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1 13:59:36
人 类 学 起 源
人类学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体质和社会文化的科学(英语是Anthropology)。在古代人们就意识到不同的人类群体之间的差异。古埃及第19王朝的金字塔中就绘有埃及人、亚洲人、南方黑人等不同族体的图象。古代巴比伦、波斯、印度都有当时不同族体情况的记载。公元5世纪,被称为西方"历史之父"的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历史>>中,记述了西亚、北非和希腊地区许多族体的体形特征、居住环境、语言、习俗、制度等。我国的人类学资料的记载很丰富。甲骨文记载,殷商时期我国西北地区就居住着氐羌部落;西北部有土方、鬼方等;东南部有人方。司马迁在<<史记>>中更加有匈奴、东越、南越等列传。随着航海的发展发现,人们对自身认识资料的积累,开始去思索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社会文化的性质和发展等问题。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19世纪中叶才告成立。

中国人类学的创立和发展
建国前 1.从本世纪初到20年代末,是西方人类学开始传入我国的时期。2.从30年代到40年代,人类学在中国有了初步的发展。
建国后 1949—1958年对少数民族开展了两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民族识别,少数民主社会调查) 1959后,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曲折,现在已经健康地发展了,但是研究人员太少了,连许多大学生都不知道这一学科,也许这也是中国特色。

田野工作< field work> 人类学家进入要研究的文化群体,对这一族群及其文化进行的调查和研究,被称为田野工作。他的特征是研究者长期与被研究者居住在一起,参与观察当地的生活,研究其社会结构,了解当地人的思想观念,以达到研究者应该有的工作需要。他是研究者收集资料和建立理论规则的主要依据。
文化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开始于摩尔根《morgan》的对易洛魁人的实地调查。现在的田野工作新趋势是“逐渐着重于特定问题或理论的探讨”。利用现代的仪器方法。

文化   正如关于人类的起源有很多的说法一样,关于文化的定义也有很多。我们引用泰勒1871年提出的经典性定义: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论,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 信.艺术 道德 法律 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民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语)
社会经济形态

社会文化整合水平(Level of sociocultural integration)
    斯图尔德在《文化变迁理论》一书第三章以“社会文化整合水平,—个操作的概念”为标题,但文中对社会文化整合水平这—概念始终没有下明确的定义。可以对社会文化整合水平理解为各种社会的社会文化系统有不同的层次、水平、级,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互相作用有不同的水平。他举国家、社区和家庭三级为例说明三种水平,认为各种水平有质的区别,划分社会文化系统中内在整合水平。可以为发现规律性创造条件。他企图导求这一规律,认为“水平的概念可以用来作为研究任何特定社会文化系统中变迁的分析工具,因为每—个系统都是由不同方式、产生不同阶段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整合水平的概念。不是给任何特定的进化程序预先定下框框。摩尔根、泰勒以及其他人所主张的文化进化,是—种基于各种文化具体特点之上的渐进式分类法。而社会文化整合水平的概念,只是在研究不同复杂程度的文化时所使用的一种方法论,它不是关于进化的结论。” 斯图尔德通过对几种文化类型实例的分析阐述他的社会文化整合水平。研究者们也要通过实例才能具体理解这一概念。

   (1)家庭的社会文化整合水平斯图尔德认为北美大盆地的肖肖尼印第安人和北极的因纽特人等都处于家庭这一社会文化整合水平,尽管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类型十分不同。他以肖肖尼人为例来说明家庭这一最低的社会文化整合水平:其功能以家庭为基础,几乎所有的文化活动都在核心家庭进行,因为这个地区的文化生态适应不可能产生任何持久的多家庭社会。亲属纽带是文化环境情势中的主要整合因素。
   (2)部落的或社区的社会文化整合水平由于人们的活动需要超出了家庭范围的社会组织而形成。相当于雷德菲尔德所说的民间社会。所谓的民间社会特征是:范围很小,处于孤立状态,结合紧密,同质,有围绕亲属关系形成的模式,追求简单明确的目标和价值,普遍盛行迷信。斯图尔德认为“最普遍的一种多家庭整合形式是某种外延亲属集团。”
(3)国家社会文化整合水平   斯图尔德比较了东半球和西半球的五个最早文明区,即美索米亚、埃及、中国、秘鲁和墨西哥以后认为,灌溉和治理洪水等技术与深耕细作的农业制度对五个早期文明区的崛起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五个文明区的宗教、社会制度和军事制度也达到了大致相同的水平。各地基本相似的文化生态适应使这些地区从简单的村庄最后达到军事帝国这一最高的层次。他提出了上述五大文明区的历史进化分三个基本阶段。第一,形成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国家并开始发展;第二,阶级时期,国家得到了扩大和繁荣;第三,后阶级时期,国家开始 衰落。斯图尔德对社会文化整合水平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到,他强调的生态环境和技术,看不到这些人群的生产关系状况。
比较研究方法(Comparative method)
   比较研究方法是文比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在早期主要是古典进化论学者的研究方法之一。他们利用这一方法在不同的区域印证了文化的进程及结构、并且复原了原始社会的文化面貌。
   比较研究法一般分三个步骤:—、找出同类现象或事物;二、按照比较的目的将同类现象或事物编组作表;三、根据比较结果作进一步分析。
  该方法有助于对各种类型文化异同的认识,有助于对不同民族,国家,地区文化起源和发展的普遍性相特殊性的认识,其主要缺点在于把文化要素和整个文化隔裂开来(文化要素是属于整个文比的,也只有在整个文化中才有意义),并多少有点牵强附会,把一些表面相象、但发生背景截然不同的文化要素放在一起。
  功能学派及结构主义学派研究者大部分都善于进行归纳。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社会人类学家必须依靠对许多社会所进行的有系统的比较研究。”比较法表现出文比人类学中与日俱增的愿望与需要,即从文化现象的显著差异设独特性的背后找出它的规律及共同要素,埃里克森(Erixon)也认为“民族学是运用比较法作为一种重要工具,以研究各种关系的科学”,认为比较法对民族学是不可以缺少的。
   比较研究方法的类型 根据比较目的不同,比较法又可分为历史比较法(historial comparison)与类型比较法(typelo9ical comparison)两种类型。历史比较法在研究文比特质的分布及文化史的重建等方面广泛采用、这些研究中,有人把比较范围限制的很窄、往往在一种文化之内、也有人把比较范围延伸得很广,如在两国甚至两洲之间。由于历史比较法与统计模型的结合依然存在问题,难以用于较大范围的比较,就欧洲的民族学研究而言、范围狭窄的历史比较法是主流。类型比较法需和分类与归纳 (geneliation)工作一齐进行,同时还要建立起一般的法则及规律、并探求文化现象的变化幅度。
   目前,有三种比较法被人类学家广泛应用。
   第一、集中的区域比较法(intensive regional comparison),即在一个既定区域内。研究音把感兴趣的特殊社会现象的形式加以比较:这样就可找出某些基本类型来、并把所研究的形式划分到这些基本类型中去。这种方法必须以较深入的区域研究为前提。
   第二,控制比较法(method of controlled comparison)。研究者先分析不同文化的社会结构:以了解文化现象及文化过程。伊根(F.Eggan)认为“把人类学上关于结构及功能的概念与民族学上关于过程与历史的概念结合起来是有好处的”。
   第三,跨文化比较研究(Cross—cultural comparison)对照检验不同文化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是建立在抽样基础上的跨地区、跨文化的归纳。其待点是从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搜集的资料中抽样,把这些抽样的资料作统计分析、用来说明一种风俗、一种宗教信仰或一种社会关系等的规律。用来验证的样本必须或多或少是随机选取的、这样就可以使跨文化研究的结果可能适用于大多数社会和大多数区域,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为解释社会文化现象,收集了世界350 个社会的资料。当代人类学跨文化比较以不违背对于文化的功能观及整合观为前提。在跨文化比较过程中、如何确定比较的单位,怎样定义变量与分析的可靠性密切相关,当代文化人类学在跨文化比较中,或以文化特质作为分析单位,或以社会和部落为分析单位。跨文化比较由于所考察的让会数量可能较多、调查者不可能详尽地了解某一社会,当跨文比检验不支持某个特定的解释时、调查者可能会由于对样本社会了解不够而不知该怎样去修正这一解释,或者该怎样提出一个新的解释来。跨文化研究的另一个局限是研究者只能验证那些从民族志中得到解释的资料、他们要解释那些没有被描述过的资料时、只好另辟蹊径。采取别的手段来收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