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锡尔专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5:43:42
真心诠释自己的职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11:03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对病人来说,如果一个医生,刻苦钻研,医术高超,那他会是好医生;如果一个医生,能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一位病人,那他也是一个好医生;如果一个医生,两袖清风,不拿一分钱的回扣红包,那他也是一个好医生。而宁波传染病医院的唐锡尔,却是三者兼备。今年5月30日,他被市卫生局授予“白求恩式的好医生”称号。
有30多年党龄的唐锡尔,是宁波传染病

医院的妇儿肝科主任、主任医师。在他已经走过的65年人生历程中,他有44年全身心地扑在医生这个岗位上,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他用心诠释着医生这个职业。刻苦章从中专生到主任医师
如今的唐锡尔,已是宁波市顶尖的肝病专家,但是,40多年前他还是一名刚刚从舟山卫校毕业的中专生。从一名中专生成长到主任医师的过程,别人也许不了解其中的艰辛,而同他一起工作了几十年的同事都相当清楚,传染病医院的医护科长说:“唐医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看各种医学资料到十一点多,医院新到的各种肝病方面的医学杂志,唐医生都是第一个去看。”
唐锡尔在医术不断进步的背后,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20多年前,他就因肝硬化、腹水、出血、脾肿大等多次住进医院手术,这几十年来,他一直抱着羸弱的身体坚持学习,为病人服务。
九十年代中期,医院搞科研项目,为了完成课题,每次做好肝穿刺,或是抽好血,唐锡尔和同事都风雨无阻地及时送到杭州的浙医一院传染病研究所进行研究。有人问他,你身体不好,职称又不能再高了,何必这样努力?对此,唐锡尔笑笑说:“一是我热爱医生这个职业,二是为了患者治好病。”耐心章视每一位病人如亲人
每周四上午是唐锡尔的专家门诊时间,说是半天专家门诊,而到唐锡尔看完所有的门诊病人时,时间往往已是下午的三四点钟,甚至是傍晚的六点多,以至于给唐锡尔抄方的年轻医生都累得直不起腰。
除了专家门诊时间,唐锡尔的其他工作时间都在病房里度过,他一周工作六天,每天七点多到医院,而晚上七点钟离开医院到家,对他家人来说,算是比较按时了。他负责的传染病医院二病区、三病区的近90张床位,每个病人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
不了解唐锡尔的病人,常常被唐医生的耐心态度所感动,而了解唐锡尔的人都知道,唐锡尔对待每一位病人都是一样的真诚和耐心。“不管你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不管你是富还是贫,不管你的态度温和还是急躁,在唐医生的眼中,都是一样的,他都会像对待亲人一样给你诊治,提供帮助。”传染病医院办公室的小陈如此说道。
正是这样简简单单而又不平凡的一视同仁,在很多贫困的患者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宁海黄坛就有这样一位女病人,至今仍对唐锡尔医师心怀感激和内疚:2004年夏天,她因患重症肝炎加肾功能衰竭被送到医院,她的丈夫一听诊断结果,认为没有希望,说家里生活困难,没钱付医疗费,坚决要带她回家。但是,唐锡尔觉得女病人还有生存的希望,他和其他同事一起,为这个病重的生命不懈努力,除了精心诊治,还为她付伙食费,为她买营养品。终于,病人被救了过来,她说:“是唐医师和肝病医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永远不会忘记,等我有钱了,我一定会来还钱!”
对此,唐锡尔以朴实的话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也做过病人,理解病人想得到医护人员关爱的期盼,所以,要求自己时时体谅病人的心情,处处注意服务态度,多给病人一些温暖。”清廉章人称“攻不下的堡垒”
传染病医院妇儿肝科的医生护士们有一怕:病人把礼物送到了唐锡尔的办公室,放了就跑。因为这样的话,唐锡尔医师又得自己掏腰包了。有好几次,病人家属送西瓜、杨梅等土特产给唐锡尔,唐锡尔都因实在推不掉,就自掏腰包,花了比市场价还高的价格把钱打进病人的住院账户内。正因为这种一分钱都不收的品德,让唐锡尔在病人中,赢得一个“攻不下的堡垒”的绰号,现在几乎每位住进肝病医院的新病人,都会很快知道这个绰号。对此,唐锡尔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在一线工作中碰到的病人,多半来自农村地区,他们中多数经济还不富裕,有的为了看病东凑西借,再让病人为了红包操心,增加负担,真是不应该。”
而面对药品回扣等不正之风,唐锡尔更是光明磊落,两袖清风。有一次,一位医药代表在多次送礼给唐锡尔均被拒绝的情况下,晚上敲开了唐医生的家门,把东西一放就走了,等唐锡尔反应过来追出去,早就不见人影了。第二天,唐锡尔打听到该医药代表所在公司的地址,立即折价将钱汇到了该公司。几个月后,那位医药代表碰到唐锡尔,一再对此表示歉意。(记者 张建平/文 胡龙召/摄)
唐锡尔的一天(组图)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6月27日 15:30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专题】纪念建党85周年
【专题】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唐锡尔
中国宁波网讯 6月23日,星期五。这是唐锡尔医生在一个普通工作日里的几个瞬间。对唐锡尔医生来说,他的每个工作日都是这样度过的。
记者卢科霞/文戚颢/摄


7∶25
阳光穿过树阴,照在唐锡尔医生的脸庞上。他推了推厚厚的眼镜,加快脚步走向二病区。
看到等在门口的记者,他转身去领了几件白大褂,仔细交待:手不要碰这里的任何东西。他边说边穿上白大褂,戴上帽子。白色的长褂使唐医生显得更加瘦长。
唐医生从包里拿出笔记本,一边走向护士站,一边看……
唐医生一天的工作由此开始。

7∶35
唐医生带着医护人员来到27床查访这位刚入院的新病人。
药吃过吗?吃生海鲜吗?睡得好吗?心情好吗?
唐医生一边与病人交谈,一边为病人检查身体,他瘦长的手指轻轻地挤压着病人发黄的肚皮,偶尔还用手指背敲打着……

8∶30
医生办公室。
医生们围坐在一起,人多,凳子不够,唐医生让出半个凳子来,和一位年轻医生合坐。
开始讨论新住进来的14床、27床病人的病情。唐医生拿起一张处方纸,把各类数据记在上面,笑着鼓励大家交换意见,讨论用药方案。
突然,门被推开了,探进一个人来∶“我们病人马上要去做B超,想请医生照顾一下。”唐医生应了一声,叫了一位医生,嘱咐了几句……

9∶00
查房。1床,一位患乙肝的中年男子正在挂点滴,脸色很不好。
唐医生问∶“你昨晚哭了?”病人说∶“妻子下岗,女儿要上学,我在这里钱花得太多,心里难过啊。医生,帮帮忙。”
唐医生说∶“你的情况,我都了解,医生也在想办法。你要用的药有两种选择,一种药每天要花400元,不能享受医保,另一种花200元,可以享受医保。”唐医生把两种治疗方案和盘托出,嘱咐病人与家属商量一下,再告诉他选择哪一种。
走出病房,唐医生叹息∶“这里的病人,许多家里条件都不好,让人心痛。”
12∶00
终于看完了所有的病人,换衣,洗手,唐医生匆匆地去吃饭。
14∶30
唐医生参加医院一个关于年轻医生继续教育的会议。

15∶30
又一家新闻单位的记者通过医院领导找到了唐医生,要求到唐医生家里做个专访,这可给一向低调的唐医生出了难题。面对镜头,唐医生说的最多的就是:“我做的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不值得一提。”
17∶30
唐医生再次穿上白大褂,走进病房———而这个时间正是医生下班时间。

19∶00 唐医生脱下白大褂,洗手。来到医院车棚推出电瓶车踏上回家的路。
21∶00 吃过晚饭,唐医生走进书房,拧亮台灯,开始悉心研读专业书……
白求恩式的好医生——记共产党员、市传染病医院妇儿肝科主任唐锡尔
6月的太阳炙烤着宁波的清晨。日历翻到了2006年6月20日,离退休的日期还有10天。早晨7时许,市传染病医院妇儿肝科的病区里准时出现了一个大家熟悉的身影:瘦高个子,微驼的背,谦和的脸上透着淡淡的笑,厚镜片背后一双眼睛透着慈爱。他就是今年5月30日被市卫生局授予“白求恩式的好医生”称号、今年65岁的该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唐锡尔。
44年行医路,他从一名中专毕业风华正茂的青年成长为两鬓斑白的医学专家;44年行医路,始终如一的是:待病人如自己的亲人。市优秀共产党员、省优秀共产党员、市特级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一本本大红证书见证了他行医生涯的辛劳,更是对他一心为病人的默默赞许。
同时,唐锡尔也创造了一个奇迹———20多年前,两次大手术,脾全被切除,被劝赶紧“病退”的他重返挚爱的医生岗位,转眼又快20年;至今,房颤、血尿、少量腹水仍伴着他,每天他还神采奕奕地查房、坐诊,看书至深夜。病区的加班记录上写着:唐锡尔,两年半来已累计144天节假日没有休息。
“病人就是我的亲人”
从4天4夜的昏迷中醒来,二病区41床的孙阿姨第一句话就是:“唐医生,侬又救了我一次。”一周前,她因肝硬化引发胃肠道大出血。房间里各种仪器摆得没有落脚的地方,手脚上全是挂针。家里都想着给她准备后事。唐医生指导主管医师全力抢救。更令孙阿姨女儿小吴感动的是:前天,妈妈下身又出血了。妈妈心疼钱,就不想去做检查,故意对唐医生说女儿不在没人扶着去。没想到,唐医生亲自扶着她上楼做了检查。
作为科室主任,他对两个病区里的90多位病人的病情了如指掌。搭脉、腹部触诊、询问饮食起居,每天查房,他一个个病人细细问诊;每天下班前总要再去看一遍重病人,才放心离开。
这位舟山六横的农家子弟,也曾是一位慢性肝炎患者。脾肿大,肝腹水,大出血,上世纪80年代,唐锡尔两次病危,也是医生将他从死亡线上救回。特殊的经历使他与病人的心贴得更近了。
每周两个半天的门诊,他不喝一口水,将吃饭时间拖到下午1时后,有时中餐就喝一杯加麦片的牛奶,为的是省下时间多看几个病人。由于他长期憋尿诱发尿路感染,同事劝他给自己留几分钟,他笑笑,吃点药,依然如故。加号、拖班是常事;家中的饭菜总是热了又热。
16年前的秋天,全力支持他工作的妻子因动脊柱手术在上海住院。妻子心想,这回总该好好地陪她几天吧。可是,当她被推出手术室时,等在门外的只有她哥哥。哥哥告诉她,唐锡尔已回宁波。顿时,她满腹委屈化作了涟涟的泪水。事后,夫妻俩就此有过这样的一段对话:“医院离了你就不行吗?”“一天见不到病人,我心里发慌。有哥哥照顾你,我放心。”
两年前的一个夏天,宁海黄坛送来一位患重症肝炎加肾功能衰竭的残疾女病人。家人以生活困难为由,表示要放弃治疗。唐锡尔与病人丈夫据理力争,可病人的丈夫竟甩手而去。唐锡尔和同事们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全力抢救并整夜守候,为她付伙食费、买营养品、垫付医药费……病人终于获救了。当患者的丈夫赶来接她出院时,内疚的他差点下跪,“你们比亲人还要亲啊!”
从中专生到医学专家
有位病人自我感觉上腹部胀闷不适,B超复查为慢性肝病,胃镜检查、肝炎病毒指标测定等均未见异常,只是转氨酶中度升高。几家大医院的诊断都是脂肪肝。然而,唐锡尔却动员病人做肝脏穿刺活检。
“分化良好、形态近似正常细胞的肝细胞癌”,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出具的结论证实了唐锡尔最初的猜测,也使病人得到及时治疗。
唐锡尔有一双识别疾病的“慧眼”,他总能敏锐地抓出与肝病症状类似的疑难杂症。这得益于他42年来对医学孜孜以求的钻研和扎实的临床积累。
上世纪60年代初,唐锡尔以全优成绩从舟山卫校毕业分配到了当时位于奉化溪口的市疗养院。同事们发现,这个瘦高个的小伙子特爱看书,特顶真,常为了一个医学问题查资料到深夜。随后,唐锡尔又干过化验,做过影像,还当过外科医生。他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像一行。多岗位锻炼为他日后准确诊断肝病打下了全面、扎实的基础。
靠着一个收音机,他自学英语;一有空就看书,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各科的书都看。他家的书房里,柜子里,桌上,地上厚厚摞着的全是医学书。
行医44年,唐锡尔先后撰写的30余篇论文在全国、省级刊物上发表;带队开展的乙型肝炎基因突变研究,获省医学科技创新二等奖。
“攻不破的堡垒”
唐锡尔有个雅号,叫“攻不破的堡垒”。这说的是他不收病人的礼,更别提红包、回扣了。
记者采访时亲眼见到这样一个场景:两名经唐医生治疗过的病人从慈溪赶来,送上了两筐从自家树上摘来的杨梅。唐医生再三推托无效,最后只好把杨梅按市价折成钱,塞到病人手里。这在记者看来有违人之常情的事,在唐医生的同事眼中早已司空见惯。妇儿肝科病区的护士韩颐闻给记者讲了她早年亲身经历过的两筐杨梅的故事。
12年前的一天,病友送来了两大筐杨梅。当时,唐锡尔正在外开会。病区的医务人员见天热,怕杨梅变质,于是就分而食之。第二天,唐锡尔获悉后,先找到病人付清杨梅款。然后在科室会议上批评了这种作法。他说,“今天我们不介意吃病人送的杨梅,明天就会有病人送其他的礼物。再往后,病人间就会攀比,不正之风就会愈演愈烈。”他要求大家廉洁行医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一次,一位病人出于感激连续三次送红包给唐锡尔,都被婉言谢绝。那位病人找到市传染病医院党办,连连称赞唐锡尔医德双馨,并说“找到这样的医生看病,真是病人的福气”。
唐锡尔常说:“是众多病人的信任造就了医生。所以,我们每天都要以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生活。”至今,这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的家只有77平方米,朴素整洁,没有一件豪华电器。
夕阳的余晖透过树叶,撒下一地斑驳的金黄。下午5时半,唐锡尔又步履匆匆地迈进病区,多年养成的老习惯—————下班前再看望一下重病号。询问饮食起居、药物反应、触诊、叮嘱注意事项……不知不觉中,华灯初上,时针指向晚上7时,他才骑上电瓶车汇入滚滚人流……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