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批高行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3:22:07
        存在主义在西方早已衰败,成为连左派都扬弃的、死路一条的哲学。但它之所以能在二战后的欧洲风靡一时,不仅仅是由于它指出人生的无望、无意义,更在于它强调人生要在无意义中寻找意义;人在面对注定要死亡和失败的命运时,在奋斗和行动的过程中证明自己的存在;在人和人之间的联结、承担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中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存在主义不是悲观消极的人生哲学,而恰恰相反,它在主张积极乐观地去奋斗、在实现个人意志的同时,去承担社会的道德责任(所以萨特、西蒙波娃两人极为入世)。但由于这个哲学命题的前提(人生本无望、无意义)完全错了,所以后来的积极意义很难实现,硬要人在无意义中寻找意义是存在不下去的。而存在主义如果没有后半部,这个哲学就根本撑不起来,就不成为哲学,更不能风行。但高行健的全部作品,却恰恰只理解和表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前半部,所以,即使它们不那么烂,也没人能看下去。 另外萨特、西蒙波娃两人的生活方式,也成为那一代中国文化人模仿或是羡慕的样板。事实是,他们两人的关系经常是在痛苦不堪中挣扎,尤其是西蒙波娃;美国最近出版的《西蒙波娃和萨特》一书,也详细描绘了这两人的左倾、虚伪,和充斥欺骗的情侣关系。结果是,那两个鼻祖不仅牺牲了自己,更害死了无数西方年轻人和一代中国人。高行健则是这些萨特牺牲品的代表人物。 第四,来到海外的文化人成为自身现状的牺牲品。本来,中国文化人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自由世界,终于开始有一个机会给自己补课,重新学习,重新认识世界,重新审视和矫正自己,以弥补在中国被牺牲掉的生命。但和绝大多数中国文化人一样,高行健来到海外后面临三个困境:首先当然是生存困境。其次是语言困境。虽然高行健会些法语,但谁都知道国内那点外文底子离真正够用差多远。即使是会听会说,能应付生活,但只要不能快速大量阅读,不能写,还是像文盲一样束手无策。再就是对西方社会和文化环境陌生的困境。 那么面对这些困境怎么办?高行健这类人不是不清楚自己其实底子很薄,根本没读过几本书,但又太急于出人头地,面临这么多困境哪有一切从头开始学习的能力和耐心?于是一些人开始利用“共产国家异议作家、诗人、艺术家”的招牌钻营找钱,依靠西方“政治正确”的文化救济金生活。而靠贩卖这种身份生活,就得打“共产牌”或“中国文化牌”,到处钻营,也挺费事。于是一晃一、二十年过去,外语没学好,西方社会没弄明白,只练就一身“唬”西方人的本事。高行健大概没走领文化救济金的路(他自己声称靠卖画为生),但认识了马悦然。以高行健《一个人的圣经》里的精明,他在和马悦然接触的二十四个小时内就可以清楚地意识道:这个热衷中国古汉语的瑞典老头实在不懂文学。以《皇帝新衣》里的裁缝般的本事,高行健用道听涂说、民俗传闻的垃圾堆起一个号称表现多种中国文化的《灵山》,并且神奇地赢得了那两个裁缝般的成果。难怪那个蔑视整个中文评论界的马悦然都非常钦佩:“他胆子很大,真的胆子很大。” 另一个前“准诺贝尔奖得主”,也是早就弄明白了马悦然是怎么回事,只是在竞争中让大胆做裁缝的高行健给赢了。就像另一位杀妻自缢的中国诗人顾城所说:“老外哪懂咱中国人的事呵。” 高行健的作品不是一个质量“好坏”的问题,而是一个“真伪”的问题。高行健本人也已经不属艺术讨论范围,而是一个道德问题。 虽然高行健获奖完全是由于偶然因素,但高行健现象在中国人圈子里却并不是偶然现象,只不过他的“成果”太大,太显眼。在文化艺术界,尤其是在诗人和画家中,大大小小的高行健们有的是(因为诗和画最有“唬”的余地),他们不想用认真、扎实的积累达到小成、中成,而是要用“唬”和“骗”迅速大成。利用西方人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陌生,利用西方左派要居高临下地“赏赐”第三世界“艺术家”而钻各种空子。他们连蒙带唬,获得大大小小的高行健般的“成果”,然后把这种成果反馈到中国,再“唬”中国人。中国人在自己家里骗完,开始骗世界了,骗了世界之后再回头骗中国人更容易! 高行健的道路,是中国文人继续做牺牲品的道路;只不过以前是被迫,现在是主动。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他们赢得多少生活中的胜利,都丝毫塑不起做人的尊严。高行健现象,对外不仅严重损害中国文学在世界的形象(他得奖后,外国媒体一片劣评,不是评论含金度,而是怀疑是石头还是金子),同时破坏世界文化领域的生态健康;这种“榜样”反馈回到中国后,再破坏已经千疮百孔的中国社会和文坛,于是构成双重损害。 中国社会历尽沧桑,中国文人是各个大时代的最大牺牲品。但只有首先意识到自己是牺牲品,才有可能重新走一条拒绝做牺牲品的道路。 --原载:《观察》http://www.observechina.net
http://blog.youth.cn/?uid-456460-action-viewspace-itemid-4707**************************************************************************************************昨天正是51,G和我谈论婚姻的事情,说到认同高行健关于两性关系的见解,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人,尽然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今天网上搜来,倒是喜欢他禅宗特色的剧作,这和我喜欢的心理剧有何其相似令人顿悟的作用。关于存在主义哲学,从这里窥见一些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