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的亲民与基层干部的疑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08:47:10
近一段时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较严重的旱情,对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

  本月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深入内蒙古检查指导抗旱减灾工作,要求各地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夺取今年农业丰收。

  为了准确把握灾情,了解旱中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温总理顶着烈日高温,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抗旱工作。年逾古稀的总理,三伏天深入田间地头的不经意之举,又给群众以感动,给党员干部以思考。

  没在农村生活过劳动过的人,也许永远也无法理解三伏天活动在田地里的痛苦。笔者生在农村,清楚的知道,这个时候田地里的焦土味,夹着尘沙的火风,天上地下光线的蒸烤,无垠的土地,大口大口吞噬着汗水的场景。

  想来,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很多干部都窝在办公楼不敢出来,甚至抱怨空调不制冷。能够像总理一样,这个时候出现在“烤笼”的干部着实不多。也许这也是笔者为之感动的原因。

  近年,国家重视“三农”工作,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在偏远农村,特别是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还不高。总理的足迹遍布南北,他深切了解农村群众的困难,所以要求各地保证重旱区百姓的生活用水,发动群众自救共同战胜灾害,确保农业丰收。www.stnn.cc       国家总理不顾酷暑高温和大家一起奋战在抗旱救灾的最前线。极大的激起了广大农村群众的生产自救热情。

  实际上,从地震的中心到煤窑的底层到酷热的旱地,我们总能够在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看到总理的身影。

  农民很淳朴,他们最痛恨的是贪腐,最欢迎的是真正心系百姓,愿意走到群众中来的干部。 所以他们经常被总理感动。

  笔者由此联想到一件事情:本月初浏阳市镇头镇上千群众因不满长沙湘和化工厂污染环境上街游行抗议。浏阳市有关部门发文,对造成群体性事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文件称,“镉污染事件发生后,政府在医疗救助、收购补偿、发放临时生活补助等方面,采取了果断的措施,但为什么还爆发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呢?”

  浏阳的这一问,反映出当下诸多基层干部的的执政困惑:新时期基层政府如何才能取信于结构复杂、为数众多的人民群众呢?这样严肃而复杂的课题,在出现突发事件前往往不被重视。一到解决问题时,干部就突然感到恐惧与无奈。恐惧的是群众的汹涌,无奈的是政府声音的苍白。

  笔者来自基层,更愿意以这种草根的民意推测,阐释一个朴素的道理:群众需要的是“守护天使式”,而非“灭火队员式”的干部。那些从始至终都把群众的切实利益放在心上落在实处的干部,能够赢得群众的尊重与信任;反之那些平日里高卧真空,对群众冷暖不闻不问的干部,在群体性事件爆发后,突然跳出来说“要相信政府”,这真有些“临时冒出个老娘”的意味。

  我们的干部也许能以如何忙于处理要务、如何统筹建设为理由,搪塞“长期远离群众”的质疑。实际上,哪个基层干部的事情有总理多,工作比总理忙?总理能够时常深入田间地头,县长、市长为什么不能呢?

  我们的有些干部,在任一届,理政一方,日日高居大厦,即便是偶尔下乡也是前呼后拥媒体跟拍走马观花,基层群众如何能将你视作可以信赖的“贴心人”?www      基层政府,特别是区县级政府的领导干部,要时刻以温总理的言行为标杆,经常性的走入乡村小院,贴近群众生活,融入群众心里。关键是,要心诚,不搞排场,不搞摄像,不打官腔,到个村子,交几个农民朋友,设几户帮扶人家,过年过节拜个年问个冷暖,留个手机号码留片真心实意。

  做到这些难吗?不难,无非需要耗费些时间、耽误些应酬功夫、挤捏出些对群众的责任感罢了。试想:如果各地都有这样的一批领导干部,群众遇到难处就想到给县领导、市领导打电话,如此群体性事件,又怎么会难以防范杜绝化解呢。

  彼时,领导干部登高一呼,群众莫不响应。基层政府又怎会“不被信任”?

  笔者以为:那些至今尚疑惑于如何获得群众信任的干部,不妨仰望总理,或能找到理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