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拓风波:中澳各有反思空间 [邱震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1:53:23

 

(2009-07-18)

fieldset {width: 309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澳洲力拓公司驻华雇员窃取中国机密事件而引发的中澳经济和外交风波,还在蔓延之中。在这场风波中,虽然双方一开始都强调不以政治介入经济,但随着事件的发展,有一些要素还是有必要引起双方的注意。

澳洲高层介入是否必要?

  力拓公司驻上海办事处四人近日被中国警方以涉嫌窃取中国国家机密拘捕。之后,根据大陆媒体的透露,力拓公司在与中国的铁矿石谈判中,曾多次使用各种手法获取中国钢铁企业的内幕信息,最后使自己在谈判中立于不败之地。与此同时,中国大陆钢铁协会和一些钢铁企业的重量级人物纷纷受到调查,而且调查范围不断扩大。几乎与此同时,力拓公司开始将其涉及铁矿石与钢铁行业研究的员工撤离中国。

  另一个背景是,力拓公司曾在一个多月前突然宣布取消中铝公司的入股计划。当时,澳洲总理陆克文表示,这是企业行为,与政府无关。因此,力拓员工被捕事件发生后,一些舆论猜测认为,这可能是中国对力拓撕毁协议的报复。但不断透露的各种消息显示,力拓在过去几年中行贿的中国钢铁企业达到十多家。

  就在事件不断升级的时候,陆克文会见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后,在联合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如何处理力拓员工被拘留的事件,会备受多国政府和企业的关注。陆克文说,澳洲的确在中国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但也要提醒中国朋友,中国在澳洲、甚至其他合作国家的经济利益,现在也处在危急关头。

  上述表示很明显语带威胁,似乎不符合这位“中国通”的作风,从实质上也不符合澳洲多次声称的政治与经济分开的原则。陆克文发表上述言论后,西方世界对力拓事件的关注明显增强,甚至一些舆论已将之上升到可能影响外商对中国经济环境信心的程度。

力拓窃取机密确凿无疑

  然而,在这一事件中,有一些层面需要细心梳理,并逐渐还事件以其本来面貌,并思考双方的解决之道。

  首先必须承认,力拓使用各种手段窃取中国钢铁企业的机密,是确实无疑的事实。在这方面,即便作为当事方的力拓也无可否认;其次,至于力拓窃取的中国钢铁企业的机密,究竟是纯粹意义上的商业机密,还是一定程度上可被定义为国家机密,这是一个因国情不同可能存在争议的问题。

  但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的事情归上帝,凯撒的事情归凯撒”。首先就窃取中国钢铁企业的机密而言,力拓公司难逃其责。然而,无论从陆克文的上述表述,还是从澳洲这几天在国际舆论上发动的宣传攻势来看,用中国一句也许是不太恰当的老话来说就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好像是中国查处了商业窃密案件,还是中国的不对,窃密者反倒成了牺牲者。

  当然,力拓窃密案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被归结为窃取国家机密,由于国情不同,可能各自对法律的解释有所不同。但在西方国家,凡是属于能源、钢铁等与国家战略有关的企业,其企业行为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企业行为,而是会有政治考量的介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方面将涉及钢铁企业的信息归为国家机密,并无失当之处;当然,更为严格的定义,还是有待于司法专家按照法律来予以界定。

腐败必然导致间谍丛生

  从中国方面来说,除了如何界定国家机密,而且撇开力拓案件,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使得思考:最近几年,各地发生的国家干部和公职人员被境外谍报机构收买的事件屡有发生,而且级别不断提升。其背后的原因,主要还是腐败。

  在今天的中国,贪官几乎已不是一个稀有现象了,而贪官们拥有情妇,也早已司空见惯。既然能大把地贪污,为什么就不能出卖国家机密?反正来的都是钱。既然能自己拥有情妇,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别人送上门来的女人,反正来的都是美女。虽然只是沙盘推演,但其背后的逻辑却很合理,因为两者都缺乏信仰,甚至连基本的做国家公务员的职业道德都没有。

  以前有人说,中国官员的贪,是因为他们收入不高,体脑倒挂,但今天公务员的收入已大幅提高了,但有人也还是贪,这就不是“高薪养廉”所能解决的问题,而需要有更多机制的约束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规范。

  一个腐败丛生的国家,其机体必然有很多看不见的内在隐患,而这些内患往往要到国家发生重大危机(比如发生战争)时才会集中显现。不要看搞了多少成功的阅兵式,也不要看有多少威武的军演,要看看周围的生活里有多少贪官,中国有多少国家机密正在不知不觉地被泄漏、被出卖。

  甲午战争前,北洋海军曾举行令人自豪的阅兵式。但一位日本武官却说,这支军队一定会被打败,因为他们的士兵居然在炮筒上晾衣服。他没有说出来的另一句话是:很多清朝的官员都十分腐败。因此,不要小看腐败,它可能联系着国家和政权的生命。

  ·作者为凤凰卫视评论员《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