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莺莺台上演床戏?昆剧《西厢》惹争议(南方都市报 2009-6-2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0:37:48

第四届中国昆剧节在苏州举行,七大昆剧团齐聚

张生莺莺台上演床戏?昆剧《西厢》惹争议

类别:娱乐八卦 作者:黄长怡 原创 浏览量:153  发布时间:2009-06-24
版次:RB11 版名:文化新闻 稿源:南方都市报  

    北方昆剧团上演的《西厢记》,这一幕“床戏”的创新引来很多关注。

    6月18日至26日,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在苏州举行。全国七大昆剧院团齐聚,《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牡丹亭》、《琵琶记》等经典昆剧名作接踵上演,不少新编剧目也得以与观众见面。近几年昆剧颇有日渐兴盛的趋势,本届昆剧节也颇为红火,众多优秀的剧目吸引来大量热情的观众,热闹非凡。

    七大院团风格各异

    北方昆剧院的《西厢记》,苏州昆剧院的《长生殿》、《牡丹亭》,江苏省昆剧院的《1699桃花扇》、《绿牡丹》,上海市昆剧团的《紫钗记》、《长生殿》,中国昆曲博物馆的《玉簪记》,浙江昆剧团的《西园记》……这么多名团名剧,每一部都足以让昆剧戏迷们垂涎,此次都集中在苏州上演。苏州多个高规格的剧院为这些大制作提供了良好的演出条件。

    昆剧专家们对此次昆剧节的各场演出评价甚高。昆剧节评委之一、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洵澎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就给出了很肯定的评价:“这次的昆剧艺术家,每个团都很有特点。我一场一场看下来,觉得很高兴。比如北昆《西厢记》,有北曲的特点,但又保留了昆曲的传统韵味,唱腔非常好听。又比如上昆、浙昆,都各有特色,都很好。最让我感动的是来自浙江的永嘉昆剧团,他们是一个弱势的剧团,这次带来古典名剧《琵琶记》,我都没有想到能演得这么好,真做到感人动心。”另一位评委、著名女小生石小梅也有同样感受:“这么一个小剧团,把这部戏演得既有传统昆剧底蕴,又富含乡土气息,全场那么多观众,认认真真看完全程,非常真诚地鼓掌,我觉得很感人。”

    张洵澎认为,这届艺术节的剧目表演有一个共同特点:“不管各自有什么创新、改动,但昆剧最根本的艺术底蕴都保持着、坚守着。这一点非常好。”

    用舞蹈表现云雨缠绵

    此次昆剧节上最大胆的“突破”,大概要数北方昆剧院的《西厢记》。这部由郭小男指导的新编剧目,在处理剧中张生与崔莺莺西厢幽会“筹简”一折里,用艺术的手法大胆表现了张生、崔莺莺的“床戏”情节,令现场观众大为吃惊。在这一段戏里,张生将崔莺莺的衣服一件件脱下,只剩白色中衣,然后二人拉出一张绘有巨大红牡丹的白布,用舞蹈的形式表现云雨缠绵,同时配以《西厢记》里张生的大段唱词,包括那句著名的“露滴牡丹开”,从身段到唱词都表现得颇为直观、具象。记者了解到,传统昆剧里都把这一段用隐晦手法表现,或者直接删掉,如此大尺度的表演在昆剧史上堪称首次。在场观众对此都颇为惊诧。不少观众连呼“真厉害”、“不简单”,但也有观众对此表现得颇为反感。记者在现场就见到一位老年男观众,一边看一边大声感叹:“这演的是什么?这还是昆剧吗?”

    张洵澎对北昆的这一大胆尝试持宽容的态度:“我觉得总的来说,这段戏的格调是高雅的,舞台呈现很美。从演员气质、唱腔、身段,到音乐伴奏,到整个舞台的表演,都是美好的,扮演张生的王振义是非常优秀的小生,这一段的唱腔也非常好听。至于对这段内容的大胆表现,我觉得这种创新是值得鼓励的,总归是踏出去了,有探索就可以走得更好。”张洵澎表示她和不少老艺术家对这一段的处理总体是欣赏的,但有些细节可以再商榷:“比如这一段的最后,张生拿出了一张殷红的手帕。这是原著里有的。但是在昆剧舞台上,前面已经表现得很充分了,是否还需要来这么一下,这么具象地表现?也许可以进一步探讨。”

    年轻一辈显活力

    这届昆剧节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年轻人的身影多了起来。从年轻的昆剧演员到大批年轻观众,都给昆剧节增添了不少青春活力。这让张洵澎、石小梅这些老艺术家们欣喜非常。“比如江苏省昆剧院的《1699桃花扇》,全部由年轻演员担纲。这些演员们有扮相、有嗓子、有身高,青春洋溢。”张洵澎说:“当然从艺术上说,他们没有老艺术家们的生活阅历和舞台经验,显得稚嫩,但没有问题,他们前途无限。更重要的是,年轻演员代表了昆剧的未来,我们的昆剧未来也是充满希望的。”这些年轻的演员又吸引来大批年轻的观众。“我认真观察了这些年轻观众,他们是真的戏迷,听得如痴如狂,我都能体会到他们看昆剧时的兴奋心情。”张洵澎说:“我很高兴,这么多年轻观众关注昆剧,也是昆剧的希望所在。”

    本报记者 黄长怡

    摄影本报记者 聂蔚

http://gcontent.nddaily.com/1/7e/17ed8abedc255908/Blog/f74/da6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