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慧:新闻联播:经典也尴尬(青年周末 2009-6-1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3:41:04
新闻联播:经典也尴尬

◎文/本报记者 曲慧 ◎供图/CFP
  《新闻联播》要改版!
  近日,一位学者的透露让这档全球观众最多的新闻节目,瞬间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
  尽管还没有得到央视的正式宣布,但并不妨碍大家的热情——过去的整整30年,晚7点钟的《新闻联播》是很多家庭再熟悉不过的背景声,除此之外,它还是仪式、是符号、是商人的洞察窗口、是老外记者们的敏感神经……
  这样一个特别的节目,无论它怎么改,改还是不改,都注定成为一个热闹的话题,因为它实在是一个尴尬的经典。

■有一种套路叫“新闻联播”
  这太“新闻联播”了——你一定知道是什么意思。
  这个独有的形容词代表了30年来不曾改变的语言,即使改变也无法摆脱的套路。它们既是精辟的总结,也是引发全民热议改版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在他的书里将《新闻联播》的套路概括为:
1. ____在钓鱼台国宾馆亲切会见了____,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
2. ____出访____,会见了____,高度赞扬两国关系,对____表示欢迎,支持____的立场。
3. 外交部发言人____就____发表声明,对____表示遗憾,提出抗议,并将继续关注。
4. “__五”期间,我国____重点工程,突破____课题,创造效益____,实现利税____。
5. ____省____市____县____村加强学习“____”的重要精神,切实为农民解决实事。
6. ____海关加大打击走私力度,破获一起特大走私案件,查获____共____件,价值人民币____元。
7. 今天是____纪念日,我国各地群众、学生纷纷走上街头,宣传普及____知识,加强____教育。
8. ____事件的原因已经查明,有关责任人已被刑事拘留。
9. 今天是____诞辰____周年纪念日,____举行座谈会,深入探讨____,缅怀这位____家。
10. ____国群众不满____,举行抗议示威活动。
11. ____国议会以____票支持、____票反对、____票弃权通过一项____决议。
12. ____,____,请看今晚19点38分播出的《焦点访谈》节目。
  剧作家沙叶新则将《新闻联播》内容概括为:“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决议没有不通过的,人心没有不振奋的;接见没有不亲自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班子没有不团结的,群众没有不满意的;效率没有不显著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抗洪没有不英勇的,抢救没有不及时的;美国没有不友好的,前总统没有不是老朋友的……
  最近网络流传的归纳版本是“前十多分钟说中央领导都很忙,中间十多分钟说中国人民很幸福,后面几分钟说外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有一种智慧叫集体建议
  央视-索福瑞媒体调查公司提供的2007年1月至5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35个中心城市中,《新闻联播》的平均首播收视率为5.6%。如果将这个收视率推广到全国,那就意味着每天有7280万人收看这档节目,而美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新闻节目——美国广播公司NBC的《晚间新闻》,每天的收看人数只是1000万。
  拥有全球最多的观众,意味着拥有最多的被批评机会,和最多的“馊主意”。改版消息一发布,集思广益的帖子们已经开始自觉主动地给《新闻联播》支招,虽然看起来更像一场有智慧的玩笑。

■主持人大票选
  有人提名水均益、白岩松,“他们两个是央视目前为止唯一看上去不像一个简单的新闻播报员的新闻主持人”。也有人建议换成娱乐至上的何炅、谢娜;之后有人赶紧贡献小沈阳、郭德纲,甚至有人力挺喜羊羊和灰太狼……
■分段插广告
  有人提议,干吗正襟危坐30分钟?看得大家也累你们播得也累,干脆跟电视剧学学每10分钟一段,中间插播大气烧钱的公益广告,反正央视“不差钱”。
■主持人面带表情地站着
  有人发现一个规律,好看的国际新闻节目播音员都站着,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还申请面部表情要丰富。
■最低要求是顺序换一下
  不指望改动太大,先十分钟讲国外水深火热,中间十分钟讲国内繁荣昌盛,最后十分钟讲领导呕心沥血就OK啦!


▲网友发起的主持人票选中的新搭档们 《新闻联播》30年的价值和不适

  无论是让人共鸣的套路,还是网友出谋划策的热情,都证明,《新闻联播》有它广泛的价值,也有大家达成共识的种种“不适”。我们采访了三位跟《新闻联播》有关的人,他们既是某种形式的参与者,也是普通观众,他们的讲述或许会给我们更独特的视角。

片头曲作曲孟卫东:
我那16秒已经不是音乐了

  《新闻联播》的片头曲20年来没有换过,它的作者铁路文工团副总团长、著名作曲家孟卫东也被人们称为“每天都能听到他作品的作曲家”。
  1988年中央电视台的音乐编导找到我,说要做一个16秒长的片头曲,给《新闻联播》,要求要庄严也要亲切,既要有国家形象,也要体现大台风范……
  除了约我,他们还同时约了另外一个人,我现在有点记不起来了,我做了十几个版本的,他也做了十几个版本,都交上去了,最后通知说选中了我这条。
  这16秒的音乐没什么特别的,现在想想当时可真没料到,这么个曲子竟然20年都没换过,而且会这么家喻户晓的。
  我几乎每天都看《新闻联播》,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即使是在吃饭或者写东西到了7点也要开着。我也会上网去看新闻,但总觉得网上的可信可不信,但《新闻联播》里只要说了,我会认为这是“正式发布”。改版是好事,但肯定不能搞成娱乐节目吧,庄重还是一定要保留的。
  至于片头曲要不要换?我个人当然不希望换啦(笑),不过如果配合着换了我也完全没意见。到现在,听了20年,这16秒的音乐,你已经不觉得它是音乐了,而只是一个特别的符号,是《新闻联播》要开始的标志,我想这一点很多观众也有同感。

房地产高管修方舟:
商人不是看新闻 而是看新闻排序

  修方舟曾经以青岛电视台兼职撰稿人的身份与《新闻联播》播音组的“国嘴”们集体吃了一顿饭,见过私底下生动的他们。如今身为地产高管的修方舟说,每天晚7点,像他一样的商人们都会看联播,但不是看新闻,是看新闻排序。
  1996年的小年,我跟随青岛电视台的节目组来北京工作,离开北京之前约到《新闻联播》的“国嘴”们吃饭,我不是全职在电视台工作,因此还算是一个地道的观众,看到这么多国嘴很难得。
  大家在饭桌上都有说有笑,临近过年,这么多熟悉的面孔坐在一起边吃边讨论起过年怎么值班,谁一定要回老家,谁可以多值几天,还一起抱怨说排班排得不好,你突然觉得,他们也就是普通人啊,跟你我一样,有工作也有牢骚,私下里也谈笑风生,根本不像电视上那样。那次饭局让我觉得这些人都生动起来了。
  现在,我每天也都会坚持看《新闻联播》,但因为有过一面之缘,感觉不是播音员太古板,问题还是在于内容吧。如果论时效性,《新闻联播》一定不高,这么多元化的媒体,论实效谁也比不过网络,所以很多新闻你白天已经看过了,晚上这一遍是看新闻的排序——什么新闻被联播用了?哪个新闻被重点处理?这都是国家政策的动向,做商人有的可研究。
  要改版我建议先别改片头音乐,我已经对那个条件反射了,这很好。我唯一的意见是多点全球化视野,第一条可以是国家大事,从第二条往后就可以站得更高点。

恶搞专家胡戈:
谁播不要紧 只要播的新

  因恶搞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走红的胡戈,最近又恶搞起了《新闻联播》。在得知记者要采访的时候胡戈的第一句话是:自从我安了卫星电视就不再看国内新闻了。
  为什么恶搞拿《新闻联播》开涮?因为它太严肃太古板太乏味,它跟“玩笑”就是两个极端,所以拿它开玩笑最有效果。
  对我来说,这节目就是国家发布通知的传声筒。以前我也看,是因为晚7点钟以后实在没的可看,所有台都是转播,只好看,但不是主动看。现在有了卫星电视,我更愿意看香港、台湾的新闻,它们跟《新闻联播》的差别在于,香港、台湾是真的在做新闻,新鲜的事件,而后者则是在做常规——比如说吧,一到过年就肯定说,今年的节日市场很红火,哪个节日市场不红火啊?都这么说还有什么新意呢?还有,每年特定的时候,一定每天说一个地方农业如何大丰收,丰收不是正常的么?不丰收才应该播报一下。
  如果说改版,我觉得很多人恶搞说什么换何炅播新闻吧,我觉得这不是根本原因,何炅上来如果也还说上面那些,那依然不会想看,根本上说,播音员不是大问题,问题是,要做新闻啊!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90618/A28/090618A2801.shtml
曲慧:新闻联播:经典也尴尬(青年周末 2009-6-18) 新闻联播:经典也尴尬(组图) 李光 曲慧:还原薄瓜瓜(青年周末 2009-6-11) 《新闻联播》要改版!尴尬的经典 成都公车燃烧案背后的网络追踪 网络侦探辨析诡异视频(青年周末 2009-6-18) 郝劲松:足协涉嫌渎职罪(青年周末 2009-12-3) 足球解说员新语录出炉(青年周末 2006-6-22) 让人狂笑不止的青春性尴尬(超级经典) - 奇闻异事 - 北青网-青年论坛 青年男女的恋爱尴尬 《新闻联播》的经典套路 从官哨到黑哨再到赌哨:中国黑哨起伏路(青年周末 2010-3-18) 山寨春晚的非正常死亡(青年周末 2009-2-4) 他干扰温总理时,我劝阻两次(青年周末 2009-2-12) 王媛:韩寒“竖中指”挑战不合理规则(青年周末 2009-7-9) 《建国大业》演员“零片酬”的背后(青年周末 2009-8-27) 央视大楼的“色情门”假象(青年周末 2009-8-27) 柴静:告诉你谁在选择反对(青年周末 2009-3-12). 我冒用批号,能咋的?(青年周末 2006-6-15) 马军:古建专家论证拆迁被指涉嫌违法(青年周末 2007-6-21) “山西黑窑事件”是怎么被揭露的(青年周末 2007-6-21) 二十余媒体三年角斗“万里大造林”(青年周末 2007-9-6) 一事多议:孔子故里 “文化副都”?“钱都”?(青年周末 2008-3-6) 六问“矿泉水致癌”公众知情权(青年周末 2008-6-26) 】《青年周末》许巍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