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下乡”VS“鬼子进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7:54:34
“家电下乡”VS“鬼子进村”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事实上从去年就在开始河南等地试行的家电下乡“运动”,终于在全国铺天盖地的开展起来,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当初由“家电”牵头,现在已发展到电脑、手机、摩托车、汽车等领域。尽管本人从事家电行业也有些个年头,但我还是不知道手机、电脑是不是属于家电一类。赵本山大叔的小品里面曾说过,他们家最早的家用电器是手电筒,如果按照这个算法,估计摩托车、汽车也属于家电一类,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们都带电。
      
       本身就带有偏见的“家电下乡”一词是怎么来的,首先就让人费解。

       众所周知,由小日本引进的家用电器从七十年代开始就进入了部分家庭,当然这些家庭可能是属于“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不过要请商务部那些专家注意,这些家庭并不都是“城里的”,也有“乡下的”,这些年卖到“乡下”的家用电器数以千万计,你们不觉得现在搞这个家电下乡为时过晚么?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社会贫富悬殊越发明显,城乡差别也越拉越大,适逢眼下经济危机时期,多数农民的日子确实不好过,但这绝不是商务部制定类似“家电下乡”这样明显带有歧视性政策的理由。

       有人说,家电下乡是惠农政策。别逗了,要说拉动消费还勉强说得通,“惠民”我看就算了吧。不说到农民手里抢钱就很给面子了。抗战时期鬼子进村是“烧、杀、抢”,家电下乡就是少了“烧、杀”而已。支持这个观点主要有下列理由:
      
       首先,家电下乡是挂羊头卖狗肉。彩电下乡时,我们都在网上看到32吋液晶电视的招标价是不超过2000元,国内主要彩电生产厂家的投标价几乎都是1999元。这里姑且不论招投标的程序是否公开、公正,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市场上竟没有一台32吋的平板电视可供销售。厂家的理由是按这个价销售要亏本,既然亏不起,那为什么要投标呢,难不成国家的“招标法”也是儿戏?也可以“法不责众”?

       第二,补贴程序劳民伤财。这个证、那个证,复杂繁琐的补贴程序,让农民宁愿不要这个“十三点”,也不知道哪个专家这么厉害,精确计算出这个13%的补贴,让原来就辛劳的农民费尽周折,弄得怨声载道。

       第三,家电下乡,名不正言不顺。家电在城里是销售,在乡下也是销售,农民原本也是进城或到乡镇销售点购买,再正常不过,忽然来了个“家电下乡”,连我这个失去土地的农民也接受不了,农村普遍认为想把淘汰产品、劣质产品卖给农民的想法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四,家电下乡,打乱了农民的消费计划,极端鼓励超前消费。应该说中国的绝大部分农民生活还不富裕,他们知道家里有多少钱,知道什么时候该添置什么家用电器,他们多数还没有牛逼到可以买汽车的程度。商务部人士缺乏对农民的基本了解,闭门造车,弄出个搞笑的下乡运动来刺激消费,美其名曰“拉动需求”,仿佛农民朋友个个富得流油而不愿花钱消费。农民消费不需要刺激,口袋有钱自然会消费。农民不会把200万元的存单忘记在废弃的茶叶盒里而当废品卖掉,只有这样的“公仆们”才需要“刺激”。

       经济危机需要拉动消费,刺激需求,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作为经济政策的制定者,不能心血来潮,在没有对市场和农村做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就做出“屁股决定脑袋”的事情,祸害的是国家,坑苦的是人民。

       商务部,顾名思义,是做生意的部门,做生意只顾赚钱,老百姓死活与他们无关,他们不知道只有老百姓口袋鼓起来才是拉动消费的唯一途径,他们不知道“饮鸩止渴”的典故,按照他们的做法,要想让农民口袋尽快鼓起来,只能借用牛群相声里的一句话:“换成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