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长推荐制如何规避造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21:30:30
中学校长推荐制如何规避造假

一个悖论,长期横亘在高考制度面前:对学生最了解、最知道学生品德和学习能力等全方位信息的底细的中学校长和老师,却自始至终被排除在大学录取过程之外;高校录取新生,则往往只能凭借考生“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成绩。


现在,这个悖论终于有被打破的可能了:近日,北京大学招办主任刘明利表示,将在北京等省份的自主招生中试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刘明利提出,北大自主招生有两个新思路:一是院系夏令营活动,由北大部分院系举办,提前考察一批对特定学科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二是在面向社会公示的前提下,各校长可实名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经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学生,可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直接候选人。


也就是说,中学老师和校长终于对高校录取工作有了“发言权”了!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


但是,笔者对于这样一件新鲜事物,这边刚刚喜上眉梢,那么很快却又忧从心来。何也?如何防范校长推荐作假?这是一件摆在全社会面前的切实命题。


一则各中学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白热化的竞争,谁多获得一个北大名额,谁就有可能获得更多更好的生源,同时也获得更多更高的“择校费”。尤其是北大作为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并没有权力决定是否对违规造假的中学校长实施惩罚,其惟一的武器,就是调整在该校的自主招生名额,但这有可能对考生造成不公,变成“校长生病,后来的考生吃药”。不过这个仍属可以容忍和市场调节的范畴。哪怕北大取消了某校的自主招生名额,如果考生真有那个实力,除了自主招生部分,也还可以直接考上北大。


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可能更成问题,就是社会公示有没有能力遏制校长的作假行为?虽然考生和考生之间几年接触,彼此知根知底,只要一公布结果,免不了人们议论纷纷。但是,公布的名单能否经得起非议?尤其是名单公布能否真正落实,会不会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举?这不是考生家长和校长之间的“斗争”,而是考生家长之间的“斗争”。作为中学校长,他要考虑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社会上很多非富即贵的主儿,他都往往得罪不起,因为他处在“人家的地盘”上,甚至他的校长头衔儿,也都有可能拿捏在人家手里。


这时候,这位中学校长如何自处?的确是一件令人提心吊胆的事儿。说此话,并非泼冷水,更非无的放矢。目前闹得沸沸扬扬的重庆高考加分事件,不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吗?按规定事前不都是要公示的吗?但怎么公示,就暗藏着天大的玄机。可以在一个学校一个学校里公示,把学校、班级、姓名、父母详详细细地罗列(但也无法防止在进一步上报过程中被“夹塞”塞进未经公示的考生);也可以一个区一个县地公示,只简单到一个考号,甚至连考生是男是女都不知道。前者可以形成熟人社会的互相监督和制约,后者则有可能谁也不知道谁。同时,中学公示与高校录取之间如何衔接,也颇为不易,信息成本巨大。结果呢?北大去年在重庆招收的24名文科考生,17名曾获各种加分,占71%!甚至连货真价实的文科裸分状元也差点出局,还是在北大扩招4人的前提下才圆北大梦。而高考加分制度原本是为了极少数确有特长和秉赋的偏科学生以及少数民族学生而备,但今年重庆19.6万考生,获得加分的人数居然高达7万人,占35%以上。


在我们国家的高考推荐和加分等制度缺乏足够有威慑力的违规惩诫措施的条件下,即使公示制度能够做得非常完备、非常的完美无缺,我对中学校长推荐制度也不敢表示乐观。


我倒是认为同类大学的联招可能是一条出路:同一类大学,彼此可以设定不同的标准,但是对考核的考生,可以全面参考高考成绩、高中三年成绩、社会活动表现、中学校长推荐情况以及面试等情况,考核结果在所有同类高校间互认。这样的情形,既大大节约了招生成本,也最大限度把灵活的招生自主权掌握在高校手里,且因为缺乏全国统一的标准,最不易形成地方官员的寻租与作弊作为。北大招办主任刘明利也表示,北大愿与所有自主招生的院校一起为创立和完善校长推荐制而努力。对此我表示深怀期待。并从现有少量的自主招生名额部分开始,逐渐推向全面的高校招生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