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刘宇廉遗作揭开美术“伤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06:54:21
刘宇廉遗作揭开美术“伤痕”
www.thebeijingnews.com ·2005年8月24日9:40· 来源:
连环画稿《张志新》首次公开展览


连环画《张志新》(左图为其中一幅)是“伤痕美术”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刘宇廉(右图)对中国绘画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人物
1948年出生的刘宇廉是上个世纪后半期成长起来的艺术家,艺术生涯开始于1967年“文革”初期的街头大批判专栏画、毛主席像和宣传画,两年之后,他随“文革”洪流和几十万知青前往黑龙江的北大荒,成为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士,他在中期的北大荒版画群体的影响下,开始从事速写、素描、油画、水粉等基本功练习和创作。198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年连环画系研究生,毕业创作白描《黄河的故事》,是在受到中国传统绘画宋代长卷《清明上河图》的时空表现,以及木刻本《饥荒图》插图的影响,这个长30米的长卷受到国内外的好评。1987年他前往日本发展,1997年因病去世。
■作品
《刘宇廉画集》汇集了刘宇廉三个时期的作品,分类为绘画、连环画、插图、装帧、习作等。参与编辑工作的沈嘉蔚说自己也通过编辑对刘宇廉作品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刘宇廉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文革”结束之后,他和画友一起创作的连环画《伤痕》(1978年)、《枫》、《张志新》(1979年),以前所未有的画风和对人性的表现成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第二个时期以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念连环画系研究生时期创作的白描《黄河的故事》为代表,他把传统绘画《清明上河图》的时空表现以及木刻本《饥荒图》插图的手法结合起来创作了长30米的历史长卷,他的研究生导师、著名的连环画艺术家贺友直认为“《黄河的故事》描述一群人的生存状态及追求,从而揭示黄河人的苦难及为生存而搏斗的精神,并通过画面大量地描绘汉民族古老的文化和习俗”。
第三个时期是1987年到日本后,凭借先后三次走黄河、上敦煌临摹壁画的影响,他开始装饰风格的油画创作,在一系列作品中融合了中国古代汉画像砖、剪纸、日本风格雕饰、日本画等各种艺术形式的长处,《紫禁城》、《飞天》(系列)、《伎乐》、《魔笛》等是代表作。在昨天下午的讨论会上,贺友直、陈丹青、方振宁等艺术家和评论家认为刘的创作高峰是国内的两个时期,到日本后创作有些商业气息。
本报讯(记者 周文翰 甘丹)昨天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西去九色鹿———刘宇廉艺术回顾展”上,一组关于“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烈士张志新的连环画引起参观者的极大兴趣,不少年过五十的中年人还在画前合影,以志纪念。
刘宇廉生前好友沈嘉蔚回忆说,1978年,《连环画报》邀请刘宇廉和陈宜明、李斌一起创作《伤痕》,这是根据当年影响很大的卢新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表现“文革”中悲剧灾难的生活历史,1979年刊出后获得好评,之后他们又应邀创作连环画《枫》,描画一对恋人在“文革”中分属不同红卫兵派别,最终都成为牺牲品的悲剧故事。沈嘉蔚说,由于这组连环画真实刻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出现了四人帮、林彪的画像等,当时有主管领导人认为有宣传四人帮的嫌疑,一度禁止发行该期《连环画报》。这组画引起很大的反响,据说有上百万的读者,和当时的“伤痕文学”同步,被媒体评论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作,后来还曾获全国性美展金奖。
但是鲜为人知的是,1979年刘宇廉和陈宜明、李斌还创作过一组从未发表的连环画《张志新》,李斌告诉记者,他们为此还深入曾监禁张志新的沈阳一监狱进行调查写生,“了解到张志新遭到很多非人的待遇,听说因为不给水她还曾拿经血沾馒头吃,我们边写生边请模特拍摄,尝试用报道式的手法和政论式的文字来表现对那个时代的反思,但是画稿出来后上面说张志新已经宣传得够多了,不让登了。这一组画稿就封存起来了。此次在中国美术馆展览还是这组画稿第一次面向公众展出。据悉,除了8月23日至29日举办展览之外,中国美术馆将收藏刘宇廉的一些代表作。
除了此次展览之外,“刘宇廉的艺术世界”系列丛书昨日也在美术馆举行了首发式。
这套丛书包括《刘宇廉画集》、《寄往天国之门·两地书》、《黄河梦》以及《刘宇廉文存》。这套丛书由刘宇廉的家人和朋友,历时四年整理完成,而书的装帧则由吕敬人设计。
据悉,这套丛书不仅包括了刘宇廉较为重要和知名的画作,如《九色鹿》、《黄河祭》等,还收入了刘宇廉早期的,现在已不易找到的连环画作品,这其中就包括《张志新》。除了他的画作之外,《寄往天国之门·两地书》收录了刘宇廉的几十封书信,在这些书信中再现了他本人与一位才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刘宇廉文存》包括他1981年至1997年之间的日记,本书的编辑表示,从这些日记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画家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的心路历程,“这是用生命的时时刻刻串连起的文字,它袒露了一个艺术家的心路历程,直到他短暂一生的最后一年。”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