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二奶”反出的伦理困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1:33:14
大一女生王静的网站,名叫“反二奶网”。这个网站最近名气不小,成立半年以来,访问量已突破21万。用Google搜索“反二奶网”字样,共有23600条结果。网站主题,是揭发王静父亲王志华“包养二奶”的行为。
2004年初,王静正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她在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做公务员的父亲,向母亲提出离婚。随后,从母亲的口中,王静得知了“父亲包二奶”的事。
诸多媒体转述了王静的这个说法:父亲王志华把一名有夫之妇“包养”在自己家的楼下,后来被妻子发现,于是提出离婚。对这个说法,王静自己深信不疑。那时候,她的行为还是很“温和”的,她没有四处散播,而是花了3个月的时间,去劝说父亲回头。
那3个月,她天天旷课,找到父亲办公室,抓住每一点时间和他聊。晚上回家睡觉,第二天再来。聊的目的就是一个:让父亲承认自己“包了二奶”,并改正错误。
“他先是否认,然后开始对我沉默,什么话都不说。”王静回忆,最后,父亲见到她就厌烦。据她的说法,有一次争吵起来,父亲拿了一把水果刀“差点儿捅死我”。
“我给了他很多台阶,他不下。”王静反复地说。当时,她对父亲的要求是,“你包多少女人都没关系,只要你回到这个家”。父亲不下台阶的后果,就是王静的四处举报。她为此到过北京,两次去中纪委“告状”。
2005年那次,中纪委信访处的“115号”阿姨接待了她。“要不是你父亲官太小,我们就直接介入调查了。”对方这样回答,并给了王静一个信封,让她交给山东省纪委。省纪委调查的结果是,她的父亲没有包二奶。王静不信。
第二次,她又来到中纪委,“115号”阿姨态度明显冷淡下来:“你这个小姑娘,好好学习吧,不要再往北京跑了。”这些话,显然无法说服她。如今,每当有记者来家里采访,她都会带人家到当年父亲“包养二奶”的房子,找一位负责收水电费的老人。
老人则会对记者指着王静父亲的照片说,这人是做生意的,和一个妇女以夫妻名义租了这间房子。“你还有其他证据吗?”记者问。“如果你要证据,我可以给你找一家侦探公司,让他们去查,一定能找到证据。”她斩钉截铁地说。
举报的同时,父亲和母亲因调解无效,最终还是离婚了。在王静“反二奶网”的顶端,挂着“父亲不如西门庆”几个字。记者问:“西门庆人品卑劣,名声极差,这样形容你父亲是否过分了?”
王静回答:“我觉得他确实不如西门庆,西门庆虽然玩弄别的女子,但起码还没抛弃自己的发妻和孩子。”
在网站上,她将父亲的行为说成“嫖娼”。这遭到了非议,认为她“乱说一气”。对此,王静也有说法:“我当时觉得,包二奶这个词力度不大,解不了我心头的恨,一定要用嫖娼这个词才‘过瘾’。”
“看来你很恨你父亲?”记者问。“应该说,30%是恨,70%还是爱。我希望他回头。”网站上有一张可爱的图片:一只毛茸茸的小老鼠,乐颠颠地躺在一只同样毛茸茸的小猫肚皮上。说起这张照片,王静第一次在电话那头笑了起来。
然而在这张可爱照片的旁边,她的“30%的恨”赫然在目。那是一张比较抽象的绘画:一棵枯树上,吊着一个死人。“画的时候,你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吗?”记者试探。“不能完全这么说。”王静回答,“不过我相信,做这种事的人,就是这个下场。自作孽,不可活。”
有人曾拿“缇萦救父”的故事和她比较,认为她丢掉了传统里面的“孝”。“那是过去,一个是封建社会,一个是社会主义社会,我认为,没有可比性。”王静淡淡地说。
她忽然又低声说:“我给了他很多回家的路,他不回。”她说的“路”,是父亲承认自己的错误。而她的父亲,却没有接受这条路。几天前,他终于打破沉默,接受了山东一家媒体的采访,否认自己曾包二奶。
“你看看我的头发,就是这三年白的。你看看这皱纹,就是这三年添的。你看看这胳膊,瘦成了这个样子。”在报道中,王志华说起自己的伤心。“他在说谎。”王静表示,自己完全不信,父亲会为了她而伤心。只要父亲一天不“悔改”,她都会继续靠打工把这个网站维持下去。
因为家庭的不幸,王静和她的网站得到不少人的同情与支持,但同时也引发了不少探讨。在评论中,有人看到了监管缺位,有人看到了孝道沦丧,有人看到了毁谤,有人看到了爱情的不可靠。
不过这些评论,王静似乎并未直面。据她说,之前来采访她的记者,没有一个对她的行为表示过质疑。她收集了不少各界评论转贴在“反二奶网”上,却没有一条对她批评或者劝解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