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家园:海子诗歌与评论…………思不群诗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22:39:12
欢迎光临,建立最好海子研究中心!
  • 使用此博客主题
添加到我的博客 公告     博客主人思不群(litery)敬告:
        本博客所有资料来自网络或纸质媒体,只为研究学习之参考,任何人不得做商业之用。如有侵权请告之,即删除。欢迎提供海子评论文章或相关资料,请联系:
Email:litery@163.com                  QQ:1712404
phone:13915532954

本人博客,欢迎访问:
http://blog.sina.com.cn/sibuqun

推荐给好友 添加到我的博客 海子简介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3月26日卧轨自杀,卒于河北山海关。已出版作品有长诗《土地》(1990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1991年,南京大学出版社)、《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
海子,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推荐给好友 添加到我的博客 日志分类
  • 海子诗歌
  • 海子评论
  • 海子资料
  • 海子文论
  • 海子手稿

推荐给好友 添加到我的博客 好友 海子村庄 國家圖書館 字词诗典 穆晓禾诗斋 杨炼个人网站 狂人笑画 其人其文狂而不疯,风而不狂。 外国名诗 外国名诗 简宁 简宁 典藏诗人 新诗上的诗人。台湾 向天笑诗选 诗歌是内心永久的光亮 雪峰留痕 今夜有雪,但星光灿烂 顾城之城 顾城之家?诗歌?文学 国学数典论坛 perfect!! 卡尔维诺中文站 棒! 拙风文化网 综合性的文化网站 骆一禾博客 那是另一个海子! 摩罗的博客 我大学时喜爱的青年作家 文桥纯文学世界 纯文学研究 原始森林 我的高中老师,师恩难忘 全唐诗 检索系统 国学网站(公益) 《艺术导报》官方博客 记录中国当代艺术. 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本站 www.theartnewspaper.cn 大梦先觉 大梦先觉 淡淡诗情 所有的向往,都驰往同一个地方。思绪闪光,心情空旷。我们在风中回到了故乡。 一肩风雨路三千 我心在高原,我心在远方! 第五炼狱 第五,他极有可能是一个人。他在这里出生,生长,迷于生命的困惑,而在这里用文字寻找答案。 兆宝书简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浪漫风尘 浪漫风尘 北极星1972 永远不变自己的信念 爰得我所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之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
推荐给好友 添加到我的博客 站外友情链接 金肽频博客 海子1989 徐俊国诗歌 骆一禾-天路之路
推荐给好友 添加到我的博客 最新评论
  • 兄台,您说别人不会说人话,可是看看您的留言,别人又会做何感想呢?!
  • " href="http://litery.blog.sohu.com/100194410.html#comment" target="_blank">
  • 讽刺 讽刺 讽刺" href="http://litery.blog.sohu.com/109410261.html#comment" target="_blank">哪个没文化的撰的文儿?自杀都要纪念啊?还他妈会不会说人话了?他妈的自杀还有纪念日~你不会写成辞世么?连点人文关怀都没有,匹夫!
  • 多谢指正,是我失误打错了。已改正。" href="http://litery.blog.sohu.com/100193141.html#comment" target="_blank">搜狐网友 在上文中提到:标题打错了吧??手稿上明明写的是"黎明:一首小诗"怎么到了标题上就变成了:"透明:一首小诗"呢? 多谢指正,是我失误打错了。已改正。
  • " href="http://litery.blog.sohu.com/100193141.html#comment" target="_blank">标题打错了吧??手稿上明明写的是"黎明:一首小诗"怎么到了标题上就变成了:"透明:一首小诗"呢?
  • " href="http://litery.blog.sohu.com/6996278.html#comment" target="_blank">看样子,这一年的海子还是幸福的呢
  • " href="http://litery.blog.sohu.com/4873516.html#comment" target="_blank">如果你深爱的她,也深爱着你,你就不会选择离开这个尘世了吧
  • " href="http://litery.blog.sohu.com/6921326.html#comment" target="_blank">真的有天才这种生物
  • " href="http://litery.blog.sohu.com/4350122.html#comment" target="_blank">“击鼓之后, 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华丽的想象力啊!
  • 搜狐网友 在上文中提到:纪念一个天才诗人意味着人对诗和生命的热爱,它彰显了生命的美丽与人间的温暖。欣慰于该书的出现,并对这系列书有一种期待!谢谢关注,谢谢来访,问好!

推荐给好友 添加到我的博客 日志

2009-04-10 | 新华网读书频道特刊:海子二十周年祭

标签: 海子  诗歌  评论  新华网  二十周年 

     又到3月。春暖花开。3月26日,这一天是海子的生日,和祭日。

    20年前的这一天,25岁的海子躺在铁轨上,远处轰轰的火车声响起,阳光刺眼,野花怒放。

    他怎会想到,之后的20年,他会成为中国文化史中最闪亮的一个音符?他怎会想到,在他之后,会发生这么多的变化?海子的选择是个体的行为,但是无数的人从他留下的诗歌中,看到了他们希望看到的东西:精神、纯真、自由。他永远是个偶像。有人觉得,海子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有人觉得,海子从未离开过我们。有人觉得,海子只是一个孩子;有人觉得,海子是王。有人觉得,海子是不错的招牌;有人觉得,即使现在看来,海子也是殉道者,是先知,是英雄。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海子。

    记住了海子,忘记了海子?或许不用回答了,或许现在,他正在太阳上笑,在鲜花丛中笑,因为春天来了,海子复活。

 

    详见: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9-03/26/content_11073916.htm

分享  |  评论 (3)  |  阅读 (59)  |  固定链接  |  类别 (海子评论)  |  发表于 18:34 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http://litery.blog.sohu.com/114125493.html 复制此地址

2009-04-04 | 《中国新闻周刊》纪念海子专刊:海子一去二十年

标签: 海子  评论  纪念  专刊 

来源:http://www.chinanewsweek.com.cn/news/2009/2009-04-03/268.shtml

20年前的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完成了其最纯粹的生命言说和最后的伟大诗篇”。

  海子死后的两三年内,很多人模仿他的写作,一度形成“新乡土诗歌”的一股小潮流。海子的死,还引发了一些青年诗人的自杀事件。

  20年来,除少数人外,那些曾经的“最好的诗人”,有的做了编剧,有的做了书商,有的干脆下海经商,总之已很少写诗了。有人说,诗歌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在岁月的流变中,诗人已老去。

  于是,人们以海子之死为分界,把1989年视为诗歌的界碑。

  海子死了,诗人们呢?

  海子最后的春天

  20年前,海子以一种极具仪式感的方式告别世界,亦从此承受被解读或误读的命运。本刊记者在京皖两地,沿着海子最后的生命轨迹,走访他的家人、同学、同事、朋友10余人,试图重拾他们脑海深处的记忆碎片,拼凑出一个最真实的海子形象,为我们读懂海子与那个诗歌时代提供一个事实基础

  本刊记者/张鹭(发自安徽、北京)

  “你还是不是个男子汉?”

  在安庆市区的家里,安徽诗人沈天鸿望着坐在酒桌对面的海子,烦了。他的小老乡微微一怔,呆呆地望了望,赶紧换了个话题。

  那个晚上,海子一个人喝了将近一瓶50度的白酒。趁着酒意,海子喋喋不休地谈起了自己的种种不如意:

  “北京的(诗歌)圈子很严,简直进不去!”在某些诗歌聚会的场合,除了好朋友、《十月》杂志编辑骆一禾,没一个人理他,这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耻辱”。

  还有去四川时遭到的冷遇。海子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长达万行的长诗去四川寻找知音,却遭到了四川诗人的批评,“跟他们谈不下去”。海子抱怨,他在四川的诗人朋友尚仲敏,事后公开发表了一篇措辞严厉的批评文章,“人怎么是这样的呢?”

  “他难受不像一般人,几天就过去了,他会放在心里,一直念叨。”20年后,坐在客厅沙发上,沈天鸿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当时面对海子没完没了地诉苦,“就是想刺激他一下,他实在太敏感、太脆弱了”。

  这是在1989年农历新年的大年初几,海子从一小时车程以外的怀宁县农村老家来安庆拜年,顺便拜访他。2月底或3月初,回到北京的海子给他寄了一封信,全文没有标点符号,正文只有6个字:“我还活着你呢。”

  一

  查正全一家1989年的春节过得很忙碌。由于二儿子查曙明第二次复读需要大笔学费,查家在前一年开了个豆腐店,过年期间正是生意好的时候,除了从北京回来过寒假的大儿子查海生,全家都在靠近街边的店里忙活。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26日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是查家的大儿子。

  作为查家湾的传奇人物,这位4岁就能无师自通地背诵50多条《毛主席语录》、15岁就高分考上北大的少年大学生,享受着由“城里人”身份带来的特权,不用干活。他带着一部傻瓜相机,给忙碌的父母和3个弟弟拍照,开玩笑地要给家里的产业取名,“可惜你们是男的,不然这个店就可以叫‘豆腐西施’了,要不就等店做大以后,叫‘环球豆腐店’”。

  在家里过年,海子与小他3岁的查曙明睡一个床。由于年龄隔得最近,查曙明是3个弟弟中与海子交谈最多的一个。在1988年,海子花了500元帮家里买了一台“星宇牌”14寸黑白电视机以前,兄弟俩的晚间娱乐有限——白天还可以开收音机听《岳飞传》之类的评书,但到了晚上,父亲要做裁缝活,收音机不敢放,只能聊天。

  查曙明曾看过哥哥创作的长诗《但是水、水》的底稿,海子当时想将其出版,查曙明当时看不太懂,劝哥哥写点武侠小说,好出一些书。海子只是笑笑,“写武侠很简单,只要懂历史,有点文采,任何人都能写”,他读过梁、金、古的小说,对武功很感兴趣,“梁羽生懂些武功套路,古龙不讲这些,一招毙命”。

  海子确实练过功的,不过是气功。早在1986年过年时,他就曾盘腿坐在床上,给弟弟表演“发功”:两手相隔五六十公分,让查曙明把手放在中间去感觉。时至今日,查曙明仍记得他能感受到“有灼热感”。

  这个时候的海子看起来有些志得意满,1986年春节,查曙明看到了哥哥女友的照片,他无意中看到,在给这个内蒙古女孩的情书里,哥哥像任何一个陷入初恋的年轻人一样,与女友约定时间,一起为他们的爱情祈祷。

  从1987年起,查曙明注意到,哥哥每年回家过年时开始喝酒。而在他生命中的最后阶段,酒在他的生活中显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西川回忆,海子去世后,他去收拾海子的遗物,推开门,门后一堆酒瓶子。

  在他的最后一个春节,海子在舅舅家与几个表兄弟喝酒,谈起他在石家庄中院实习时遇到的一件不平事:那是一桩离婚案,男方出轨了,而妻子不同意离婚,按照以前的案例,这是不能判离的,但是男方背景非凡,法院还是判离了。

  海子很不服,嚷嚷着要翻案。这一次他显然喝多了。回到家,就一头倒在了床上,查曙明嘟囔了一句,“不能喝酒就少喝点嘛”。海子从床上爬起来要打他,还差点砸掉了自己买了才一年的电视机。

  二

  1989年春节,查曙明没有那么多时间与哥哥聊天了。家里豆腐店的活很多,他们一家人差不多每天都要干到凌晨三四点钟,当然,这样的辛苦带来的经济回报是高额的,一个晚上能挣100多块钱,相当于那时海子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一个月的工资。

  而在怀宁县,隔壁村的一些早早辍学的年轻人,早两年就去南方闯荡,靠卖软笔致富,每个月能往家里寄回七八百块钱。

  很难说这没有对这位村里公认的精英人物造成一定的心理波动。1987年,二弟面临复读,三弟、四弟在上学,正是家里最需要钱的时候,海子曾经跟父亲提出想辞掉教职出去闯一闯,跟北大的同学一起南下海南办报纸,但遭到了父亲查正全的坚决反对。

  在父母和弟弟们忙碌或者睡觉的时候,海子像一个旁观者般,保持着自己的生活节奏。他的一天这样度过:查曙明凌晨三四点回到家,他还在看书或者写作;等到早上家里人出门干活时,他睡到十一二点才起床,拿着稿纸,坐在门口,若有所思。他的脚下,往往有几张揉成团的废纸。

  母亲心疼儿子,“你都是大学老师了,不用这么用功了”。海子只是笑笑。

  这次回乡之行,给海子留下的感觉并不好。回到北京后,在3月11日,他从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坐班车来到数十公里以外的北京市内找西川,谈及这次回家,他感慨道,“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你在家乡完全变成了个陌生人!”

  海子对西川的描述中,1989年的故乡有一种诗意的伤感:“你们城里人看到农村麦浪滚滚,实际上要真正感受农村,必须在麦子割了以后,满地的麦茬,那个时候你站在地上,天快黑的时候,你会觉得大地是一片荒凉。”

  在此之前,或是之后的几天,海子来到位于北京市内的《诗刊》编辑部,找到他的朋友、《诗刊》编辑王家新,描述他的一个发现:黑暗不是从别处,是在傍晚从麦地里升起来的。

  提及海子反复说到的这个意象,西川不胜唏嘘,因为在这次交谈后的15天后,就传来了海子自杀的消息。

  三

  坐在中央美院的办公室里,西川与《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谈起海子生前,其诗歌的边缘化:在正规的刊物里,只有骆一禾担任编辑的《十月》、内蒙古的《草原》等寥寥几家刊发过海子的几首短诗。

  个中原因,西川认为,“海子的抒情短诗和史诗,与80年代后期诗坛的现代主义趣味完全相反,这有点像他喜欢的诗人、同样因自杀而死的叶赛宁,叶赛宁的诗歌与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主流抒情方式也不同”。

  1989年,在沈天鸿的家里,海子向他反复抱怨,“他们都说我写的诗不是现代诗”。沈回答他,“你写的本来就不是现代诗”。作为海子的好友兼诗评家,沈天鸿认为,海子内在的那个自我是农耕文化的血统,这也是他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只可能属于乡村、古代的原因,“他是在为一个不复存在的文学传统唱挽歌”。

  此前一年的3月,在北京诗歌圈并没有获得承认的海子,带着自己的长诗来到四川。海子到达成都时,住在四川诗人尚仲敏的家里。21年后,尚仲敏在电话里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谈及的记忆里的海子,就像凯鲁亚克笔下的达摩流浪者形象:头发很长,留着络腮胡子,穿着一身蓝色牛仔服、牛仔鞋,背着一个书包,外表时尚而叛逆,本质上却是个内秀甚至羞怯的年轻人。

  尚仲敏当时在成都一所电力学校教书,有一间房子,一张床,在大概一周的时间里,他几乎与海子朝夕相处。白天他带着海子去拜访成都诗人,杨黎、万夏、翟永明??到了晚上,两个人买些下酒菜,就着1.1元1瓶的沱牌曲酒通宵达旦地长谈,有时一起打坐、冥想,试着用意念和禅语交流。

  海子从书包里掏出了一部一万多行的长诗,这首诗让他联想到但丁的《神曲》——在庞大的、迷宫一样的结构中,充满着神话与宗教的意味。尚仲敏能从中感到海子非同一般的自我期许,“他有那种承受人类苦难,做人类拯救者的英雄主义情怀”。

  与此同时,尚也从中感到了“一种令人窒息的象征意义”。他把自己内心的不安写成一首诗《告别》给海子:生命琐碎,诗歌虚假无力/我们痛恨的事物日新月异。

  这也预示了两个人的分歧:尚仲敏在90年代毅然弃诗从商,而海子则永远留在了那个“虚假无力”的诗歌年代。

  四

  “略显疲劳,眼睛放光,显得很亢奋。”这是1989年2月或3月,海子留给一位同事的印象。这位同事那时在学校见到刚从西藏回来的海子,海子绘声绘色地向他描述起西藏之行如何令人振奋,他说到自己没带多少钱,是蹭火车回来的。

  这个时候,海子已经不能继续教他最开始教的美学,而是改教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一个学生在回忆文章里写道:

  “在第一节课,他聊了不少佛教的内容,还有他去西藏的见闻,其中有:一个喇嘛当众用利刃切开自己的腹部,整理肠子肚子后又把切开的部分合上,整个过程一滴血也没流。他说他道家的小周天练通了——就是从脑顶到尾骨,再从尾骨到后脑的一个逆时针的一个管道,练通了的人就可以在这个管道里运气。”

  “后来上课时发现查老师讲得就不那么有趣了,常常是拿着书、或者是讲义念一段,让大家记一段笔记,再讲一段白话释义,好像考验自己对讲义的记忆力如何似的。”

  海子的大学宿舍舍友刘广安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回忆说,海子在1989年春节过后曾去城里看他,海子向他透露,自己不大满意学校安排他上的课程,已经在联系城里的工作。海子谈到,他咳出的痰里带着血丝,呈黑红色,刘事后猜测,可能是他长期酗酒导致的胃病。

  海子曾写过一首诗《在昌平的孤独》,这种难以言说的精神孤独大多靠酒来稀释。他曾跟沈天鸿谈起,自己在昌平喝得最厉害的一次,是一个贵州诗人去昌平看他,每个人都喝了一斤半以上的白酒,倒在地上第二天才起来。

  而在海子的同事孙理波看来,至少在形而下的层面,海子在昌平的生活并不孤独。他们住的地方紧靠军都山,春秋季节经常一起去爬山,小日子过得自由自在。县城中间有个电影院,他陪海子看过不少电影。

  仅在他们住的西环里宿舍和后来的新校区宿舍,就有一帮喜欢读书的朋友。大家平时各自看书,到了晚上就喝酒聊天,经常聊到晚上两三点。“他一般在晚上写作,我中午去敲他的门,这小子还在睡觉,下午起来,出门买点菜,用煤油炉做饭。有时候聊着聊着,他突然‘来诗了’,抓起笔就写。”

  “海子写诗时,有时候边喝边写。一个晚上可能写五六十张稿纸,先用政法大学的信纸写,然后誊在格子纸上后,可能就剩几张了,他的诗是高度浓缩的,一些短诗看上去只有二三十行,但他可能实际写了一两百行。”孙猜测,海子诗歌意象的断裂和跳跃感,可能与此有关。

  五

  1988年11月,海子完成了他的长诗《太阳·弑》。他的好友骆一禾在一篇评论中谈到,这首诗剧的舞台是全部血红的空间,间或楔入漆黑的空间,宛如生命四周宿命的秘穴。在这个空间里活动的人物恍如幻象置身于血海内部,对话中不时响起鼓、钹、法号和震荡器的雷鸣。

  “这个空间的精神压力具有恐怖效果。从色调上说,血红比黑更黑暗,因为它处于压力和爆炸力的临界点上。”骆在一篇写于1989年5月13日的文章里写道。

  西川也认为,能写出这样的诗剧的海子“一定是看到和听到了许多我不曾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对此,海子生前的好友和邻居常远相信,海子是通过修炼气功,可以使思维进入一些特殊状态,开辟“超自然通道”,感应到别人感应不到的东西。

  海子的父母至今保留着一份海子的亲笔遗书的复印件,在这封写于自杀前一天的遗书上,他谈到了自己可能的死亡,并把责任指向常远。而在同一天写给学校的遗书中,海子控诉,由于常远“揭开我的心眼或耳神通”,导致自己出现了幻觉和幻听现象。

  20年后,《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辗转联系到常远,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常远承认自己曾研究过人体科学,而海子也确实请求他教点什么,但他否认自己会气功,也没有教过海子气功。不过,常承认自己“曾给他介绍过一位藏密气功的传人”。

  常远印象里的海子形象很像卡夫卡笔下的饥饿的艺术家:他常常独自一人行走在昌平的街道上,嘴里嚼着西红柿或大葱,透过镜片茫然地观察着市井万象,头脑中却在冷静地思考着人类乃至所有生命存在的意义。

  他们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系统论、数学和人体科学。海子对所有的宗教都感兴趣,佛教的密宗,道教的全真派,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那些神秘主义的支派,都跟超自然力量有关。

  这种试图从整体上和根源上认识世界的偏好,早在海子年仅20岁时就有所体现。《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独家获得了一篇署名“查海生”的文章《从突变理论看国家产生形式和法的作用》,在这篇写于1984年的文章里,海子用拓扑学方法中的尖顶突变模型分析了国家与法律的起源。

  海子经常吟诵英国哲学史家丹皮尔的名言,“真正的宗教是一种更为深奥的东西,它建立在直接经验这块不可动摇的磐石之上”。常认为,这体现了海子对宗教的理解,他不是像农村老太太一样烧香拜佛,而是想借此进入到一个超出人类经验范围的领域,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场景。

  常远回忆起海子出现幻觉的一个场面,那是在1986年或1987年,海子惊慌失措地把同一栋楼的几个朋友叫到自己的房间,讲述了他刚才看见的“闹鬼”:海子说,看见自己的书在地上走动,而他挂在墙上的西藏唐卡画像也飞向对面的墙壁。

  六

  “对于他而言,现世的死并不是件可怕的事,在跟我们日常聊天时,他就体现出对生命轮回的认同。”孙理波对本刊记者回忆,自己最后一次碰到海子是在1989年3月18日,在学院路的老校区教学楼主楼大厅门口,当时海子手上拿着一张表格,气鼓鼓地说,“他们评讲师职称也不告诉我”,之后他就坐班车回昌平去了。

  在去世前半年左右,海子曾与朋友、青年散文家苇岸讨论怎样死去才是有尊严的,苇岸说上吊太难看,海子说,最体面的死法是从飞机上往下跳。但他最终没有从飞机上往下跳。他选择了铁轨。自杀时他身边带有4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他在遗书中写道:“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海子出事后,他的大学舍友刘广安与骆一禾一起赶到山海关,见到了海子的最后一面。“他死得很有尊严”,刘对本刊记者说。他记忆里的海子永远是个孩子:上学时,整个北大法律系的人差不多都认识他,因为这孩子实在太小,15岁上大学,班上跟他一届的同学年龄比他大一截,班上组织去香山郊游,照相时,那位同学搂着他开玩笑,“来,咱爷俩照一张”。

  西川在海子死后编辑出版了海子的遗作,他反复在海子创作于生命最后阶段的长诗里,体味他的孤独感,“《天堂弥赛亚》里的天梯,一个人在天梯上,上下四方都是黑暗,没有人,他在大声地喊,‘还有谁在?还有谁在?’——那是一种透彻骨髓的孤独感”。

  在《死亡后记》一文中,西川推测了海子生命的最后轨迹。“海子大概是25日早上从政法大学在北京学院路的校址出发去山海关的。那天早上我母亲在上班的路上,看到了从学院路朝西直门火车站方向低头疾走的海子。当时我母亲骑着自行车;由于急着上班,而且由于他和海子距离较远,不敢肯定那是不是海子,便没有叫他。

  现在推算起来,如果那真是海子,那么他中午便应到了山海关,我想任何人,心里难处再大,一经火车颠荡,一看到大自然,胸中郁闷也应化解了。看来海子是抱定了自杀的决心。他大概在山海关逛了一下午,第二天又在那闲逛了一上午,中午开始沿着铁道朝龙家营方向走去。”……

  火车沿着冰冷的铁轨呼啸而来,车轮所过之处,一个时代无可挽回地宣告结束。★


 

分享  |  评论 (0)  |  阅读 (52)  |  固定链接  |  类别 (海子评论)  |  发表于 18:05 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http://litery.blog.sohu.com/113719817.html 复制此地址

2009-03-23 | 特大喜讯,《海子诗全集》月底出版!!

标签: 海子  诗歌  海子诗全编  海子的诗  西川 
博主按:海子诗全集的出版对我来说是一个事件。从大学毕业后,我就一直在找《海子诗全编》,但是却一直没有找到,因为当时才印了两三千册,绝大数都在各大院校的图书馆,只有少数人手里有这本书,而有的人也几乎不可能再愿意把它出手了,所以我一直在等西川和三联把它重版,现在虽然不是重版,但作家出版社重新而且是更全地出版,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了。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很多人是从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开始喜欢海子的诗歌的。3月26日是诗人海子去世20周年纪念日,记者昨日从作家出版社得到消息,收录了迄今为止所有发现的海子文学作品的《海子诗全集》一书将于月底出版。该书按照时间与类别结合的方式,收入海子的抒情短诗、长诗诗剧、诗学提纲、日记小说等各种体裁作品。书中收入的海子为“太阳”系列诗作所绘画作,属于首次披露。

  收录大量散佚作品

  《海子诗全集》以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海子诗全编》为底本,以“补遗”的方式增加了当时没有收入的海子早期油印诗集《小站》、《麦地之瓮》里面的作品,以及近年陆续发现的散佚作品。可以说,《诗全集》完整地呈现了诗人的文学面貌。

  与《诗全编》相比,《诗全集》的最大发现,莫过于颂体诗《生日颂》与散文小说《村庄》。《生日颂》是海子给友人孙理波及同时代人的献诗,长达120余行,近两千字。围绕“生日”这一主题,海子阐述了其人生理念和诗歌理想。《村创》则是四个诗体散文小说组成的主题小说,其中的《谷仓》一篇以近乎注解的方式,清晰化了海子后期诗作,尤其是长诗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意象的意思,堪称理解海子诗歌理想中“道家思想”的钥匙。

  22幅画作首次披露

  《海子诗全集》第一次披露了一些海子文字以外的作品,这就是海子自己为“太阳”系列诗作所做的插图。海子几乎没有画过画,但这些插图是个例外。目前发现的海子画作一共22幅,全部收入书中。稍显遗憾的是,海子曾经列出14幅画作的题目,但因为画作顺序已乱,无法一一对应。

  对于这些极具海子个性与风格的画作,西川说:“这些插图的画面非常简洁,一条墨线、两条墨线、一个墨点。绝对的墨点,应该就是海子心中的大太阳;这太阳太绝对了,以致只有纯然的黑色才能表现。读者能从这些插图更深入地认识海子和他的诗歌,甚至体验出海子与他的大太阳的那种搭上性命的关系。”

  《海子全集》开始筹划

  著名评论家、本书终审唐晓渡说,《海子诗全集》出版前,出版社曾与西川讨论过书名,最终在《海子诗全集》与《海子全集》之间选择了前者,因为如果是“全集”就应该包括海子的法学论文、书信等在内的所有文字。不过,在20年后的今天,海子的影响越来越大,海子的诗歌价值越来越得到肯定,编辑一部全集的时机已经成熟。

  西川则认为,不管是《诗全集》还是《全集》,海子诗作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他说:“一转眼海子去世已经20年。20年里中国发生了太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有时会不客气地否定我们心中诗性的存在。我们现在说起海子,好像已经没有了当年面对海子骤逝这一事件时的悲伤难过,好像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人物,但每回重读海子,海子诗歌的光辉和力道便骤然显现。这是否说明我们心中还是有一些不变的东西?而海子已经不再需要变化了。他在那里,他在这里,无论他完成与否他都完成了。”(谢正宜)

分享  |  评论 (8)  |  阅读 (116)  |  固定链接  |  类别 (海子资料)  |  发表于 14:23 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http://litery.blog.sohu.com/112846789.html 复制此地址

2009-02-03 | 《’60安庆文学精品集》出版启事

标签: 安庆  出版启事  金肽频  思不群  诗人 

纪念国庆60周年的文化大礼    彪炳安庆文学史的宏大策划

《’60安庆文学精品集》出版启事

“小说卷” / “散文卷” / “诗歌卷”/“杂文随笔卷”

 

  安庆是一座有着8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近200年安徽省会的历史古城,自古以来,人杰地灵,诞生了一大批在国内外产生影响的名人。建国以后,安庆的文学创作成就使安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化之乡”,许多作家、诗人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如:耿龙祥、陈所巨、石楠、海子等等,他们的作品使安庆这座城市熠熠生辉!还有大批从安庆走出去的作家、诗人,他们辛勤耕耘,其优秀作品像一串串明亮的珍珠,不但照亮了中国文坛,也映红了安庆这个响亮的名字。

  200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60岁的大喜生日,为向祖国母亲献上一份文化大礼,为对安庆60年的文学创作进行一次认真的检阅和总结,以便为安庆文学史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现拟编辑出版一套大型文学丛书《’60安庆文学精品集》,共分“小说卷”、“散文卷”、“诗歌卷”、“杂文随笔卷”四卷。征稿对象为安庆籍作家、诗人的优秀现代作品,或外地作家、诗人在安庆工作学习期间所写涉及安庆题材的作品。作品须公开发表过(要求注明发表报刊时间、报刊名称),有条件发送电子邮件的请发电子邮件,以便于排版录入,复印件另寄。受稿专用邮箱为:jtp0556@163.com 每人以三至五篇(首)为宜。长篇小说节选10000字左右,中短篇请控制在10000字以内。本丛书由正式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每位入选者赠送一本样书作为稿酬。2009年8月前正式出版。

    稿件时间要求1949年10月1日起至2009年3月31日止

    征稿结束时间2009年3月(以邮戮为准)

  请安庆籍的作家、诗人朋友们在全国范围内相互转告,广为发布本启事,以免有漏珠之憾。谨以文学的名义向您致谢!

 

    征稿联系人:金肽频

    手机:13805561556

    电话:0556-5325943

                                                           

                     《’60安庆文学精品集》编委会

                         2008年12月18日

(已刊发于2008年12月24日《安庆日报》、2009年1月7日《安庆晚报》及安庆新闻网)

分享  |  评论 (0)  |  阅读 (13)  |  固定链接  |  发表于 10:18 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http://litery.blog.sohu.com/109522314.html 复制此地址

2009-02-01 | 《海子纪念文集》(四卷本)隆重出版

标签: 海子  诗歌  海子纪念文集  思不群  金肽频 

  为纪念海子自杀20周年

《海子纪念文集》(四卷本)隆重出版

     2009年3月26日是杰出的诗人海子自杀20周年纪念日。为缅怀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诗人,安庆诗人金肽频主编的四卷本《海子纪念文集》(分为《海子诗歌读本》、《诗歌卷》、《散文卷》、《评论卷》)近日已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90万字,是迄今为止收录海子相关文章最为完整的系列丛书。其中《海子诗歌读本》精选了海子100首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抒情诗,由全国10位诗评家、教授、诗人、编辑撰写了500~1000字的精美解读,是在校中学生阅读的“掌中教材”,也是广大高等学校海子教学与研究的必备资料书。《评论卷》书后附录有《全国海子诗歌论文目录索引(共100篇)》。

《海子纪念文集》四卷本  定价:100元。邮购地址:安徽省安庆市安庆日报社(免收邮费,挂号邮寄)  邮编:246002。全国新华书店亦于近期上市。

 

海子诗歌读本

海子诗歌卷

海子散文卷

海子评论卷

 

 

分享  |  评论 (3)  |  阅读 (90)  |  固定链接  |  类别 (海子资料)  |  发表于 11:03 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http://litery.blog.sohu.com/109410261.html 复制此地址

2009-02-01 | 海子,活在珍贵的天堂

标签: 海子  诗歌  海子纪念文集  思不群  金肽频 

 作者:金肽频

(本文为四卷本《海子纪念文集》的总序) 

海子无疑是中国二十世纪诗歌的最大神话,他从生到死,只有短短26年的光阴。15岁考取北京大学法律系,大三开始写诗,在仅仅七年的写作生涯中却留下了200多万字的辉煌作品。1989年3月26日的黄昏,河北山海关的铁轨上,他静静地睡在那里,等待一列慢行的火车从他的胸膛上碾压而过。那一刻,中国诗歌感到了彻身的疼痛。

自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中国新诗确切地说,是经历了新文化运动过后的诗歌,在一大批当时文化巨擘如郭沫若、刘半农、戴望舒、徐志摩等诗人的推进中,一举冲破了两千多年的文言文樊笼,获得一片崭新的精神天地,初步实现了与世界文化的接轨以及抵达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原野。那个时代的诗歌所获得的历史成就主要是一种开创和转变。至四十年代,又涌现出浦风、穆木天、臧克家、艾青等一批以“写实”、“大众化”为主要写作特征的诗人群。而冯至等另一批诗人在新诗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上,也取得了一批新的成果,着力于中国诗歌“现代主义”特征的打造。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时间,是形成中国诗歌“当代形态”的重要时期,“政治抒情诗”和“新叙事诗”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郭小川、贺敬之、张志民、闻捷、严阵、李瑛、阮章竞等杰出诗人的写作,代表了国内当时政治生态下所能达到的艺术巅峰。十年浩劫时期的诗歌创作,可谓已在“政治诗歌”上误入歧途,成为一个民族诗歌身上的伤痛。随着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的一声春雷,新时期真正的新诗创作开辟了一片更广阔的历史天空。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八十年代中期,中国诗歌秉承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传统,并在艺术性上进一步与世界接轨,融合入世界文化的血脉,在一定的程度上演绎着新诗历史的“重叙”。在这个历史断片中,最重要的诗歌现象是“朦胧诗”的兴起。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等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朦胧诗”是世界诗歌在中国诗歌领域的一个变种,它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传统诗歌与世界现代诗歌的接轨与融合。到八十年代中期,伴随着“第三代”、“新生代”诗人的崛起,“朦胧诗”的旺盛势头才得以衰减,韩东、骆一禾、海子、西川、翟永明、王家新、欧阳江河、陈东东等等一大批“现代派诗人”的推波助澜,真正使中国诗歌接近了世界现代诗歌。而通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今的20年时间来看,海子的诗歌成就与影响已成为中国诗歌融合进世界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阶梯。而这一重要阶梯的竖立,还得让我们回到1989年3月26日的那个黄昏。

海子之死是突然的,但海子之生却不是突然的。一个从安徽怀宁县乡下“赤脚”走出的孩子,有着一副南方人典型的瘦小身材。他在中学时还只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小小男孩,虽然他像他那黑而小的泥碗一样,经常有被别人碰碎的危险,站在食堂的窗口前打不上饭,也绝没有将碗扔到地上。但当他走进北大的校园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在北大,这个“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海子身体里的天然反叛基因与北大一直走在传统前沿的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在这里他爱上了诗歌。虽然最初他是在北大“五四文学社”里结识了骆一禾等一批爱好文学创作的学子后,才点燃了诗歌写作的激情。然而,海子却燃烧得比谁都快,几乎是争分夺秒的。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海子是一个拥有庞大理想的人,他夜以继日地涉猎西方哲学和绘画、音乐以及印度史诗,在他的诗歌里迅速搭建起了思想的阔大平台。“海子期望从抒情出发,经过叙事,到达史诗,他殷切渴望建立一个庞大的诗歌帝国:东起尼罗河,西达太平洋,北至蒙古高原,南抵印度次大陆”(西川《怀念》)。因为他在中国有了这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当代史诗追求,使他的诗从一开始就发出了轰隆隆的个性特色和艺术呐喊。我们试看海子写于1984年的成名作《亚洲铜》:“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海子第一次写到了“死”,是“亚洲铜”的死。历史悠久的亚洲文明,在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之后,必然会像一颗鲜红的心脏跳动得更加艳红。这种用诗歌文本进行“古老洲文明”的文化反思,是海子迎接新文明的文化“新呐喊”,也使诗歌在现代文明的“寻根”中散发出无穷的张力。中国诗歌以前没人做到,海子做到了。

海子学生时代的诗歌只是展现了良好的天然潜质,真正写出成熟的作品则是1983年他毕业以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以后的事了。依西川《海子诗全编》收录,1983年至1986年海子共写下117首抒情短诗,其中的名篇很多:《亚洲铜》、《阿尔的太阳》、《我,以及其他的证人》、《活在珍贵的人间》、《村庄》、《麦地》、《在昌平的孤独》、《我的窗户里埋着一只为你祝福的杯子》、《死亡之诗》(之一)(之二)、《给萨福》、《海子小夜曲》、《北斗七星  七座村庄》等等,这些诗后来广为流传。骆一禾在海子自杀后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土地》的序言《“我考虑真正的史诗”》里也说道:“海子从1984年起写下了不朽名篇《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之后进入了五年天才的生涯”。骆一禾是海子的北大诗兄,也是海子自杀后将遗诗交由其处理的诗人,他对海子的性格总结一直使用“暴烈”、“不谙世事”、“黑暗”、“赤贫”、“无法想象”、“农民式的钝重步伐”这些沉痛的词,但对海子诗歌的总结却使用着“天才”、“大诗”、“太阳神之子”、“完整”、“内涵冲腾”、“使‘虚’的一面充满了爆发力”这些庞大的词。由此可见,海子生存现状与诗歌理想的巨大矛盾性。最终正是这种“矛盾性”毁灭了海子,也成就了海子的英名。

海子毕业后的生存状况,可以用他自己的诗《在昌平的孤独》来概括。“孤独是一只鱼筐/是鱼筐中的泉水/放在泉水中”,这是海子的切身感受。从赤贫的安徽农村来到大都市北京,从文化到心理,再到生活,到诗歌,都要经历一个巨大的反差过程。在学生时代,沉潜于心底,待到毕业工作以后,这种反差就更加强烈地凸显出来。对于一个平庸的现实生活者来说,他可以适用这种反差,但海子不能,因为他充满了“天才者”的一切成因。结果是这种反差随着他诗歌道路的越走越深,反差也越来越大,最后聚集成一种能量,就像那可怕的阳光,只要你敢于向它热量的中心移动,它就将能量聚集到一个点上,最后将你燃烧!现实中的海子与诗歌中的海子,以自己的无限张力在向着“传说中的太阳”迈进。这个阶段的诗歌也与他一同迈进。海子曾自认为,他在农村生活的15年,足足可以让他写作15年,然而他只写作了7年,就化作了天堂里的麦穗,四季轮转。海子与骆一禾曾经为我们的诗坛创造过“孪生的麦地之子”的经典神话,使“麦子”这一特定意象被他们“质问”出来。诗歌评论家燎原曾指出:“中国的向日葵——麦子,是被众多醒悟了的青年诗人寻找而由海子、骆一禾最先找到并且说出的。由这个词延伸开去的村庄、人民、镰刀、马匹、瓷碗、树木、河流、汗水……的意象系列,现在时态中为这一些朴素之烛照亮的对良心、美德和崇高的追认和进入,几乎囊括了中华民族本质的历史流程和现时的心理情感,从而成为中国人的心理之根。”人们通过“麦子”可以触摸到贫穷崇高的生存者生命之写实。直到如今,海子、骆一禾和他们的麦地意象,仍代表着中国诗歌精神的一片高地,使许多后来者眺望、感叹,激动不已。海子不愧为一个真正的大地之子!

在海子的村庄、野花、土地、河流这些群体性的意象之外,我们完全不能忽略他的诗歌中可以和“麦子”并提的另一核心意象“太阳”。在麦地里,海子是一支受伤的“麦子”,而在“太阳”面前,海子是一个沉思的“王”。他的太阳寄托了人类的集体记忆与思想造型,是人类精神的理想化身。海子除为数众多的涉及“太阳”的短诗之外,还有一部专写太阳的长诗:《太阳•七部书》(《太阳•断头篇》、《太阳•土地篇》、《太阳•大札撒(残稿)》、《太阳••••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太阳•弑》、《太阳•诗剧》、《太阳•弥赛亚》)。郑州大学文学院青年诗评家胡书庆曾专门出版过一本专著《大地情怀与形上诉求》,对海子的《太阳•七部书》进行了全面的人文阐释。海子始终认为,以“太阳”为背景,就可以摆脱“感性的诗歌”,不是抒情的诗歌,从而以“主体人类的身份在某一瞬间突入自身的宏伟——是主体人类在原始力量中的一次性诗歌行动”。所以,海子追寻“太阳”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追寻主体人类的精神史诗。如是说,海子又不愧为一个真正的太阳之子!

1987年至1989年的海子,在诗歌写作上可谓是争分夺秒地燃烧。这期间,他共创作了130首抒情短诗。海子诗歌写作的核心是短诗和长诗《太阳•七部书》。他的后期写作,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给安庆》、《两座村庄》、《美丽白杨树》、《五月的麦地》、《祖国(或以梦为马)》、《青海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四姐妹》、《春天,十个海子》、《黑夜的献诗》等等。《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曾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绝笔诗《春天,十个海子》是海子对自己在春天重新复活的幻象描写,可谓是新时代的千古绝唱,感人至深。在海子自杀后的四周年纪念日,亦即1993年春天,安庆师范学院的一大群青年学生和一群安庆青年诗人曾自发地来到海子坟前祭奠,朗诵海子诗歌,当时打出的横幅上就是海子自己的这句名言:“春天,十个海子复活”。海子的抒情短诗基本是站在都市,面向农村广袤大地的歌唱,空虚而寒冷,浪漫而飘逸,他用故乡那浪淘千古的大河文化,用宗教一般的严肃神情,用农民一般的质朴嗓音发出了忧郁的灵魂之音,回荡于海子的村庄与都市之间。由于海子所处的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正处于一种整体性的试验之中,而海子以他奇异的感受力,神奇莫测的变幻思维,构画了中国传统抒情的最后绝唱,同时又向最现代的先锋诗歌阵地发动了中国诗人的第一波冲击。当中国现代派诗歌进入整体性的语言试验、还没有真正成型的阶段,海子用他那繁花落英一样的缤纷语言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以梦为马”的世界。他是一名孤绝的骑士。所以,趁着黄昏,海子骑着他的白马去了草原深处。

对于海子的死,民间有着太多的版本。但核心之说有三个:一是爱情的失落,二是精神疾病,三是诗人的贫穷与都市的富有形成的强烈心理反差,使他无法实现心灵自救。当然也有说,是海子的灵感枯竭了,唯有以死拯救他的诗歌。其实,我们今天依然活着的人们没有必要这样认真地探讨海子的死因,就像我们探讨假如海子活到了现在会是如何如何一样,纯粹属于一种乏味的现实病,而是要着重探讨海子的诗歌与中国的诗歌。海子走得离我们越来越远时,我们脑海中的这些思考应该越来越清晰。

从今天看来,海子根本上就不应该生活在那个时代。思想的转型,文化的转型,社会体制的转型时代,一切都是危机四伏,就连海子想单纯的恋爱一下都不行。从这一本质意义上来说,海子活了26个春天已经不短。天才都是短暂的,卢梭过了12年的天才生活之后死于大脑浮肿,荷尔德林过了6年的天才生活之后脑子坏了,而海子与荷尔德林的天才时间是一样的,但他死亡的速度更快,也更为“暴烈”。海子从一生下来就注定是属于天堂的诗人!因此,当海子站到山海关旁边那一段冰凉的铁轨上时,他就已经像一个神话站在那里了。

海子死后,1989年5月14日,骆一禾因为整理海子诗歌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天坛医院昏迷了18天之后,也去了。当年的“北大三才子”中只剩下了西川。西川席卷了海子的全部手稿后漂洋过海去了美国留学,在遭受种种曲折之后,终在1997年由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了砖头厚的《海子诗全编》,到这时,世人才读到完整的海子诗歌,海子诗歌的影响力迅速以爆炸的方式传递开来。2001年,他和“精神病诗人”食指有争议性地获得了“人民文学奖”。同年,海子的明亮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高中课本。这是海子诗歌影响迅速扩大的三个重要阶梯。而各种纪念海子的活动,也如大地上的春天,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只要举办诗歌朗诵会,海子的诗歌都会成为重头戏。电视音乐片、各种广告展板、网络页面等等,几乎无处不见引用海子的诗歌。在网络上,还出现了“海子网墓”,只要你一点鼠标,就可以为海子献上一束鲜红的鲜花。专门纪念海子的网站有好几家,其中影响最大的一家是青年诗评家、诗人思不群举办的纪念网站。他也是海子的安庆老乡。这些多层面的媒介,形式不一的传播,使海子的影响形成立体效应,并超越了国界,使他成为接近世界的一位中国诗人。在网络的众多留言中,我曾注意到一句特别的留言:“作为爱好诗歌的女孩子,这可能是唯一的奉献。”这句话暗指了“身体”。海子会同意吗?当然不会。其中的一位跟贴者已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身体≠意识。海子,不是需要享受牺牲的神!”我们今天纪念海子,应该不是灵魂的需要,而是诗歌的需要。

触发我编辑这套《海子纪念文集》的最初动因,却也是从灵魂出发的。1990年12月,当我来到北京参加《诗刊》举办的一次诗歌学习座谈会时,有幸购得海子死后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土地》。骆一禾亲手编的。著名诗人、《诗刊》编辑邹静之知悉我来自海子的家乡时,特意为我留言:“安庆出诗人,生可步海子,死不可步海子。”这句留言让我感到了海子的“可怕”,他可以让平庸的诗人望而却步。但邹先生题写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我领悟到了,希望我的诗像海子一样走得很远,但那不是生存意义上的。自那以后,作为海子家乡的诗人,我几乎参加了所有在海子墓前举办的纪念活动,也收藏了所有国内出版的涉及到海子的图书版本。曾有人建议可以来写一本更好的《海子传》,但西川说了,“海子是不需要传记的”,的确,海子太短暂了,中学也是普通的,只有短短7年的诗歌创作,对他诗歌艺术的解读与吸纳,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故而,我耗用近三年的时间,收辑了国内我所能见到的纪念海子的文章,在海子自杀20周年之际,呈献给在天堂里得以永生的海子。

海子从死到生的神话,只有海子拥有。我曾经在一次大学的诗歌讲座中放言:“假如海子是安庆师范学院的学生,他能成为这样的神话吗?假如你现在也像海子一样去自杀,你能成为海子吗?”答案当然是非也!海子生存于贫穷的乡村,成长于北大的人文土壤,拥有独特的中国文学学术的前沿位置优势,他又像烈士一样地去自杀。尽管他身后也有十多个模仿者自杀了,但他们没有海子一样的优秀诗歌,纵然有了,他们的身后有随海子而去的骆一禾吗?又有纷至沓来的追随者与模仿者吗?海子生前好友西川去年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曾提出:“难道我们永远要把海子当作神?”的确,海子不是神,海子的死最多也只是一个“神话”,且是诗人们共同编织的“神话”。有了这样的“神话”存在,对于海子是幸运的,但对于中国诗歌多少也有一种不幸的成份。因为许多人把在自己的诗歌或在中国的诗歌里看不到的东西,都寄托于海子身上了。

海子读书时有着“神童”的经历,写作诗歌时有着“神话”的色彩,但我们现在切不能因为这些就把海子当成了“神”,否则就是对未来中国诗歌的扼杀。在海子离开我们20年的今天,我们无论怎样隆重地以诗人的方式纪念海子,也切不可把他当作后来者不能翻越的“神”之槛。让海子从诗坛的“神话”中走下来,生活在我们每个平凡的人中间,让他也做一个平凡的诗人,中国的诗歌才可能集体性地呈现大诗或史诗的色彩。海子只属于中国的1989年。

愿海子永远活在珍贵的天堂!

                                    2008年12月15日夜于安庆

(《海子纪念文集》四卷本  金肽频/主编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年2月第1版)

分享  |  评论 (4)  |  阅读 (180)  |  固定链接  |  类别 (海子评论)  |  发表于 10:31 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http://litery.blog.sohu.com/109408670.html 复制此地址

2009-01-14 | 海子:寻找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纪念海子仙逝20周年

标签: 海子  诗歌  当代 

作者:臧棣

来源:文学自由坛

    博主按:关于海子,记得几年以前臧棣也写过一篇文章,名称不记得了,和那篇文章相比,这篇文章中臧棣的态度似乎有了不小的转变,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仅就这篇文章而言,其中有一些观点我是比较同意的,但最后一点,他对海子长诗和短诗关系的看法我却完全不能赞同,因为如果没有长诗,那么海子的诗歌抱负和诗歌行动就没有了背景和依托,那是不可想像的。相信读者自有自己的判断。  

     骆一禾生前曾说,海子是“诗歌烈士”。这种评价提供了一个具有很强的折射功能的文化镜像,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想象和体验,似乎都能从这一镜像中找到他们的需要。于是,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海子,从生前小有名气跃升到放射出万道亮光的文化符号,甚至是一个巨大的诗歌文化的熔炉。每个阅读海子诗歌的人,真的也好,假的也罢,都在某种程度上从海子的诗歌文本、特别是海子的文化理想中认出了自己的渴望。从这个角度说,海子确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启蒙诗人。另一种情形则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也有相当多的一批人把他们自己的认知甚至是偏见当成了一种生命的原料,投进了海子的诗歌熔炉,然后从里面捞出了一勺滚烫的铁水,去铸就他们自己所需要的诗歌祭器。但是,从海子的诗歌精神的角度看,海子并不想见到在他的身后堆满的是一堆缭绕着熏香的祭器。海子真正萦怀的是一种无畏的且勇于担当的诗歌行动。这种诗歌行动的核心是复活。即通过诗歌的行动,从生命主体和生存情景两方面复活我们的生命形象。以往,人们大都倾向于将海子的诗歌主题和带有标示性的意象,确定为“麦子”和“土地”,这多少有点只见树木不见林了。这种复活观念也反映在海子对其诗歌责任的确认上。海子曾说,作为一个当代诗人,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

   海子是少数几个能给当代诗歌带来诗歌遗产的大诗人。他同时代的诗人,也许有人比他写得更出色,在技艺上更老练,在诗歌洞察力上更深邃,但是,真正能像海子这样带来诗歌遗产的人是极其罕见的。“诗歌烈士”这一颂辞本身,尽管非常形象,也容易诱发诸多阅读的热情,但其所包含的深意,几乎很难转入大众文化语境来详尽地加以解释。不过,“诗歌烈士”这个词还是指涉了海子诗歌中的最核心的观念:诗歌是一次行动。没有壮怀激烈的行动,就没有烈士可言。如果只是静思默想,那结果可能只是一种圣徒。同时,“诗歌烈士”这个词也暗示了当代诗歌在其自身发展中的一次重要的文化转型:诗歌不再是衡量意识形态争执的砝码,而是帮助我们进行文化更新的积极的行动。还原到1980年代的文化语境,海子可以说一位气象非凡的有着独特的文化抱负的诗人。那个时代的流行的诗歌习气是,只关心现代审美,而海子却独独牵系当代诗歌的文化抱负。他不满意朦胧诗对当代诗歌的文化视野的遮蔽,试图披荆斩棘,另辟他途。现在的人,恐怕很难理解海子对价值的热忱(我甚至感到悲哀,如今的人已经不知道如何使用价值一词了)。海子是少数几个真正在诗歌与价值的关系上进行认真思索的当代诗人,其中有幼稚的不通世故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远见卓识。海子关注当代诗歌的基础,他不能容忍当代诗歌没有一个神圣的基础,他对诗歌基础的敏感超过了他同时代的任何诗人。他尤其不甘愿当代诗歌只建筑在现代主义的地基上,他更愿看到当代诗歌能对人类的创造力做出一种积极的回应;按海子的理解,这就是对价值的回应。这种回应既指涉我们对生命本体的领悟,也涉及我们对人类的生存图景的总体关怀。

    在海子写诗的年代,诗歌在很大程度上被看成是一种世俗的抗争,一种对人格加以社会化显现的仪式,比如朦胧诗就是被如此解读的。但海子的诗歌道路与此不同,他的诗歌追求几乎和整个80年代的诗歌潮流唱反调。当代诗歌从1970年代开始,一直牵系于现代主义所激发的艺术活力和政治觉悟,以至于在1980年代的文化语境中,只有现代主义能拯救中国诗歌变成了一种极具渗透力的文学潜意识。只要沾上现代主义的边,一切就都是好的,绝不会有错。而且,当时的文化语境由于历史条件的掣肘,本身就空间狭小,所以它为现代主义提供的文化形象也很浅俗,甚至是粗暴的,残留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策略的痕迹。从这个背景看,海子在他短暂的诗歌生涯中所做的事情,就显得非常了不起。海子诗歌,或者不如说,他的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的诗歌行动,更像是由一个人发动的诗歌战争。

    这一“诗歌战争”的文化景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在现时代,“我们已卷入了与语言的搏斗”。海子深受维特根斯坦的影响,反映到他的诗歌写作中,这种影响就表现为对语言的行动能力的信任。海子多少认为语言是一种自主的创造行为,因为语言参与了对世界的建构。这种语言搏斗的观念也反映在他的具体的诗歌创造中。他对1980年代通行的诗歌句法,特别是以朦胧诗为范本的诗歌语言,怀有很深的抵触情绪。他不愿看到当代诗歌被拖入意象中心主义的泥潭,进而提出当代诗歌需要“反意象”,摆脱对意象审美观念的迷信。这可以说是海子留给当代诗歌的最深刻的遗产之一。只可惜,领悟其神髓和精义的人很罕见。从诗歌句法的角度看,西班牙诗人洛尔迦对海子的影响是深透的。但海子绝非简单袭用西班牙谣曲的诗歌形态,而是在文学类型学上赋予了谣曲型诗歌以新的生命力。虽然基调上仍带有哀歌的性质,但海子的抒情谣曲却包含强健的复活幻象,它既有对生命的哀婉,也有对自我更生的激发。

   海子并没有仅仅将诗歌的行动终止于语言的搏斗,而是将它推进到与世俗的生存图景进行一场价值之战。海子曾在《诗学:一份提纲》中提及“伟大的立法者”的概念。他非常反感当代诗歌在“平民角色”问题上表现出来的自我矫情。当代诗歌当然可以对各种乌托邦进行清算,也可以借助乞求“日常经验”和“普通人身份”获得某种真实感,但是作为诗歌,当代诗歌必须在想象力和基调上回应一种诗歌功能:这就是“伟大的立法者”。它既是一种诗歌角色,也是一种诗歌功能。因为按海子的理解,诗歌的行动直指人类生命的觉醒。即诗歌文化对我们“从生命的本原的幽暗中苏醒”负责。海子曾坦率地声言,他的诗歌理想之一就是“对从浪漫主义以来丧失诗歌意志力”进行一次系统的有效的“清算”。这里,请注意,海子是最早将“诗歌意志”引入当代诗歌观念的诗人,这也是理解他的诗歌的一把钥匙。从现代诗歌谱系看,海子认为现代诗歌最根本的缺陷,就是它“缺乏纪念碑的力量”。现代诗歌缺乏的是“一次性行动”的意志和能力。所以,海子想通过他的诗歌创作彻底扭转这一迷局。我觉得问题不在于海子对诸如“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现代性”这些概念的运用是否准确,而在于海子显示了一种强大的文学直觉。他试图为当代诗歌寻求更具有纵深感的文学视野和历史根基。
    
    除了同污染语言的世俗势力进行搏斗,同遮蔽现代性以来的种种生命的颓败进行不懈的抵抗之外,海子更希望当代诗歌能成为对“伟大的诗歌”做出积极回应的实践类型。在他的诗学随笔中,他多次提及“伟大的诗歌”这一概念。从隐喻的角度看,这一概念也指涉的是海子对人类生存情景的一种象征性的文化体验。这种文化体验既有真实的一面,也有神圣的一面。不该忘记的是,海子曾告诫说,不要在诗歌中寻求“真理和真实”,那是一种次要的需求,也可能也是对诗歌的不当使用,应该在诗歌中寻找“秘密的源泉”。因为诗歌是对人类生命中的“原始力量”进行“战斗”的产物。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诗歌显示的是“人类主体在某一瞬间突入自身的宏伟”。海子的表述其实还算委婉。换成我的话,我就建议海子直言:对不起,如果没有对生命本身的辉煌的想象和敬畏的话,请离我的诗歌远一点。

    对海子诗歌的另一个极大的误解是,海子的诗歌体现的是一种青春写作。表面上看,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在诗歌句法上,在诗歌情绪上,在诗歌意象上,海子的写作似乎残留着许多青春写作的烙印。海子的某些诗歌也确乎可以从类型上归结为一种青春写作。我自己在此问题上也曾多次犹豫。但是我从未怀疑过,海子的诗歌无论从诗歌面貌上还是从诗歌精神上绝非“青春写作”所能盖棺定论的。现在,距离海子辞世已整整20年了。我可以负责地说,海子的诗歌是一种极其高级的文学类型。海子更看重他的长诗,把他的那些抒情短诗看成是长诗写作间歇的小品,一种片段。这一点,我和他不同,我的看法是,海子的长诗其实反倒是他的抒情短诗的碎片。


                                                  2009.1.5.
                                            

分享  |  评论 (0)  |  阅读 (92)  |  固定链接  |  类别 (海子评论)  |  发表于 16:11 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http://litery.blog.sohu.com/108558700.html 复制此地址

2008-12-12 | 南方周末1989年度人物:海子:一个自由而痛苦的声音归于静默

标签: 海子  南方周末  诗歌  1989  西川 

来源: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21075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杨继斌

【三十而立·倒评年度人物】
1989年,海子死了。他的死似乎是在为那个时代注脚:理想主义的1980年代结束了。
但无论所身处的现实如何,海子仍在用他的诗句提醒,我们依然可以追寻这样一种可能:“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在那个黄昏,一个“自由而痛苦的声音归于静默”(西川语)。
“正是黄昏时分/无头英雄手指落日/手指落日和天空/眼含尘土和热血/扶着马头倒下”(《太阳》)。尽管仍有无数的年轻人诵读这些诗句,但一个满怀梦想的时代毕竟结束了。
海子,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查湾人。1979年,15岁的海子携带着一个村里木匠制作的旧木箱进入北大法律系。这一年,电视台开始出现商业广告,皮尔卡丹带着一打法国美女在北京举行了时装表演。海子在中国结束政治磨难的年代里,从边远农村进入了当时思想最活跃的地域。
海子在大学的4年里,中国正处于巨变之中。“全国喇叭到处播都放那首歌:‘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那女声颤巍巍的,比‘文革’腔调温柔多了,脑门子青春痘还是七十年代的,忽然就新一代了。”(陈丹青语)
1983年,海子从北大毕业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从1983年秋季到1989年春天7年多时间里,海子就居住在政法大学新校区。在学校分给他的、常年焚烧着印度香的小屋里,矮身量、红脸膛、头发凌乱的海子写下了《土地》、《大扎撒》、《太阳》、《弑》、《天堂弥赛亚》等一系列作品。“但海子生活在飞翔之中。”诗人欧阳江河说。
西川描述中的海子北京的最后居所洁净如坟墓。门厅里迎面贴着一幅梵高油画《阿尔疗养院庭院》的印刷品。左边房间里一张地铺摆在窗下。靠南墙的桌子上放着他从西藏背回来的两块喇嘛教石头浮雕和一本西班牙画家格列柯的画册。右边房间里沿西墙一排三个放满了书的大书架。屋内有两张桌子,门边的那张桌子上摆着主人生前珍爱的七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房间里没有电器。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把收入的大部分寄给父母购买种子、化肥、农药以及供三个弟弟上学。他不谙世事却知道昌平最便宜的誊印店是哪一家。
1980年代中后期,以北岛、舒婷为标志的朦胧诗时代已经过去,诗歌界,包括北岛本人开始重新审视《回答》这类诗,“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官方话语的一种回声。那时候我们的写作和革命诗歌关系密切,多是高音调的,用很大的词,带有语言的暴力倾向。”(北岛语)正是在这样的语境里,一种歌唱的、张扬自我理想、弥散浪漫理想摈弃世俗生活的抒情诗开始兴起。海子是此类诗歌的佼佼者。
1980年代正从一个荒凉的漫漫长夜中醒来,是一个富有诗的冲动和精神诉求的时代,是一个在“文革”的废墟上重新为生存寻找根基的时代。海子的诗正是这样一个时代的产物。无论所身处的现实如何,海子在用他的诗句提醒,我们仍然可以追寻这样一种可能:“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那是一个以梦为马的年代。”欧阳江河说,“现在回想起来恍若隔世。”
欧阳江河是在1988年春天的一个夜晚认识海子的。那时流行“以诗会友”,而贫穷的海子会带着自己的诗稿漫游全国。欧阳江河忘记了海子那天晚上穿什么衣服,他喝得醉醺醺的,带着一些愤懑,朗诵了自己的长诗《土地》。
海子甚至会拿自己的诗到圈子以外的人群中去讨酒。诗人王家新回忆,有一次海子走进昌平一家饭馆,对饭馆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饭馆老板的回答生硬却甚至也带有诗意,他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
海子死后,欧阳江河接到了西川发自北京的电报,那天下午他正和肖开愚在一家茶馆聊天,“我们都有一种末日感”。
从海子卧轨自杀开始,骆一禾病故、戈麦焚诗自沉、顾城杀妻自缢,人们说,海子启动了一个诗人死亡的多米诺骨牌。
诗人王家新的话代表了那个时代诗人们的“末日感”:1980年代(的诗),到海子为止了。
这种情绪一直纠缠着欧阳江河,直到1992年。一天晚上,欧阳江河到一个小酒馆,要了一桌子菜,对面的座位空着。“但我感到海子来了,他和我干杯。酒喝完后,我写了一首《晚餐》,说每一个死者,都会和我们告别两次。”
而第二次告别,欧阳江河的理解是对于以往那种“青春美少年式的写作”,而进入一种减速的、抑制的、巴洛克式的中年写作。
“而这样一种转变,海子是注定无法完成的。他永远是那种天才的、洋溢着少年精神式的写作。”欧阳江河说。
从1982年到1989年,海子创作了200万字的作品。海子死后三年,小平南方谈话,中国的经济改革推向深入。在此前后,诗和思想退出流行,大多数人轻快地拥抱一个新的时代,将1980年代的彷徨和沉重卸在身后。
海子在1980年代的最后一年自杀的。“他可能有预感,看到了一个消费时代的到来。”欧阳江河说,这个时代需要的是散文化的、自我嘲讽的、反讽的、身体语言的写作。
而代价是,海子式的写作,以及海子式的时代梦想,必须结束。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21075

分享  |  评论 (3)  |  阅读 (152)  |  固定链接  |  类别 (海子评论)  |  发表于 13:15 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http://litery.blog.sohu.com/106375978.html 复制此地址

2008-09-19 | 海子手稿:《村庄》

标签: 海子  诗歌  手稿  海子手稿  海子家园 


分享  |  评论 (4)  |  阅读 (221)  |  固定链接  |  类别 (海子手稿)  |  发表于 16:44 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http://litery.blog.sohu.com/100194740.html 复制此地址

2008-09-19 | 海子手稿:《幸福 或我的女儿叫波兰》

标签: 海子  诗歌  手稿  海子手稿  海子家园 


分享  |  评论 (0)  |  阅读 (124)  |  固定链接  |  类别 (海子手稿)  |  发表于 16:44 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http://litery.blog.sohu.com/100194683.html 复制此地址
  • 新华网读书频道特刊:海子二十周年祭
  • 《中国新闻周刊》纪念海子专刊:海子一去二十年
  • 特大喜讯,《海子诗全集》月底出版!!
  • 《’60安庆文学精品集》出版启事
  • 《海子纪念文集》(四卷本)隆重出版
  • 海子,活在珍贵的天堂
  • 海子:寻找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纪念海子仙逝20周年
  • 南方周末1989年度人物:海子:一个自由而痛苦的声音归于静默
  • 海子手稿:《村庄》
  • 海子手稿:《幸福 或我的女儿叫波兰》
阅读全部日志>>
推荐给好友 客服留言板 | 客服博客 | 客服邮箱 | 24小时客服热线:010-58511234(人工8:00-24:00) | 在线客服Copyright © 2009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