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锡宗:为近现代广州城建写下浓墨重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21:48:11
杨锡宗:为近现代广州城建写下浓墨重彩 卢洁峰   ↑“嘉南堂”的南楼 ↑年轻时的杨锡宗   ↑中大石牌坊(今华南理工大学校门石牌坊)   ↑商务印书馆广州分馆(今科技书店)   ↑杨锡宗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大门)   ↑仲元图书馆(今广州博物馆美术馆展区)   ↑十九路军坟场

  □卢洁峰

  在广州,说起十九路军坟场、七十二烈士墓园、人民公园、新亚大酒店、科技书店、中大石牌坊等著名建筑物,你大概就能掂量出设计者的分量了——— 

  作为近现代意义上的广州城市面貌,主要是在上世纪20-30年代奠定的。在众多的奠基者中,有一位建筑设计师不应该被忘记,他就是杨锡宗。 

  杨锡宗先后为广州市设计过多座里程碑式的建筑物,像十九路军坟场和七十二烈士墓园;广州市第一座公园(今称人民公园,最初称“广州第一公园”);“嘉南堂”(广州最早的一组商用高层建筑,在人民南路与西濠口的交界处,人们熟悉的新亚大酒店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商务印书馆广州分馆(今北京路科技书店);仲元图书馆(今广州越秀山上的广州博物馆美术馆展区);中山大学石牌坊(今华南理工大学校门石牌坊)…… 

  杨锡宗还主持规划过模范住宅区和大学校园,设计过铁码头(现代化码头)……他的作品几乎遍布老广州的各个角落并远及漳州、汕头等地。 

  在近现代广州城建史上,杨锡宗以作品数量多、类别广、影响大而确立了自己的独特地位。 

 

  1

  最早的建筑设计“洋海归”

  杨锡宗出生于1889年12月2日,他是广东中山翠亨村人,与孙中山同乡。杨锡宗自幼就聪敏过人,少年时期在广州的岭南中学读书,毕业后直接考入了北京的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后因母病弃学南归。

  1913年,他前往美国求学,准备报读经济类科目。然而,在途经日本时,却被当地宏伟而新奇的市政建筑所吸引,遂决意改学建筑。抵达纽约市后,杨锡宗考入了康奈尔大学,与日后成为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建筑设计师吕彦直同学。攻读5年之后,于1918年毕业回国。

  当时,被城墙包裹下的广州很小,没有马路,现今中山四路那条3米来宽的榨粉街,在当时就是顶顶宽阔的大街了,以致不少大户人家都聚集在此。

  1902年,粤督岑春煊的洋务总办温宗尧首先动议拆城墙筑马路。1917年,孙中山回到广州,军政府大有建设广州的抱负,重提拆城墙筑马路一事。翌年秋,成立“广州市政公所”专责此事。

  1921年2月广州成立市政厅,厅长孙科有意物色一班留学欧美的才俊执掌市政厅各局。广州市政公所随即改为市政厅工务局,负责规划新辟街道、公园、市场等工程事项。孙科邀杨锡宗到广州市政厅工务局,初任取缔课长兼技士,后任工务局代理局长。30岁出头的杨锡宗意气风发,敢作敢为,在当局唯才是举、放手任用“洋海归”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开始他的建筑设计生涯。

  1921年10月落成的“广州市第一公园”,就是由杨锡宗设计的。之后广州的几座公园,都是由杨锡宗承担设计的。

  设计完广州市第一公园之后,杨锡宗受邀到福建漳州任市政总工程师及石码工务局局长,全面规划漳州市政道路建设。由于政局动荡,总体规划设计完成后,杨锡宗便辞职返回广州了。

  2

  用西式建筑语汇设计中国军人坟园

  早在1918年设计广州市第一公园的同时,杨锡宗还奉命设计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方表墓冢、自由钟墓亭。此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各阶段设计,当局都请杨锡宗担纲,成为七十二烈士墓园的主要设计者。

  1925年和1926年,杨锡宗分别参加了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竞赛。在几十个中外建筑师中脱颖而出,获得南京中山陵设计图案的第三名和广州中山纪念堂设计图案的第二名。杨锡宗在建筑设计界的名声由此鹊起。

  十九路军坟场原名“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公墓”,1928年,由杨锡宗设计。1932年1月28日,上海“一·二八”抗战爆发。建筑中的十一军公墓遂更名为“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坟园原来占地广袤,10倍于现今墓园面积。

  坟园北入口处为一座花岗岩砌筑的罗马式凯旋门,凯旋门东南约300米处是十九路军坟场的核心建筑纪念广场,纪念广场由圆弧形柱廊和纪念碑所组成。圆弧形柱廊由24根仿古希腊神庙石柱环绕而成,两端归束为两座简化了的古希腊神庙式的门亭,拱卫着一座纪念碑。纪念碑由一根高 19.2米的古罗马式纪功柱与一个高3.15米的肩扛步枪、背系铜鼓帽(竹帽)的十九路军战士铜像所组成。纪功柱、十九路军战士铜像及其身后圆弧形柱廊,共同组成了十九路军坟园的核心形象。

  自纪念广场始,一条长300米、宽14米的墓道自北向南串联起了“抗日阵亡烈士题名碑”和抗日亭,成为整座坟园的中轴线。从空中俯瞰,这条中轴线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感叹号。“感叹号”东侧有将军墓、将士墓和先烈纪念馆;西侧则是“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战士坟墓”和航空纪念碑。整座坟园布局严谨,气势恢宏。

  以古希腊神庙为范式设计坟园的核心建筑,以罗马凯旋门为榜样设计坟园的大门,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现在它已成为广州不可多得的地标式的历史文化符号。

  3

  设计了广州最早一批西式高层建筑

  除了用西洋范式设计十九路军坟场等建筑以外,杨锡宗还率先引进欧美高层建筑的设计意念,设计了广州市最早的一组商用高层建筑“嘉南堂”。

  上世纪20年代初,有教会背景的嘉南堂置业公司投资百余万元,兴建南楼(今人民南路口东侧的新华酒店)和西楼(新亚大酒店对面的南方服装店),后又兴建南华第一楼(今新亚大酒店等),这三幢建筑合称为“嘉南堂”。

  “嘉南堂”1922年动工,1925年建成,是广州最早的西式高层建筑。“嘉南堂”东、南、西三座大厦雄踞于太平南(今人民南路)与西濠口交界处,成为当时广州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民国期间“嘉南堂”被评为广州市十大建筑之一。 

  “嘉南堂”的首层均以石砌拱券形柱廊跨建在人行道上,尤其是南楼那气势宏伟的连拱廊外立面,能勾起人们对古罗马竞技场外立面的联想。广泛地运用拱券、拱廊是杨锡宗建筑设计中的一大特色。“嘉南堂”的石砌拱券形柱廊还是广州早期骑楼中的“豪华版”,直至今天还是广州市最耐看、最漂亮的骑楼。两年前的文物普查中,广州市政府将“嘉南堂”列为20世纪的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并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嘉南堂”同期设计的还有位于北京路财厅前的商务印书馆广州分馆(今北京路科技书店)。这座楼房高4层,外立面的线条十分精细,有明显的哥特式教堂印记。楼内设计也很气派,每一层的楼梯都是左右对称分立的,接地处都作散开裙摆状,给人以富丽堂皇、典雅舒适的感觉,极具西洋古典美。

  4

  将木棉花图案融入古罗马凯旋门

  参加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设计竞赛之后,杨锡宗受政府推崇的中国固有建筑样式的引导,设计风格开始从纯西式向中西结合转变。1927年,杨锡宗以西式外立面与中国式屋顶相结合的手法,设计了广州培正中学的美洲堂。1928年,应李济深之邀,设计了仲元图书馆(今广州越秀山上的广州博物馆美术馆展区)。1930年底,设计了岭南大学校园中轴线上的地标性水塔。1932年,完成了中山大学石牌新校(今华南理工大学)的总体规划以及第一期工程的设计。

  中山大学新校的石牌坊(今华南理工大学校门石牌坊)可以说是这种转变中的一个亮点。这个石牌坊长约22.5米,宽约5米,高约6米,12柱5开间。乍看是一个纯中国式的石牌坊,走近细看才明白它有别于纯中国式的石牌坊,它是双体的,是凯旋门的变体。杨锡宗在“凯旋门”的框架之外,“变化”出用木棉花图案雕刻的石鼓、以龙为主体的图腾碣,以及云纹、海浪纹、海日等雕刻图案,使整座石牌坊充满“中国特色”。把中国的石牌坊与古罗马的凯旋门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之成为中国牌坊中之经典。

  杨锡宗还担纲设计了广州的一个模范小区。上世纪30年代前,东山马棚岗、竹丝岗这片,原本是一个小山村以及大片乱葬岗,经过杨锡宗的规划设计,出现了连片的小洋楼和别墅式的住宅,且区内道路规范,林木扶疏,成为达官贵人、华侨富商的聚居地。

  5

  杨锡宗门

  杨锡宗对公共建筑大门的设计是颇费心思的。除十九路军坟场的凯旋门和中山大学校门的双体石牌坊之外,杨锡宗为广州市第一公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仲元图书馆所设计的大门也十分经典。

  第一公园的大门是纯西方巴洛克式的,它由4根石立柱加弧形铁拱券门楣以及通花大铁门(这道通花大铁门早已失落)所构成。石立柱分大小两对一字排开。大立柱的柱身装饰性很强,由绶带和花环簇拥着柱顶的阶梯状四方台,四方台上再顶着一个圆球做柱头饰。杨锡宗把所能调动的几何线段都集中在大立柱身上了。小立柱则以一只尖顶的花盆作柱头饰,用以衬托和呼应大立柱的圆球顶。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红铁门,与广州市第一公园大门相仿,二者都是以方形石立柱加弧形铁拱券门楣及相配的通花大铁门所构成。区别在于第一公园大门牌坊的石立柱是纯西洋巴洛克式的,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红铁门石牌坊则加进了诸如“中国结”、“金钱”、“狮子”等许多中国文化符号。

  仲元图书馆的大门(已弃用几十年)也颇具特色。上述三道大门,完全可以统称为“杨锡宗门”。  

  6

  为人狷介严谨

  杨锡宗对工作极为认真,为人狷介,是个眼睛容不得半粒砂尘的人。

  据杨锡宗在工务局工作时的同事韩锋回忆,杨锡宗是个洋派十足的人,凡事都按规范做。有一次,有人检举某处有危墙,杨锡宗就派一个技术员前往勘察。这个技术员马虎应付,给杨锡宗写了份复文,称:“勘得该墙略有倾斜,如拆去重建固佳,否则现时亦不至发生危险。”杨锡宗看完后,生气地把复文摔在地上说:“你是一个技术人员,应该带副经纬仪去,测过该墙究竟倾斜多少?向内倾抑向外倾?才是正理。但你不这样做,满纸浮词,我何必派个技士前去……”

  1945年抗战胜利后,广州中山纪念堂已经破败不堪,亟待维修,杨锡宗出任纪念堂管理委员会总干事一职。笔者在查阅档案中发现,中山纪念堂的一名中层工作人员因“书写文笔不够流畅”,杨锡宗就给当局写了一封信,强烈要求将其立即更换。

  严格的要求使杨锡宗得罪了不少人,以致多少年之后还有人要讥讽他。但是,正是这种严谨作风,才使他创造了一批经得起岁月洗礼的著名建筑。

  1948年,杨锡宗再以著名建筑师的身份,出任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1952年4月以后,已到香港执业的杨锡宗便没有留下更多的设计信息了。

(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金羊网 -- 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