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英杰:29岁市长能不能打破惯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1:04:51
魏英杰:29岁市长能不能打破惯例2009年06月26日 08:22新闻晨报【 】 【打印】 17位网友发表评论

作者:魏英杰

刚以全票当选湖北宜城市市长的周森锋,连日来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清华大学研究生学历,29岁,这些本可引以为豪的亮点,如今却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人肉搜索的触点。所有的疑问似乎都指向一处:这么年轻就当市长,肯定有问题。

周森锋29岁当上一个县级市的市长,说白了无非也就是年轻了些。可无论人们愿不愿意,未来几年内,像他这样的“80后”官员肯定会陆续走上前台。况且正如学者于建嵘所说,只要程序公正,18岁当市长也行。因而,舆论为何紧抓住这点不放,而这背后又体现了何种思维,恐怕才是问题的关键。

说起来,许多人关注周市长,其实是对当下干部选拔任用体制的一种质疑。一个来当地才5年,没有多少基层实践经验的硕士毕业生,为什么能够这么快担任地方上的主要领导职务?这确实很容易引起公众合理的想像。比如,有些人先是认为周市长的父母肯定有什么背景,接着又纷纷传言其岳父乃某某高官,连周的妻子也被说成襄樊市人大副主任。但是,想像不等于真实,质疑也不等于论断,人们的种种猜测和质疑大都已经得到了澄清。

从中也可以看到,许多人明显是采取“有罪推定”的思维来进行“论证”的。在“周森锋肯定有问题”的逻辑指引下,这位年轻的市长也就成了官场不正之风的出气筒。问题在于,虽然官员理应接受公众监督,但能否先假定这个官员“有罪”,却值得进一步讨论。我的看法是,人们可以对官员提出某些怀疑,并要求有关部门和官员有所答复,但不应该站在“有罪推定”的立场上来搜集“证据”。这样做固然可以揪出坏官,但也可能伤害一个好官。

这种“有罪推定”的思维,在相当程度上又是不公开、不透明的干部选拔体制所致。如果周森锋所应向公众披露的各种信息,在任职前就为当地民众所知晓,想必不会引发这么一场舆论风暴。就此而言,周市长也没有理由请媒体和公众不要过于关注他。任由舆论吵翻天,当事人却信守“沉默是金”原则,这不是什么好办法。何况周森锋何以“全票当选”,其硕士论文是否涉嫌抄袭,这些问题都需要当事人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才能够彻底搞清楚。

29岁当市长的周森锋本该是干部体制改革(干部年轻化)的产儿,如今却似乎成了干部体制“不改革”的见证。这也表明,改革不彻底,怎么做都容易招致公众质疑。还有,不管周森锋是怎么当选的,这场舆论风波所涉及的后果,更多只关乎他一个人的命运。所以,这起事件应当成为推动干部体制改革的一个契机,否则意义终究有限。

要让事件朝着这个方向走,除了公众舆论的力量,还有待当事人和相关部门进行善意的互动。至少,当地人大等机关要积极响应舆论,进一步公开周森锋的当选和任职相关情况。而作为“80后”新生代官员,周森锋更要有勇气打破惯例,主动站到公众面前,为促进干部体制的公开化、民主化做出个人的努力。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看到好的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