褝衣与簪笔(《西门豹治邺》补充注释) - 成长记忆 - 博客大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6:36:25

2007-12-18褝衣与簪笔(《西门豹治邺》补充注释)

标签: 延伸阅读

1、单衣 

课文《西门豹治邺》P81页注释2:[皆衣缯单衣”]都穿着绸子做的祭神服。衣,穿。单衣,通“禅衣”,祭神时所穿礼服。

单衣,应通“褝dān衣”,注释“禅衣”误。《说文解字》:褝,衣不重也。从衣,单声。《礼记·玉藻》:“褝为絅”,郑玄注:“有衣裳而无里。”也就是没有衬里的衣服。

深衣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服饰之一。《礼记·深衣》说:“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郑玄注:“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彩也。”深衣是上衣和下裳相连缀、以不同颜色或者刺绣镶边的服饰。孔颖达疏:“凡深衣皆用诸侯大夫士夕时所著之服,故《玉藻》云:朝玄端(“端”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端章甫”的“端”),夕深衣。庶人吉服,亦深衣。” 也就是说,深衣为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所著。也是庶人的吉服。若有表无里则为“褝”。

图为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素纱褝衣,交领、右衽、直裾,长1.28米,重仅49克,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色彩鲜艳,纹饰绚丽,代表了西汉丝织工艺最高水平。另一件曲裾单衣长1.60米,重仅48克。

褝衣是无里深衣(也有说是无里上衣),注解“祭神时所穿衣服”说不通。丝质褝衣轻而且薄,《西门豹治邺》中,大巫祝的女弟子著褝衣,用今天的话来说,那叫奇装异服-_-|||,所以要特别提起。

2、簪笔

P81页注释5:[簪笔] :古代士大夫行礼时的冠饰。用毛装在簪头上,插在冠前,称作笔,表示一种礼节。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

这条注解是从张守节《史记正义》来的:“簪笔,谓以毛装簪头,长五寸,插在冠前,谓之为笔,言插笔备礼也。”

                     

古代男子束发,普通百姓戴巾,有身份者才戴冠。《汉书·赵充国传》:“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见谓忠谨,宜全度之。” 颜师古注:“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汉书·昌邑王刘贺传》:“衣短衣大袴,冠惠文冠,佩玉环,簪笔持牍趋谒。”颜注:“簪笔,插笔于首也。”这应该是属吏见主官的礼节(尚书郎和郎中之类是天子近臣属吏)。后来官吏奏事,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笏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发际。《晋书·舆服志》:“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到了魏晋,簪笔成为文官冠上装饰,叫“簪白笔”。簪笔遗制延及于明。因而后代把仕宦称作“簪笔”。

3、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

这句话书本未加注释,意思是:百姓可以和他们一起为成功而快乐,不可以和他们一起谋思事情的开始。“以”“与”可通,前后互文。

此说由来已久,在古籍中不少相似表达。《尚书·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论语·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史记·商君列传》:“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百姓愚昧,缺乏远见,故而君主和“贤士大夫”应独断专行,不必被他们意见左右,成功后百姓分享了好处,自然就转而支持了。史载“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民咨胥怨”,于是盘庚对他们发表了长篇演讲,严厉命令他们服从。就是《尚书》中《盘庚》上、中、下三篇。迁都之后,殷成为一个繁荣的城市,此后270多年,商的都城一直在这里,商也被称为殷。史称“盘庚中兴”。

在课文中,百姓看不到修渠的长远利益,所以“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西门豹坚持凿渠,并且说“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而最后百姓从修渠获利,证实了他决策的正确。但是,这种见解,毕竟包含着一种对“民智”的轻蔑,与专制时代愚民政策遥相呼应,而不合乎现代社会民主观念。


随机文章:

命题作文“有句话常挂嘴边” 2009-04-15红楼梦提要【1~5】 2009-02-25《子夜》十三章-十九章梗概 2009-02-23《欧也妮·葛朗台》电影 2009-01-18电影《复活》 200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