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从何而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05:46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人民日报开设的专栏“壮丽史诗?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开篇文章《憧憬与奋斗:关于新中国的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有关新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论述,归纳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话语系统中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六个特质:一是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办自己的事的形象;二是改革开放、发展富强的经济大国的形象;三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团结统一的形象;四是文化繁荣兴盛、文明伟大复兴的形象;五是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幸福安康的形象;六是谋求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形象。(人民日报7月16日报道)

  国家形象是什么?通俗地说,就是全世界人心目中对具体某个国家的一个趋同性的总体看法。国家形象同时又意味着“国家品牌”,是每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视的软实力、软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间,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对新中国国家形象都有十分重要的论述,并且一直为建立更加良好的国家形象而不断努力。韩国总统李明博也很注重抓国家品牌建设,因为他担心,即便韩国在经济上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国民和国家也未必能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二战时的法西斯劣行使德国国家形象蒙受极大损失,但是,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德国不仅扭转了恶名,还在欧盟和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了严谨、科学的国家形象。

  那么,良好的国家形象从何而来?简单地说,一靠“做”,二靠“说”,二者缺一不可。

  其一,国家形象从“做”中来。这个做,意味着国内老百姓对政府的满意度,也意味着公民的自觉。国家形象是一个自我塑造的过程,不是说别人需要你是什么样,几个大师炒炒冷饭说是什么样,就能是什么样的。细分起来,国家形象又可分为国内形象和国外形象,所谓国内形象,是一个国内的老百姓怎么看国家的问题,这是内因,是根本性因素;所谓国际形象,是别的国家怎么看一个国家的问题,这是外因,是外围性因素。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国家形象的塑造主权,还是掌握在国内的,掌握在政府和公民的手里。首先,是政府能否让国内的老百姓满意的问题。国家形象与国力大小没有必然联系,只要政府在人民心目中威信高,丹麦、不丹、瑞士这样的小国也能有良好的国家形象。作为一个政府,要有良好的国家形象,就必须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花大力气、下狠功夫,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最高标准。其次,国家形象某种程度上也是由公民直接塑造的。一个人到了一个国家,发现这里环境干净、人民有礼貌,直观上就会对这个国家产生好印象;一个国家的公民到了另外的国家,如果行为循原则、守规矩,也会让别的国家对这个国家产生好印象。因此,必须始终将提升公民的素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其二,国家形象从“说”中来。这个说,意味着政府的公关、政府的宣传。“做”意味着一种无形的“渗透话语”,而“说”意味着一种有形的“宣传话语”。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酒香也要靠宣传。一是“说什么”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德国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二战后德国法西斯恶名的扭转就主要得益于行之有效的外宣策略和外宣规划。其重要的立足点就是不回避问题、提高可信度、避免“宣传”色彩。对“好”的方面,我们可以加大力度、强化宣传,让国内国外充分知晓;对“差”的方面,我们也全面客观、实事求是,绝不回避问题,在当今这个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的时代,“隐瞒”信息是极其愚蠢的做法。二是“怎么说”的问题。让大型国际活动“说”。根据国际上著名的品牌战略咨询公司Future Brand近年来发布的“国家品牌指数,尽管在在列的78个国家中,中国国家品牌的整体排名还处于比较靠后的第56位,但得益于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的国家形象开始进入排行榜,并被受访者评为“正在流行的国家品牌”。根据该公司报告的显示,北京奥运会为中国国家品牌增添了“非凡的”、“有意义的”、“极度高雅的”、“不可思议的”等亮丽外衣。让强势媒体“说”。“德国之声”是德国唯一一家由政府资助的对外宣传机构,其立台之本就是对外全面介绍德国的大政方针及德国对各种国际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事实证明,这样的强势媒体“说”有效果。当今时代,网络的力量无穷,它真正实现了使“远在天涯”变为“近在咫尺”,极大地拉近了地球人之间的距离。要“说”好、宣传好,就要大力培育自己的强势媒体,充分运用媒体的力量来展示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