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介生态环境与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4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0:40:08
 当然,民族文化都有其鲜明的地域性、历史性、社会性特征。文化是在互动、共享、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生存发展的。网络传播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全方位开放,不同形态、不同模式、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都可以共存于同一网络空间,这既繁荣了民族文化,也使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从生物进化角度看,一个环境中的生物种类越多,它们的生存和延续的机会也越大,人类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网络将各种文化融合于一个空间,能在碰撞中激起人类智慧的浪花。因此,文化的多元化意味着人类文明的生机,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如同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一样,是人类必然的选择。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将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潮流。我国目前提出和谐文化建设的伟大决策正是符合这一趋势。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促进文化的和谐。
  网络传播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化,它既给我们提供了机遇,也给我们提出了挑战。网络生态重建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股力量。我们必须冷静、清醒地观察和分析网络传播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培植网络空间新的生长点,从而推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明安香.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第3页
  [2]崔保国.媒介是条鱼[J].中国传媒报告,2003,2
  [3]田征宇.网络生态[J].软件世界,1998,7
  [4]张庆锋.网络生态论[J].情报资料工作,2000,4
  [5]袁文秀,余恒鑫.关于网络信息生态的若干思考[J.]情报科学,2005,1
  [6]徐国虎,许芳.网络生态平衡理论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第29卷
  [7]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_xsjd_view.jsp?id=3594
  [8]马文峰.试论社会科学文献资源共享障碍[J].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2002
  [9]陈庆修.谨防信息负效应[N].人民日报,2000,1月2日,第7版
  [10]http://www.ahinfo.gov.cn/kjlt/2002/lou720.htm
  [11]胡笑梅.网络信息生态失衡透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1
  [12]梅英.论网络生态危机[J].保山师专学报,2005,2
  [13]http://www.cnnic.cn/html/Dir/2007/01/22/4395.htm
  [14]http://www.yesky.com/472/87472.shtml
  [15]同[6]
  [16]同[12]
  [17]同[11]
  [18]杜欣明.论信息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管理[J].现代情报,2006,第3期)
  [19]徐国源.构建网络的”绿色”空间——网络的生态主义观念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0]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qkjc/951114.htm
  [21]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5-03/14/content_2694646.htm
  [22]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137页
  [23]同[22]第233页
  [24]http://www.jdlaser.com/article/2007/1/15/200711515255.shtml
  [25]同[22]第89页.
  [26]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第264页
  [27]曾盛聪.网络化生存与人伦价值的重构[J].探索,2004,2
  [28]沈丽冰,孙涛,戴伟辉.网络生态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
  [29]郭庆光.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0]梅英,论网络生态危机发生与德育实效性之内在联系[J].大理学院学报,2006,3
  [31]张志林,王京山.网络媒介生态位初探[J].出版发行研究,2005,12
  [32]程霞.信息构建对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J].情报杂志,2006,5
  [33]郑娟.网络生态失衡与大学生的跌落[J].高教研究,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