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教育创新思想简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2:06:39

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教育创新”的重要思想,并且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教育创新是江泽民“创新”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泽民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认真学习和贯彻江泽民教育创新思想,对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创新是江泽民创新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一个时代的伟大思想,撇开教育问题都是不完整的。“教育创新”不是孤立地提出来的,而是江泽民创新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指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1]这一论述十分明确地阐述了教育创新的地位与作用。在江泽民创新思想体系中,教育创新既与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等并列存在,又因为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也给予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等以强有力的人才和知识支撑。

1.教育创新是江泽民创新思想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尽管“创新”在这里并不是一个首创性概念,但把“创新”从单纯的技术领域扩展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乃至教育创新,则是由江泽民同志首先提出来的,并且赋予了“创新”以崭新的内涵。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首先使用的。他认为,所谓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这一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发明与创造,而是实现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一种机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学者借用这一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解释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观象,使得“创新”理论的内涵一再被扩大。它不仅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科研机构的开发、中试,再由生产部门生产、营销部门营销的过程,而且是企业与企业外的研究与发展机构、高等学校及其他企业互相作用的结果。不仅如此,政府以及金融、法律、文化等因素也都是影响创新的重要变量。这一理论成为各国建立国家创新系统的指导思想,各个国家围绕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商业应用,努力使本国的不同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网络体系。江泽民的创新思想是他在倡导建立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过程中萌芽和形成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江泽民在审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外环境中,敏锐地感悟到技术创新对于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作用,意识到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他在1996年4月4日会见“八六三计划”10周年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发展高技术,要始终突出自主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这里尽管讲的是科学技术问题,但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个“创新”已经超越了传统技术创新领域,成为一条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思想在世纪之交的几年中,经过江泽民的反复论证与社会实践的不断检验,其内涵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形成了完整的创新思想体系。江泽民指出:“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3]如果说江泽民创新思想首先发端于科技创新,是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催生的知识经济思潮的高度概括,而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品质的进一步升华,体制创新是对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变革和重建的话,那么教育创新则是在教育领域中进行的关于教育观念、教育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深化改革和全面发展。尽管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各有侧重,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江泽民指出:“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4]教育创新的宗旨是提高我国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育创新为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提供了人才和知识基础。教育创新的这种支撑和基础作用,是由教育本身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具有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所决定的。在江泽民创新思想体系中,教育创新是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保障。这一点已经在江泽民关于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多次论述中体现出来。他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5]首先,教育创新为国家的创新实践提供人才支持。创新的实质是各种资源的有效组合,它们在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为实现整个国家的创新目标而发挥效用。但不论何种资源,都要由人来筹划、组织、实施和实现。他们既是各种物质形态创新资源的组织者,又是观念形态创新资源的承载者,因此创新一刻也离不开人类自身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一点在科技创新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正如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科技创新问题,说到底还是人才问题。发达国家正在全球范围内争夺人才。培养不好人才,使用不好人才,留不住人才,吸引不了人才,我们的事业就很难向前发展。”[6]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但是靠传统教育是培养不出创新人才的。教育创新就是要以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为宗旨,推进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体制的转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教育方法的改进和教育途径的进一步拓展。只有在创新精神的指导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为整个国家的创新实践提供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其次,教育创新为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提供知识基础。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人们的创新活动不仅注重体力、土地、资本、物质资源的物质财产的有效价值,而且更加重视智力、信息、科学、文化、知识资源、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精神财富的价值。创新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不论是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新,它们更多地体现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的转变,是以知识形态存在并发挥效用的。学校是知识的殿堂,是创造知识、应用知识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基地。教育创新就是要解放和发展学校的知识生产力,并进而推动知识创新和社会的知识化、学习化进程。知识创新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的过程,是新思想、新理论的基础,新技术、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教育创新加强了教育与经济和科技的密切结合,促进了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信息、新方法在整个社会系统的有效扩散和实际应用。特别是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研究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成为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

二、教育创新是江泽民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最近几年,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其中,“创新”思想贯穿始终并形成了江泽民教育思想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1.教育思想创新是先导。江泽民指出:“进行教育创新,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7]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因此教育思想创新就是要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努力实现人才观和教育观的转变。首先,要推进人才观的转变。人才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人才标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最需要的精英人才、优秀人才。他们能够敏锐地洞察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发展趋势,准确分析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善于创造,能及时把握和合理应用新的知识,具有作出科学决策和调度的能力。但是,我国传统的人才观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长期以来形成的统一、僵化的人才目标和质量规格限制了创新人才的成长。对此,江泽民曾尖锐地指出:“必须坚决克服用‘一个模子’来培养人才的倾向。不准别人脱颖而出,谁一冒尖、一先进,就孤立人家,把人家挤压下去,以为这样大家都‘公平’了、舒服了,殊不知这是扼杀优秀人才、否定先进事物的极其错误的行为。如果让这种现象泛滥作祟,还谈什么创新精神,我国的国家和民族还有什么希望?”[8]因此,各级学校都要以此为戒,真正把教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来。其次,要推进教育观的转变。江泽民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9]这一论述的要旨是倡导张扬个性,鼓励创新,与传统的教育观有着本质的区别。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以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为宗旨,以创新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切实把观念统一到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来。

2.教育体制创新是关键。江泽民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10]教育体制创新的关键主要体现在它是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上。因此,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教育体制改革始终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题。特别是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在领导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分配制度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特别是在教育管理体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彻底根除,特别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教育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当前的任务,就是要按照江总书记的要求,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和模式,依法增强学校自主办学的能力;推动教育体系的创新,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沟通。

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根本。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是要实现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创新本身不是目的,它的根本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长期以来,由于许多主客观的复杂因素,我国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影响了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克服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鼓励创新和实践,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4.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是核心。创新教学内容,就是努力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改变传统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特别是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化实验、实习和实践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教育要强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将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及时补充进来,促使学生较早地参与到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中去。为使教学内容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要积极推行教学方法创新。江泽民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12]为适应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和电话电讯网等资源,建立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育提供现代化的教学内容和手段。

5.对外开放是教育创新的突破口。最近几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步增强,教育特别是非义务教育出现了国际化的特征。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它们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技术,纷纷向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扩散它们过剩的教育生产能力,教育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又加速了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部分教育领域作为服务行业要逐渐对外开放,为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使许多学校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和发展挑战。加快教育对外开放,是实现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加速教育发展的突破口。江泽民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13]必须抓住机遇,积极吸收世界文明的最新成果,跟踪世界发展教育的趋势和走向,借鉴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来丰富我国的教育教学内容,促进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同时,还要加强与国外教育机构的交往与合作,利用国外办学资源来扩充我国的教育规模,提高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三、教育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新发展

理论的生命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其秘密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江泽民关于“教育创新”思想客观上有两个理论来源,一是全面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二是与毛泽东“教育革命”思想和邓小平“教育改革”理论一脉相承,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教育创新思想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扬。“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功地实现中国化的典范之一。10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发现,在私有制社会里,由于剥削制度的存在和不合理的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他们认为,在生产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里,随着私有制的废除和脑体分工的消除,人们既有共产主义的道德风貌和劳动态度,又有高度发展的、广泛的才能和志趣,脑力和体力可以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与运用。这一原理在建国初被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石,写在了党的教育方针里,在半个多世纪里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众所周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私有制产生“人的片面发展”现象提出来的,它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当前,我国正处在并且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需要建立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原则的多种分配方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正在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社会的现代化,社会分工将越来越细,工作岗位将越来越专业化。因此,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根源并没有完全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还将长期存在。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已经过时,但如何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则是考验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的试金石。关于这一问题,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讲话中做了系统论述。他站在党的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的高度,通过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联系思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可能性与实现途径,回答了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理想与现实、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等重要理论和实践难题。江泽民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逐步提高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提高、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14]这是辩证的历史发展观,只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始终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就是在促进人的多方面发展并进而实现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江泽民关于教育创新思想的论述,就是建立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个基点之上的。江泽民指出:“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15]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当前我们提倡和实施的教育创新,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受教育者的主动、健康、全面发展。“教育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这两条原理之间具有深刻的理论渊源关系,江泽民“教育创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的新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2.教育创新与毛泽东“教育革命”、邓小平“教育改革”思想一脉相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这期间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转折,但从教育思想史的角度看,则可划分为“教育革命”、“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三个理论发展阶段,分别以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代表。这三种思想既相互区别,各具特色,都是当时我国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潮的理论精华;又相互联系,一脉相承,都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与品质。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理论。“革命”既是斗争,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也可以是改革、变革,也是创新,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16]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从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出发,不仅亲自领导了20世纪50年代末的“教育革命”,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精神的思想和理论,如关于“青年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的思想,关于“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关于“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的思想,关于必须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思想,关于必须善于吸收古今中外一切科技文化之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而其中洋溢的革命精神为我们进行教育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教益。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又一次理论飞跃,邓小平理论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纪元。“改革”是邓小平理论的显著标志,也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改革”是“革命”的继承和发扬,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但“改革”不是破坏、毁灭,而是转变、转型、转制、转轨,其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他甘当教育的“后勤部长”,亲自主持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比如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的思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关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思想,等等。这些论断无不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江泽民创新思想的形成,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发生了历史性新飞跃。“创新”与“革命”、“改革”一脉相承,贯穿它们的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但创新更强调建设,强调发展,强调开创新局面,是改革与发展的统一,破旧与立新的统一。在教育问题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方针政策,比如“科教兴国”战略,比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比如“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基础设施”[17]来建设的思想等等,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新总结和新概括。这些思想不见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邓小平也没有说过,是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根据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需要而独立思考的结果。只有全面地认识江泽民教育创新思想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特征,才能增强新时期推进教育创新的自觉性。

注释:

[1][4][7][10][11][12][13][15]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2-9-8.

[2]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306.

[3][17]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6~51.

[5][6][8][9]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6-15.

[1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7-1.

[16]泽东同志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