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照进现实:《革命之路》书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7 14:50:54
    虽然写的是中产阶级夫妻生活,但在1972年的一次访谈中作者吐露了此书的政治意旨:这部小说“更多的是作为对1950年代美国生活的一种指控。因为在五十年代,整个国家存在着一种对遵从性的普遍欲求,即盲目地、不惜一切代价地拼命依附于安稳与保障……这一切困扰着很多美国人,他们感到这是对我们最好的和最勇敢的革命精神的彻底背叛。而主人公April身上所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我用这个书名的意思就是要表明,1776年的革命之路已经在五十年代走入绝境”。
    
  文中的美国中产阶级的欲求与困惑,同样普遍存在于我们多数人生活中。就是恒久不灭的主题——关于梦想与现实。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虽然有大有小的区别,但他却存在于每个人心底最深处。梦想与现实有多远,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这个距离在许多人面前似乎被空前的拉大了。满腔热血的走出校门,一副“指点江山,舍我其谁”的英雄豪迈,但现实的残酷让人处处碰壁,一切都与之前设想的不同,一切都不没有想象中的美好,一切都远比想象的更加惨烈。就在这不断入世中慢慢被打回原形,被撞的头破血流。从事着自己不满意的工作,每天都在蝇营狗苟,虚耗人生,每天都在怨天尤人且不敢或者没有勇气去改变,于是,一直在走着,却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
    
  面对着自己不喜爱的工作,每天带着消极的情绪去上班,带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回到住处,身心俱疲。这样痛苦的活着,应该会减阳寿的。但是很多人的怨声载道,“我早就不想干了,我一定要离开这里”之类的话,只是说说气话发发牢骚而已。骂骂单位,骂骂领导,仅此而已。也许他们承载了太多的负担,有着多方面的思虑让他们不得不优柔寡断。于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出现了,虽然有些单位或者工厂的人十分不情愿的甚至愤怒的去上班,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还都会准时准点的去上班,直至习惯了这种工作,工作嵌入了他们身体。
    
  外人看来,既然不喜欢,离开就是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男子汉大丈夫,四海为家。其实,如果互换角色,你就会知道有些事情看似简单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改变旧环境,突破自我对于一个人多么的困难。害怕改变,对改变后的未知充满着恐惧,很多人说辞职后再找的工作也许还不如现在的工作,害怕自己会后悔。于是这条属于他的革命之路,戛然而止。
    
  人总是有惰性,好像中国人又特别容易满足与安于现状,对于自己不喜爱的工作一忍就可以是一辈子的期限,我不否认与质疑这种人生态度,但是相对于在统筹兼顾,权衡利弊后的形成了决定,就一定要有勇气去面对,不论是继续工作下去也好,还是换一个环境去寻求梦想,既然是自己做出的决定,就一定要努力并且全心全意的对待。
    
  一直在路上,就应该欣然接受挑战,坦然面对改变,对于将来的事不惧不怕,对于过去的事不怨不悔,“努力,奋斗!”这才是属于每一个人的革命之路,一直走下去,梦想照进现实。
    
    为什么 该有的都有还是觉得不够
    
    天呀 该不会是贪心的念头
    
    为什么 拼了命地工作 拼了命地追梦
    
    到头来原地没有动过
    
    为什么 万里晴空下的面孔
    
    庸庸碌碌不开心地锁着眉头 要向谁哭诉
    
    为什么 想去看场电影
    
    该死的台风偏偏选在每一个的周末
    
    为什么 这个世界上 就是有人穷得发疯
    
    有人富有 把钞票当作了枕头
  
   ——纵贯线《亡命之徒》  来自http://www.douban.com/review/20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