体现,现在已经到了向全世界展示这些普通选举人的声音的时候了。他相信美国人民的能力,因为很多事情都是人们事前无法预料的,如同2年前说到奥巴马当选总统在许多人看来完全是异想天开。他说世界上曾经发生的很多大事件都让他深为震惊,他相信人们完全可以不使用暴力就捍卫自己的权利。
《医疗内幕》的后续反响
纪录片《医疗内幕》在2007年戛纳首映,它对美国医疗体系的辛辣讽刺人们还没有忘记,这一次被记者问及影片放映后带来的实际效应,迈克-摩尔介绍影片放映后在美国掀起了全国大辩论,今天这还处于争论的中心地带。他用数字说美国75%的百姓希望政府可以提供免费卫生体制,但是那些垄断性的大医疗公司却并不希望出现这样的结果,他们通过进入政治高层的力量千方百计进行阻挠。摩尔同时寄希望于奥巴马的政府可以在这方面改革获得成功。
美国普通人应该做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观众
迈克-摩尔《资本主义》的结尾处,号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改变现状。新闻发布会上,他再次拾起这个话题说,美国的改变从去年11月4日就已经开始,不过,这不可能是奥巴马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实现的。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出现在这个舞台上,做参与者,而不是观看者。
新片拍摄没有困难
《资本主义》中,我们看到迈克-摩尔在采访跨国企业和资本大银行时处处碰壁的镜头,不过被记者问及采访中是否遇到困难,他玩笑地说,当出现技术故障求助机械师时他们却从不及时赶到现场,这是不到美国很难切身体会的最大困难,至于拍摄本身则没有任何麻烦。摩尔说在拍前就为工作队伍打气,将这次拍摄当成最后一部要完成的作品,因此不要有任何害怕和后顾之忧。
拍电影不做政治
迈克-摩尔的许多作品中都政治色彩浓厚,引来记者好奇地提问,是否会在某个时期内改行放弃电影做政治?虽然已有施瓦辛格投身政治的前例在近处,迈克-摩尔则表示没有这样的野心,不想窥视美国总统宝座。而且,政治其实离我们不远,就存在每天的日常生活当中。他说普通人民一起时刻已改变历史的,2004年他在戛纳电影节上展示《华氏911》时,在美国还只有少数人表示支持,现在,他的理念已经被绝大多数美国人分享。迈克-摩尔说拍电影只是想探索真相,让观众在电影院里被吸引,感兴趣,让观众被打动,度过开心的一刻, 而从不是以政治为目的。
他又说对于自己,最后的担忧是观众们从放映厅出来觉得花钱不值。摩尔说对观众抱着无比的尊重。同时希望通过电影完成一种交流,但是这种交流不仅仅局限在左派,而是面向所有美国普通人。
对其他国家同样敲警钟 拿贝鲁斯科尼开涮
影片对经济形式的分析并不只对美国适用,事实上欧洲许多国家英国,法国,意大利等都在危机下挣扎,因此当记者问到是否认同片中的观点对于今天困难重重的意大利同样有借鉴警醒作用时,身在东道主国家,虽然迈克-摩尔说不应该发表不好言辞,最后还是没有挺住快嘴感慨:“你们有这样一个疯狂的总理,我真不知道该怎样走出困境”。然后,居然和着123的节拍大声叫起贝鲁斯科尼的大名。
新闻发布会快结束时,一个早就蠢蠢欲动的记者站在会场中央的椅子上,高高举起写着 “迈克-摩尔,我爱你”的大幅标语条幅。不过见怪不惊的摩尔被蜂拥而上的记者围住,没有做出任何反映。(新浪前方报道组 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