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驳曹林:邓玉娇案本该容下多种诠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2:25:21
',1)">
快乐是儿童最美的礼物
“六一”前夕,国家大剧院面向儿童推出了“国际儿童戏剧季”,《马兰花》、《唐吉诃德冒险故事——银河天马》等四部童话历险剧集中上演。”耐心地了解孩子,真心地交流沟通,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如何面对新的“中国威胁论”
·微软关掉5国MSN值得反思
·十倍赔偿还是让人吃不放心
·以民生视角审视小产权房问题
·“限塑令”背后隐藏的商机
·成品油价格上调幅度是否得当?
·物业税不妨以“小产权房”做试点
·腐败案“意外”曝光的十种雷人方式
更多...

国际在线:驳曹林:邓玉娇案本该容下多种诠释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http://www.youth.cn   2009-06-03 11:10:00 中国青年网

夏霖在会见邓玉娇当天上午还信心十足

夏霖在会见邓玉娇当天上午还信心十足,谁知下午风云突变。

两位律师在会见邓玉娇后为她的遭遇悲伤得抱头痛哭。
在邓玉娇杀人案侦查终结,当地警方给出“防卫过当”的结论后,《中国青年报》的评论员曹林先生,以其“冷静”且“适度诠释”的视角,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真相:“邓玉娇杀人,原本是一个简单的刑事案件”、“一个连股级都算不上的基层干部,跟官员这个符号有多大关连?”不仅如此,曹林对于铺天盖地的相关评论也是相当的不满,认为这些评论,充斥着折射、暴露、凸显、彰显、体现、警示、隐含、蕴藏等浓厚诠释意味的词语,脱离了真相,给世界带来了混乱,是在挑动情绪、刺激仇恨。
说曹林厌恶诠释,那自然是不客观的。曹林显然不反对诠释,评论写作离不开诠释,谈逻辑也离不开诠释,没有诠释,曹林是无法写文章的。曹林反对的是胡乱诠释,然而,曹林从一些评论中出现“折射、暴露、凸显、彰显、体现、警示、隐含、蕴藏”等词语,就判断出这些评论“不是尽可能地去尊重真相和事实”,这算不算胡乱诠释?
“……这些带着浓厚阐释意味的语词,包含着一种判断倾向:不是尽可能地去尊重真相和事实,而是尽可能地在诸种抽象的阐释中远离真实。”——曹林先生的逻辑难道是火星人的逻辑?但凡有点逻辑训练的人,都能看出曹先生的这个判断结论的得出是多么的莫名其妙。凭借几个词语,就能判断出评论远离了真实,曹林先生的“洞察力”,让人叹为观止。而且,曹林先生在这么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也并非没有使用过这些词语,莫非曹林认为自己打自己不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既然这些词语如此有原罪,我希望曹林先生提议国家语委删除这些词汇,以绝后患。
曹林喜欢指责他人的评论是不尊重事实,但我实在看不出他所谓的“邓贵大是死有余辜的淫官,他死后的那个残破家庭,无辜的妻儿,都不应该被同情”到底来自于哪位作者的哪篇评论?有作者这么评论了吗?如此无中生有立一个靶子,然后再痛斥,并不是时评人应有的理性批判姿态。从曹林先生的“宏文”来看,通篇毫无事实论据,既没指出哪篇评论存在着完全不顾事实的情况,也没指出哪篇评论是在煽动情绪。没有论证就可以得出诠释者在装神弄鬼、招摇撞骗、暗怀鬼胎,这到底是在泄愤还是理性评论?
也许,所谓邓贵大的妻儿都不值得同情,出自于并无话语权的某某网友留言,但这到底是主流还是个别?笔者对网友的留言追踪查看很久了,说出这种话的网民,笔者还没看到过,且不说这样的话是不是曹林凭空想出来的,即便曹林看到了,也不能将这样的留言当作舆论主流,这不是以偏概全吗?曹林如此逻辑思维方式,和某些网络哄客有何区别?
逻辑本来就是要讲究透过现象看本质,笔者也反对牵强附会的诠释,但一个杀人案,肯定不能简化到只考虑结果,不考虑原因的地步。如果认为,邓玉娇杀了人,这就是事实,别的理由和原因不要多扯了,简单固然简单,但却是简单加粗暴的混合体,离法律理性相隔甚远。杀人就是杀人,没什么可说的,不要过多诠释——如果这是曹林所认为的“本来很简单的东西”,那么,我只能期待舆论受众都当白痴,否则,曹林这种简单判断在现实中是难以存在的,连法律对杀人行为的界定,都有正当防卫、故意杀人、过失致人死亡等区别,这些区别显然是针对动机和现场客观因素的,而不是针对结果,结果相同,法律定性却可以不同。可见,简单化看问题,同样也是不客观的。
令人诧异的是,曹林口口声声说尊重事实,但什么是曹林眼中的事实呢?他认为邓玉娇案是个简单杀人案,这就是事实,别人反对是故意杀人就不是事实。他认为邓贵大不是强奸属于事实,理由是现场还有旁人,不可能强奸,而别人根据公交车上都能出现强奸案判断邓贵大有强奸意图,那就并非事实。他否认一个股级都算不上的基层干部和官员这个符号有关联属于事实,可他忘了别拿把村长不当干部这句话,而别人从这么小的芝麻官都敢如此胆大妄为进而对官场生态忧心忡忡,就属于胡乱诠释。
异哉!如此所谓尊重事实,如此简单化看问题,除了让开放的舆论环境变得恶劣,除了让广大百姓不要说话,不要诠释,恐怕看不出有什么好处。我想,开放的社会,应该能包容不同的声音,让不同的声音辩论、博弈,真相才会靠得住。曹林站在理性的制高点,指责他人的评论不尊重事实,给世界带来了混乱。但我们既没看到他拿出任何依据,也没看到他做出有什么尊重事实的判断,唯一看到的,是他夸大事实和扣帽子的本事——别的评论者都是在装神弄鬼、招摇撞骗、暗怀鬼胎、搞乱了世界——原来中国的评论员就曹林先生一人进入了理性的轨道,可喜可贺。(作者: 一丁)
编辑: 李羿 来源: 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