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制度”为何难以完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08:45:50
 因为挂职制度的“制度性”不强,留给官员操作的空间很大,所以才受到基层政府的默认甚至欢迎。制度上的空白点越多,显规则越少、制度化越不完善,则潜规则和个人意志就越能发挥作用。

  据《新京报》报道,陕西省神木县日前取消了67名干部2009年度挂职资格。据神木县“挂职办”调查,这些干部自挂职后,有的兼职取酬为个人牟私利,有的赋闲在家照样拿薪酬,违背了实施干部挂职、推动全民创业的初衷,也引发了一些社会负效应。

  算起来,“干部挂职”这项并不规范的制度在中国已存在了20多年。制度设置的初衷可能是好的,如解决某些地方干部不足的问题等。但在现实中却显示其问题多多,并且长期得不到解决。有很多人把这些问题归结为干部挂职制度存在先天性缺陷所致。

  在现实操作层面,多数挂职干部到另外一个单位挂职的期限为一年左右。这种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的行为,无疑首先对本单位来说是一种损失。同时,对于其所挂职的地方来说,大部分挂职干部既不熟人事环境和工作业务,又不熟地方潜规则,光是吃透这些情况就需要大半年时间,所以真正干事儿的时间也就三四个月;而一年后,继任者能否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又成了大问题。所以,无论怎么看,挂职锻炼制度都像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同时,在法律层面,在挂职已成为干部人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情况下,全国仍然缺少一部统一的挂职“条例”对挂职进行规范,都是依据各级政府的专门文件进行的。《公务员法》把挂职锻炼只是作为公务员的交流形式之一,并无具体的操作性规定。

  所以问题是:挂职制度既然在制度设计上先天就存在这么多难以解决的矛盾,为什么还会成为我国干部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并且缺乏将其制度化、规范化的动力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这项制度的“制度性”不强,留给官员操作的空间很大,所以才受到基层政府的默认甚至欢迎。制度上的空白点越多,显规则越少、制度化越不完善,则潜规则和个人意志就越能发挥作用。

  没有规范的干部挂职制度所带来的好处包括:个别官员可以利用挂职制度携带“私货”,如把自己不喜欢的官员派到边远之处;自己喜欢的官员有提升的资本,更好地行使权力和控制下属。而对于来挂职的单位而言,上级派来的官员如果有升迁可能的话,一是能够积累自己以后的人脉关系,二是眼前可能就会带来资金和资源,使本地得到现成的好处。

  当然,简单地废除干部挂职制度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制度空间的漏洞仍会在其他地方存在,如干部虚设、跑部钱进、干群关系脱节等,其与挂职制度所产生的问题一样,权力仍然可以利用这些非法制化的模糊地带获利,一样会使原有的干部制度的内在矛盾更加难以解决。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除去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彻底而全面地进行外别无他法,重点可能是在两方面:一是要加强对本地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对本地干部的培养和使用不到位,才会有对挂职干部的需求。另一方面,改革原有的干部自上而下的选拔体制,吸纳本地民众的意愿,这样才能使其与群众的权利不会脱节,挂职与非挂职官员才不会有太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