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新中国60年工业化的辉煌成就与经验教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21 12:38:11
做这个讲座有一个前提,自去年以来,在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争论中提出了两个根本问题。一个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的合法性何在?另一个是总结三十年改革开放,下一步应该怎么走?现在有一个很强的声音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还是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那么我们怎样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呢?
第一、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工业化建设情况
在这三十年中,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社会主义的改造,农业的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等。在这些历史过程中,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是怎样的呢?
在刚解放的时候,中国是典型的落后农业国。在建国前的八十年,中国就开始搞洋务运动,搞现代工业化,但是那个时侯的工业化水平是非常低的,也非常不成功。在国民党的十年黄金时期,国有官僚资本占全部工业的10%左右,外资(主要为日资)占到30%—50%左右,尽管当时有了一定的发展,实际上还是依靠于外部投资的,也就是我们说的半殖民地化的工业发展;加上抗战和三年内战的破坏,到了1949年我们的经济状况是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是当时亚洲平均水平的60%,还不如当时的印度;当时的钢产量是15.8万吨(解放前钢产量最高年份为50多万吨),粮食产量为1.13亿吨,5亿多人口就这么一点粮食,那时候人也肯定吃不饱。1949年到1952年新中国干了几件大事,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到52年我们的工商业和农业全面恢复到解放前的最高水平。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怎么起步的?是坚持了毛主席提出的集体化、合作化道路和其他同志提出的以个体经营为主逐步走向互助合作的道路,根据当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精神,争取在十五年中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高老师认为如果当时不实行公有制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就不会有“一五”时期的工业化大发展。在经济起步时期,没有这种自上而下的组织和动员的过程,速度是快不起来的。要实现发展有两条路,一个是引进外资,借外债,这样的结果是多少年也还不清,甚至成为外国资本的附庸,旧中国就是这样的情况。另一个是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积累率,强行积累,苏联就是通过强行积累发展起来的。在“一五”期间,我们计划了694项较大工程,其中有156项重点工程,在一五结束时80%基本完成或者已经可以运作。“一五”时期,我们很多项目是从无到有,第一辆汽车,第一架喷气飞机上天,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我们为此也付出了代价,那就是要从农业中强行积累,一方面在保证农民基本的生活水平情况下,收集农村余量支援城市居民消费,另一方面我国当时没有其他任何积累,借了外债是要还的,这也是要依靠农业来补贴。所以在当时很难做到农产品的自由流通,在毛主席《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到了52年粮食丰收的情况下多征了800万斤还引起了一片怨言,所以在下一年就少征一点。因此是依靠集体化,国家的统购统销使有限的粮食资源发挥了最大的作用,为“一五”时期工业化奠定了基础。55年的全面合作化,58年的农业合作社做成了一件事情,把从乡到自然村的几个层级单位纳入到了一个统一的行政管理框架内,从而使我国的行政制度全面覆盖到了农村,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62年时纠正了共产风,将农村单位重新划到了生产队,也就是30到50户,发挥农村的积极性,就是通过这样的农村积累维持了三十年,从而实现了较快的工业发展,并建立了我国的工业化体系和科学教育体系,也为我国后三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老师认为:如果我国在1949年的基础上去开放,有太多的例子可以供我们参考,非洲就是这样的一种开放,东南亚也是这样的一种开放,这样的开放是一个没有自主核心能力的开放,是一个不得不依靠外部的资金施舍,外部的技术支援,外部企业占主导的开放,这样的工业化不是自己的工业化,这样一个经济不能独立的国家就是一个依附性的国家,不能摆脱半殖民地的地位。
前三十年中国解决了不挨打的问题,通过抗美援朝,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搞出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雏形,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受帝国主义列强欺辱的历史。
如何评价我国前三十年的工业发展呢?
第一、前三十年的工业化发展体现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就是依靠自己的科学家、技术人员来完成自己的工业化,例如大庆油田的建设。自力更生的精神是被逼出来的,苏联撤走了专家,我们没有任何外来援助,只有靠自己发展,即使在今天自力更生的精神还是我国工业发展强大的动力。
第二、我国前三十年改革开放中也受到了很多的干扰;抗美援朝以来,国际上对我国的封锁与压力一直存在,尤其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以后,1962年又打了一场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美国在1964年扩大了在越南的战争,实际上我们处在了四面受敌的状态。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已经提出发展轻工业的问题,但是在严酷的外部环境干扰下,一直没有实现发展轻工业,直到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以后才有所好转,到了1973年我们才从引进了一些技术装备。
“一五”时期到“四五”末期,即53年到78年左右,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平均增速是6.1%,其中工业增长是11%,但在此期间我们要注意的是,有若干年我们要还债,(58年、59年以及文革前期的67年、68年工业是负增长)在没有借过外债的情况下,完全靠自己积累形成的。至于有些人讲“到了‘文革’后期我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它的政治含义超过了它的经济含义。
尽管我国前三十年经济发展经历了诸多磨难,但是依然取得了辉煌成就,这应该归功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日本的一次研讨会上,杨振宁说:在建国后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高速增长,这得益于政治坚强统一,社会安定和强大的向心力,以及三十年中建立的重工业体系,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学技术体系,大中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及基础教育的普及,工业基础、交通设施的建立,和医疗保障普及到城镇居民。现在有些人污蔑和抹杀新中国建设时期的体制,这不是一个单因素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促使的,否则就无法解释旧中国也是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比今天低,怎么就没有达到今天这样的成就呢?其实科学家们的见识不一定比我们的经济学家们见识差。
第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与不足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情况大体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80年代;在80年代,我们还是在前30年基本的发展轨迹上,通过放权让利改革,激发了全社会微观组织的活力,形成了一个自我循环的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进行了农村搞活,包产到户,经济上也发生了由重工业优先向人民生产生活转变的趋势,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轻工业产品不足,于是开始大搞城市三产,发展乡镇企业,于是农村经济搞活了,也就是流通经济搞活了,反过来就冲击到了城市的生产和流通。
一个是1984年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国有企业开始了放权让利,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即多种所有制的产生和国有企业的改革。
另一个就是对外开放,不仅仅是建立了几个经济特区,而在于调整了战略方向,开辟了国际市场,拓宽了就业门路。
第二阶段是1992年以后;我们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全面推进了国企改革,计划体制,劳动分工体制,物资调配体制,价格体制被彻底打破,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我们的改革和俄罗斯的改革不一样,我国有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补充,形成了巨大的增量,所以没有给我国国有企业造成太大的冲击。通过国退民进,国有企业只在少数关系国家命脉的行业占有垄断地位,而在一些行业已经完全退出。现在我国经济是国有成分,民营成分和外资成分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据有关数据显示美国工业产值占其GDP的11%,它的GDP总产值是14万亿,我国工业产值占GDP的40%多,总产值是4万亿多,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工业和美国不相上下了,这也是中华民族60年来最辉煌的成就。
发展中国家梦寐以求的就是工业化,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带动经济的整体发展,从这方面看我们的成就是辉煌的,而真正辉煌的是六十年的成果,不能算在其中的哪一个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解决了不挨饿的问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现在我国钢铁、煤炭、水泥、合成纤维、铜铝铅锌等10种主要金属产量居世界第一,发电装机容量和造纸世界第二,合成橡胶、造船、汽车产能世界第三,炼油和乙烯产能世界第四。集装箱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纤维加工量占世界的1/3强。电视机、洗衣机、冰箱、风扇、电饭锅等产量占世界市场20%左右,猪轻革高档产品占世界的3/4,皮鞋占世界1/3;缝纫机占世界1/2。自行车出口占全球贸易量的2/3,羽绒制品占世界1/2,玩具占美、欧市场的40-50%(2004)。
我国自93年以来,FDI世界第二。
我国农村人口从78年82%下降到现在的55%。
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如:三峡发电机组,大型船用曲轴、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成套设备,高性能数控机床,程控交换机,大型计算机,载人航天,J10飞机。
出口商品总量增长125倍,工业制成品有78年的30%,上升到95%。
亿元工业增加值耗能,由78年的24.8万吨,降到07年的4.54万吨。
但是改革开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积累了很多长期性的体制和政策性的问题。
第三、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外贸和投资比例过重,内需不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粗放型增长;收入分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拉大;发达国家强势竞争的压力等问题,那么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又好又快的发展呢?
所谓内需不足,就是老百姓个人财产不够,没有钱进行消费。对此,就有人提出把握在国家手里的特权资产分掉,像俄罗斯一样,一人分一份;也有人提出我们可以学习美国搞消费信贷。但两种方式都已经被证明不成功,更不适合我国国情。内需不足的真正原因是初次分配不合理,劳动者拿到的资产太少。78年以前我们结构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消费品不足,而现在是消费品过剩,外向型经济过强,外贸依存度过大,外资拉动的出口占比达到60%,高技术领域占比达到90%左右,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占了我过GDP的55%左右,而外资在东部沿海的出口中占比高达96%。可见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太高,在全世界人口上亿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占到40%以上的,仅有中国一家。而且我国投资过剩,投资占我国GDP的50%,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一家。高老师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我国的劳动和工资占的比重过少,消费者需求量有限,国家为了拉动经济而发展房地产、高速公路、桥梁、楼堂馆所等基础设施,通过外向型经济,依靠美国消费,美国通过消费可以拉动日本、台湾的发展,但对中国这样巨大的一个经济体,它拉不动,我国依靠固守依靠低工资发展出口型经济和投资型经济的战略已经走不通了。
给我国造成的问题是:
(1)在国际贸易不断恶化的前提条件下,我国处于和发展中国家争外资,竞相压价,提供无数优惠政策,以低工资来生产廉价的产品。
(2)过分依赖出口,过分依赖外资的方式,成为我国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3)外资无限扩张,对我国市场造成了严重压迫。
(4)过分依赖外资,造成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我国的经济界的指导思想出了问题,由于过分宣传全球化,只看到了承接国际技术的片面,因为缺乏全面的历史眼光,没有看到全球化对我国自主技术造成的不信任,也没有看到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在高技术产业,我们今天面临的尴尬是没有自主更新来推出节能降耗的技术,没有自主技术的产业化,就没有产业升级,转变生产方式。
面对以上问题的解决之道依然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产业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六十年来取得的成果,不仅是三十年来取得的,更是六十年来全体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高老师在演讲的最后提到了外向型经济与新自由主义的关系。高老师认为:融入全球化,就是过分的失去自我,完全由外来势力主宰我们的经济,我们的政策,发展方针。照搬西方经济学,所谓融入论,比较优势论,片面地强调了市场化和私有化的优势,在一定时期就可以实现产业升级,这只是一种假设,从现实情况看它是一种悖论,存在着很大问题。自主型的产业升级,自住型的产业创新,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没有政府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对本国企业的支持,对从业者的协调鼓励,那么我们高技术的核心工业在外资的压力下必然越来越萎缩。我们必须从市场化、全球化的迷信中解放出来。
本文为作者在乌有之乡书社的讲座内容
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下一篇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