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当代例证:美国次贷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8:10:17
资本论》的当代例证:美国的次贷危机

姚挺 《中国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9年第4期

2007年下半年以来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被美国朝野普遍认为是不亚于1930年左右爆发的美国经济大危机。美国的次贷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快就形成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样市场经济的规律就以经济繁荣转化为经济危机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现在,以往的一切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都将在这次世界经济危机面前接受检验,从而人们可以判断这些理论和政策究竟与实际符合不符合,或符合到什么程度。人们不难发现最经得起检验的理论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因为美国的次贷危机从原因到现象无不成了《资本论》的当代例证。
一、剩余价值规律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

美国政界认为“金融机构的贪婪和政府缺乏对金融机构的有力监管”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这种认识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不透彻。人们要问金融机构“贪婪”的是什么。美国的房地美和房利美这两家房屋抵押贷款金融机构滥发住房抵押贷款,造成了住房价格的高涨;而房价的暴涨迅速推动住房生产大规模的扩张,反过来造成了房价的下跌;于是贷款购房者的住房资产缩水,所贷的款的价格高于所购的住房的价格,贷款者便拒绝偿还贷款,宁可让贷款机构收走住房。这样,房地美和房利美首先陷入了还贷危机,由此引起了跟房地美、房利美进行与其次贷有关系的金融衍生品买卖的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危机。于是,一系列像房地美、房利美这样几十年长盛不衰的具有一定国有性质的房贷机构、雷曼兄弟这样百年的大型私人金融机构以及大置中、小银行相继破产,股市狂跌,金融欺诈行为露馅,形成了所谓的货币由“流动性”过剩急转为 “流动性”不足的“金融危机”。金融机构的这种不顾风险的滥放贷款和肆意创新的金融衍生品的买卖,以及被揭露出来的美国金融巨头麦道夫用后面顾客投资的钱来偿还前面顾客投资的利息 的长期金融欺诈行为,其“贪婪”的当然不是房子或其他什么物质使用价值,也主要不是高管的高额奖金,而是资本积累所斋要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利润。《资本论》早已指出:银行利润只能来源于产业资本创造的剩余价值,银行利润只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因此,金融机构归根到底是对剩余价值的贪婪。美国的次贷危机再次证明利润规律从而剩余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绝对规律。西方经济学在经济繁荣时把经济增长的原因归于利润的刺激,但在经济不景气时却不把原因归于利润目的本身,而把原因归于供求的不平衡,归于需求不足这种表面现象。美国次贷危机对《资本论》原理的正确性是一个有力的例证,而对西方经济学也是一个有力的批判性例证。马克思曾指出:资产阶级的经济学没有科学的价值理论,不懂得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而认为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这是被经济现象所迷惑,并造成了其逻辑上的混乱——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供求是指有一定价格的供求,这样,供求概念以价格概念的存在为前提,而价格概念又由供求概念决定,这是同义反复。没有科学的价值理论也就不可能有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利润理论,从而对金融机构的“贪婪”也就理解不深,对次贷危机的根源也就缺乏科学的认识,其“救市”政策就必然事倍功半。

美国政界把次贷危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归于政府对金融机构缺乏有力的监管。但是一向以调节供求关系为政策基础的政府为什么会对房地美、房利美的次级房贷供给长期监管不力呢?首先,这是过分相信市场经济的供给会自动产生需求的作用。马克思早就指出,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买卖关系就隐藏着买卖脱节即供求脱节的危机,因为一个人把商品卖出获得货币后不一定立即就买,这样另一个人的商品就会卖不掉。当简单商品经济发展为以利润竞争为目的的市场经济的时候,严重的供求不平衡危机就会周期性地产生。因此,虽然新产品的出现会产生斋求,或产品以低价供给也会刺激需求,但这些都只能在一定的限度内起作用;利润的竞争决定了供给必然大大超过需求的趋势。物质商品生产领域是这样,金融市场领域的供求关系也是这样。美国的“两房”金融机构以低息进行次级贷款并以此为基础创造金融衍生品,这对金融需求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利润的贪婪使“两房”金融机构不顾还贷能力提供的贷款大大地超过了有还贷能力的贷款需求,从而使以借款进行的超前消费盛行起来,出现了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繁荣;而一旦出现还贷困难,就立即陷人了“流动性”不足的危机之中。可见,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供给会自动产生需求的教条的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政策是与控制供给的经济监管政策相互冲突的,而前者是起主导作用的,后者理所当然的就只能是一种效力不大的宏、微观干预政策了。其次,美国政府没有认识到“贪婪”与“监管不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贪婪”和“监管不力”并列起来,这也是美国政府对“贪婪”理解的一种肤浅。《资本论》是至今为止对资本的“贪婪”规律最深刻最系统分析的理论。资本的“贪婪”规律从而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在矛盾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之间的矛盾。《资本论》指出“前者(指剩余价值生产——引者注)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后者(指剩余价值的实现——引者注)受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厶但是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个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这个内在矛盾力图用扩大生产的外部范围的办法求得解决。但是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在这个充满矛盾的基础上,资本过剩和日益增加的人口过剩结合在一起是完全不矛盾的;因为在二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量虽然会增加,但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和实现这个剩余价值的条件之间的矛盾,正好因此日益增长。”[1](p272-273)利润的生产只受生产力的限制,从而表现为供给有无限扩大的趋势;而实现利润的大众消费力则受分配的对抗性的限制而相对缩小(资本家的消费力也因资本积累的竞争而相对缩小)。物质商品生产的这个剩余价值的内在矛盾规律是通过商业领域和金融领域表现出 来的。既然利润规律支配着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那么说政府对金融机构的供求行为缺乏有力 的监管,那毋宁说金融机构的利润本性拒绝让政府来进行有力的干预。目前,相对来说,德国的监管力较大,法国次之,英国再次之,美国最小,因此,危机在美国首先爆发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二、美国的次贷危机从而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物质领域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美国政府把次贷危机引起的整个金融市场的混乱称为金融危机,这只是对表面现象的描 述。如上所述,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生产领域的生产过剩危机的表现形式。房地美和房利美滥发购 房贷款产生次贷危机,然而房地美和房利美滥发贷款却是美国政府推动的。美国政府有一个让 美国人都有住房的计划,并把商品房生产作为支柱产业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为了实现这个计划,美国政府便放松对其有一定控制权的“两房”贷款机构的贷款标准的监管,让其大量进行次级贷款。这就是说,在“两房”贷款机构滥发贷款之前,大多数美国人是买不起住房的,也就是说,在金 融危机产生之前,美国的商品房生产已经存在过剩的危机了。如果这时没有“两房”金融机构的次 级贷款,房子就卖不掉,这样与住房有关的产业也会生产过剩;接着,生产过剩再向其他相关产业 甚至是支柱产业如制造业蔓延,就像一石击起千层浪似的引起整个社会的生产过剩的危机。生产 过剩的危机使工业、商业和失业家庭的还贷发生困难,随之产生金融危机。然而美国政府在住房产 业生产过剩时进行了干预,它放松了对购房的抵押贷款的监管。这样在社会分配收入关系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人为地让社会的很大一部分人通过负债超前进行住房消费,商品房生产由过剩变成了不足,房价开始上涨;而人们看好房价还会上涨,就更加积极贷款购房包括本来没有还贷能力的 人也获得了贷款。但这并没有真正解决商品房的生产过剩危机,而只是把这个危机在时间上延后 并在空间上更加扩大罢了。——由于房价高涨,商品房生产有暴利就更迅速扩张,就再次出现更 大规模的生产过剩;随即房价迅速下跌就产生了次贷危机。而金融危机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过剩的危机,美国社会和世界市场都陷人了生产过剩和所谓的“金融信用不足”的双重危机之中。

通过次级贷款让每一个美国人都拥有住房的政策不能不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通往地狱的道路却是由这个美好的愿望铺就的。原因在于,首先,这种次级贷款政策是建立在不够科学的西方经济学的货币理论的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认为:金属货币在进人流通前是没有价值的,它只是流通的工具而已;而纸币可以完全脱离黄金而流通。这就否定了价值和金属货币之间的 内在联系以及金属货币和纸币之间的内在联系,再加上迷信货币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的作 用,滥发贷款就必然造成人为的物价上涨即通货膨胀;而扭曲的上涨价格又促使生产盲目扩大, 直至酿成价格下降型的生产过剩或滞胀型的生产过剩。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次贷危机的发 展过程中,人们在美元贬值时就抛出美元抢购黄金(包括黄金首饰),这就有力地证明了《资本论》关于纸币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之间的内在联系原理和关于货币的起源与货币的本质的理论的正确性。其次,美国次级贷款政策违背了市场经济的需求不足归根到底是由劳资关系决定的规律。以往有的西方经济学家如凯恩斯也把需求不足归于收人分配不均,但仍然没有认识到收人分配是由劳资关系决定的这个本质。现在次贷危机让许多人开始看到了这个本质。2009年2月 25日30多名美国著名大学和智库的经济学家在《华盛顿邮报》联名撰文呼吁:美国国会应尽快通过《雇员自由选择法案》,以改进劳资关系,对违背雇员权益和违反劳动法的雇主采取更加严厉的 惩罚措施,以扭转近年来收人分配不均的趋势,这对美国经济的复苏至关重要。这些经济学家还指 出:2000-2007年,美国过去7年的经济增长基本上全部流人最富裕阶层;改变这种不寻常、不健 康的财富分配结构一个主要步骤就是允许更多的工人组织工会,增加集体谈判权利。

三、从《资本论》视角看美国的“救市”政策

既然美国政府没有认识到金融危机实际上是生产过剩的危机,那么美国政府就把挽救危机的重点放在了恢复金融秩序上了。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都把“救市”款项大量用于购买大型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增加政府在这些金融机构的股份,以加强监管这些金融机构的借贷行为。在减税方面,布什政府重点给富人阶层减税,以期刺激投资,增加就业;而奥巴马政府重点给中产阶级减税,以刺激消费需求,稳定市场,减少失业。奥巴马政府上台后,认为金融危机又引起了实业危机,因此不得不开始挽救钢铁、通用汽车公司等制造业的严重危机。为了经济复苏,美国政府还制定了大力投资改造桥梁、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建设,支持开发可替代能源,改革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增加失业救济金和延长救济期限,发放消费券,给正常贷款购房者以补贴使其可以还贷保住所购的房子等一系列政策。美国政府目前的这些“救市”政策引起了美国社会的争论。笔者从《资本论》的视角予以分析如下:

1、政府是否应该救市?

一种观点认为,这么大的经济危机政府应该“救市”,否则市场不可收拾。另一种观点认为,政府不应该“救市”,特别不应该用纳税人的钱来挽救私人的大银行和大型制造业,应让市场规律起作用,该破产的就让其破产。笔者认为政府应该“救市”,否则将产生大量的过剩人口挣扎在死亡线上。《资本论》指出:“总之,历来受人称赞的自由竞争已经日窖途穷,必然要自行宣告明显的可耻破产。这种破产表现在:在每个国家里,一定部门的大工业家会联成一个卡特尔,以便调节生产。……竞争已经为垄断所代替,并且已经最令人鼓舞地为将来由整个社会即全民族来实行剥夺做好了准备。”[1](p495)这就是说,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要求由整个社会来调节生产。这个规律已被1929-1932年的美国经济大危机所证明。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是在垄断企业自身已无法调节生产摆脱危机的情况下,应用国家干预的方法度过危机。这表明垄断的市场经济已经来到了需要由整个社会调节生产的历史阶段了。因此这次经济危机也只能由政府干预才能“救市”。问题是如何“救市”。对于濒临破产的私人的大银行、大生产企业、大商业,确实不应该用纳税人的钱来给它们注资以保持它们的“贪婪”性,而应该收购它们50%以上的股份,将它们收归整个社会所有。但奥巴马政府只购买了它们的30%的股份,并声明不会将陷入危机的大银行国有化。这种“救市”是不彻底的!因为这种“救市”没有足够的权利来干预这些私人大企业的行为,无法让它们摆脱“贪婪”的支配而服从整个社会的调节。这一点已在美国“救市”开始时就显现出来了。美国政府注人这些大银行的资金首先被用来支付高管人员的高额奖金和添补自身的亏损,而不是首先用来借贷给那些急需资金的人,从而社会的货币“流动性”不足并没有随着政府的注资而改变(这种情况本文下面还会谈到)。在《资本论》的故乡欧洲,以德国总理默克尔为首的欧洲主要8国首脑呼吁:加强对世界各地金融市场、各种金融产品包括对冲基金和参与运作的人的监控,呼吁各个经济体协调起来!对向逃税漏税的个人和企业提供避难所的那些地区和机构,采取一致的制裁行动。——要对世界上的每个国家的金融资本的物和人进行监管,这不能不说欧洲政府比奥巴马政府的“救市”视野更加广阔。但是指出金融资本一方面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具有冒险、欺诈行为,从而加速世界市场的经济危机爆发的二重性作用的首先是《资本论》:“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同时,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加强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1](p499)当然 欧洲8国首脑对金融资本的看法并没有马克思这么深刻,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危机强制地灌输 到他们头脑中去的辩证法。英国首相布朗前几年还在高喊要放松对金融的监管,而今天却呼吁要全面加强对金融的监管,他的这些言论被英国媒体称为“一派胡言”。但不管怎么说,在《资本论》诞生的地方,欧洲相对来说较能接受社会化调节生产的方法;欧洲的劳动者可以参与企业的 决策和监管,比如,德国规定,董事会中必须有l/3的由工人选出的工人代表作为董事。

2、政府重点是救金融机构还是救生产企业?

美国政府和欧盟都把“救市”的重点放在金融机构上,他们认为陷入还贷危机的金融机构没 有资金贷放,造成了货币“流动性”不足,就大量向其注资。实际上,在危机中不仅产生过剩人口, 而且产生过剩资本。工业、商业、金欣业的资本的一部分在危机中毁灭,另一部分保存了下来,其中 以货币形式留下来的部分,由于找不到可以赚钱的投放领域而成为过剩的货币资本。因此,金融领域并非真的因缺乏货币而“流动性”不足,而是过剩的货币资本找不到有利润的投资出路而缺乏 “流动性”。因此,美国政府在不改变银行利润本性的条件下向银行注资来增加货币资本的“流动性”的“救市”措施是对危机规律的误解。美国政府向银行注资后批评说,银行没有把款项贷出去,所以“流动性”仍然不足。如上所述,银行把得到的政府注资首先用于高管的高额奖金和弥补亏空,而同时银行的贷放则被美国媒体称为“十分谨慎”,因为银行不愿把款项借给那些急需贷款的人, 因为那些人大部分都是濒临破产的企业和收入下降的家庭。这样,美国政府又要求银行降低贷款 标准,把政府的注资贷给这些在危机中急需货币的人;如果是这样就又回到了次级贷款的老路,只 不过这次银行是拿纳税人的钱来冒借贷的风险。然而政府的注资与这些急需的钱相差太太,其效果有限:只有改革劳资关系从而分配关系才能使大部分人真正有钱,才是“救市”的根本出路。

美国政府也对生产企业进行“救市”,比如对汽车产业,这是因为产业危机的事实不容否认。美国的汽车巨头通用汽车公司生产大排置轿车在危机前受石油价格高涨的影响已经销售困难;接着次贷危机煤发,油价虽然下跌,但社会购买力急降,使之处于破产的边沿。政府若不救汽车产业,势 必造成大主工人失业和引起许多相关产业的危机。美国政府的注资要求通用公司研发节能新汽车,以打开销路。美国政府还支持可持续能源的研究和生产。实际上,挽救生产比挽救金融要重要 得多。只有生产企业上去了,从而带动商业企业上去了,才会产生有还贷能力的企业的资本借贷符 求和随着就业率上升的消费者借贷裔求,这样,货币的“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才能解决。但笔者认为这样做还不多,还应该在高科技产业部门进行技术创新,比如目前处于生产缩减的电脑、手机等IT产业。ΙT产品在近二、三十年来日新月异,而且价格不断下降,在家庭消费中越来越普遍,可见 高新技术产业的活力最强,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本论》早就指出,企业固定资本的大量更新是新的危机的基础。也就是说,要克服危机必须创造新的机器设备用以生产新的产品,而新的机器设备的产生会引起一系列相关产业的设备的更新,从而推动经济复苏,进入下一个经济周期。 目前美国政府在“救市”中不得不放弃以往一味强调金融产品的创新,而强调在实体产业的能源生产上创新,在节能汽车上创新,指望以此作为动力摆脱危机。虽然美国政府是不自觉地这样做了,但这再次表明推动经济复苏的社会财富是在生产领域生产的而不是在金融领域,从而再次表明商品的价值只能在物质生产领域创造出来,金融领域是不创造价值的,从而服务是不创造价值的。

3、政府是救富人还是救穷人?

美国政府把纳税人的钱大把大把地投给金融巨头和产业巨头,引起美国社会的议论。有的 人认为,“救市”不应该救富人,而应该救穷人,因为是这些巨头的“贫婪”导致决策的错误产生了危机,应该让他们承担责任,该破产就让其破产。基于舆论的压力,美国政府在购买了一些巨头 企业的一定股份后,把这些企业的高管的年薪限制在50万美元以下;有的高管表示如果获得政府注资愿把自己的年薪降到1美元。有的人认为,应该救富人,只有救了富人,穷人才能就业。笔者认为,穷人和富人都要救,但首先应先救穷人,因为危机让穷人大量失业或收人下降很快就陷 人了生活的困境之中。救穷人不仅是因为他们有生存的权利,还因为救穷人就是救富人,是从根本上“救市”。《资本论》指出,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大工业资本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在危机中,有了相对过剩人口,资本就可以把工资大大压低在劳动力价值以下,从而降低成本,度过危机。而到了经济复苏阶段,资本生产开始扩大,急需增加工人,而相对过剩人口正是劳动力供给的蓄 水池。在危机中,给穷人减税、发放消费券和购房补贴、增加失业救济金、建立由国家负责的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教育等政策,都是直接地扩大了市场的生活消费需求,而生活消费需求一是决定其他产品需求的最终需求。《资本论》在阐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规律时指出,社会总 资本的再生产必须以社会的生产资料部门所生产的等于这个部门的所有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 消费品价值置的生产资料产品与社会的生活资料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等于这个部门所有耗费的 不变资本的价值量的生活资料产品进行等价交换为条件,即I(v+m)=Ic。[2](P446)这就是说生产资料产品的需求最终要依赖生活资料产品的需求才能存在和发展。因此,救穷人也就是救了大部分的生活资料市场(虽然富人的人均生活消费水平高,但人数比穷人少得多),这样也就稳定了生产投资,稳定了就业,从而也就救了富人。因此,促进生活消费的措施可以覆盖全社会,但应向穷人倾斜。美国政府还大置向基础建设投资,希望以此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和增加就业,即所谓既救富人也救穷人。实际上这主要是救富人。美国的铁路、高速公路已很发达,所谓的投资主要是改 造这些设施;而这些投资的资本有机构成较高,能吸纳的就业人数较少,对扩大生活消费需求作 用不大。如果生活消费市场发展力度不够,富人生产的产品本来已经过剩,再继续生产就会加剧 生产过剩,这不仅不会增加就业,反而会加快企业的破产导致失业的增加。当前美国政府救穷人的力度不够,其“救市”政策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了。

四、结束语

在这场世界经济危机中,《资本论》热又在欧洲掀起,《资本论》被包括许多著名大学在内的31所德国大学的学生们迎进了大学课堂。[3]《资本论》所阐述的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已被这场危机再次证明。要使世界从这场危机中走出,就必须在生产力上有所创新,同时在生产关系上有所创新;而在短期内生产力要有所创新,生产关系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加强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之参与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决策、管理和监督,才能改变资本“贪婪”的生产目的,分配关系才能趋向公平,才能调动生产力中的人的创造力,生产设备的更新才能尽快出现,从而社会的供给和符求才能趋向平衡,危机才能尽快被克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74。
[2]资本论: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5。
[3]《资本论》重登德国大学课堂[N].文汇报,2008-11-04。
作者简介:姚挺(1948-),经济学硕士,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资本论》逻辑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