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9岁教授到29岁市长的中国式惊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0:51:20
从29岁教授到29岁市长的中国式惊奇2009年06月26日 09:06红网【 】 【打印】 28位网友发表评论

1989年5月,29岁的陈章良被评为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这位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学系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博士研究生,写下共和国最年轻教授的佳话。

20年后的6月,29岁的周森锋全票当选为湖北宜城市市长,这位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写下共和国最年轻市长的纪录。

1989年,陈章良名噪一时,国人激动不已,为出了这么一个青年才俊感到自豪,为北大用人的不拘一格感到高兴,陈章良是学习的好榜样。

2009年,周森锋也一举成名天下知,网友有赞有弹,或认为这是干部年轻化的喜人动向,也有认为顺理不成章,难脱干部提拔的形象工程之嫌,不具有复制意义。

陈章良的传奇源于他学术上的成就,归国前就取得过重要的科研成果,回国后即在北大主持了国家“863计划”中的多个研究项目。当教援后的第二年,即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发的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

陈章良实至名归,大家惟有敬重的份。

周森锋的成功有他的努力与智慧,也有机遇的因素。作为襄樊从清华大学引进高素质人才,一工作就出任襄樊市建委副主任,之后历任规划局副书记、副局长和宜城市副市长、副书记、代理市长。虽然当地有关部门介绍,“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是责任心强,作风民主,深入实际,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却得不到网友的“一致好评”。理由很简单:换岗这么勤,工作都没来得及熟悉,如何出政绩?

周森锋冠冕加身,各方是毁誉参半。

从29岁教授到29岁市长,都创下了一个共和国之最的历史,而从教授的29岁到市长的29岁,这一步经历了20年。

20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也日新月异,神五神六都上天了。20年来,虽然29岁教授,36岁院士之类已不稀奇,此起彼伏、代有人才出中,我们能以平常心不再为之激动。

但29岁市长却让人热议,无非是这种现象的稀缺性、干部任用的不透明让人饶有探秘的兴趣。父亲是谁?有没有背景?这种条件反射式的疑问,折射着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仍显滞后的现实困境。

虽然有人振振有词,在国外谁多大多大就当市长了,就当议长了,在中国29岁当市长为啥不行?不是不行,人家那是选出来的,行不行,能不能胜任,选民在投票前,就搞得如小葱拌豆腐般一清二白。你这市长是怎么来的,群众心里直打鼓,纳闷着呢。没有公开的程序,又何谈公正公平。

如果周森锋是在清华29岁当教授了,舆论不会关心。周森锋的让人津津乐境,折射的另一个困境是当官从政仍在中国被视作是成功的正道。从周森锋家乡河南人的满腔自豪,从其清华导师的寄语中就可窥见一斑。而29岁教授陈章良的学而优则仕,从他的“我做梦也没想到会当一个商人,去经营什么企业,因为在读书人的心目中,经商是弃本逐末呀”,到从北大、农大校长一路做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离学术越来越远中,又弃了多少本逐了多少末?学而优则仕仍是中国人的梦想?

从陈章良成名后的轨迹,我们不难预测29岁市长的仕途。从徐匡迪到陈竺到王荣,当学者型官员成为一种趋势,一方面是“专家治国”让我们欣然,另一方面又让我们担心官本位对学术的诱惑。

20年了,我们还在为“最年轻”而兴奋,本身就不正常。说明我们的社会成功的取得还没有完全进入正常搏取的通途,以致一些偶然因素左右的结果,还在让人惊叹。

其实,无论是陈教授还是周市长,本身都不值得大惊小怪,前提是一切都在完善的制度环境下进行。

20年来,偶然造成的中国式惊奇还在吸引眼球,说明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