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关于家庭出身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10:42:04

文章提交者:apokesman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转自:中国图书商报 文化焦点 2005年6月

《高考,一生一次的阵痛》专题

60年代:赶上文革前的班车

某某某 (原文名字略)某年参加山东省高考,某985重点大学教授

我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幸运的,赶在文革前参加了高考。

当时全国一共68所重点大学,考生要在考前填报志愿,一共填写三张志愿表(相当现在的批次)每个批次要求填报十个志愿 ,太多了,所以最后就乱填,差不多的院校都填上,尤其是农医类(考生物)没有几个重点大学。
  当时考大学,所有的高中生毕业生都可以报考,但是有严格的四级政治审查:绝密、机密、一般、不易录取,文件有书记处签发(文革在北航看大字报批判说签发的政审条件还太松了)。

政审的结果是很残酷的,当然也随着政治形势的松紧变化(1962年最松,1964年四清起从严)。

考生档案一旦被盖上:“不易录取”印章,即使成绩优异,应该说只有落榜一条路。

重点理工大学几乎都有保密专业,有个女同学家里是开小店的,被注明: “一般”落到了省属医学院,校友聚会时她说考了90多分。

当时学校三个尖子,一个爷爷是 “买办“落榜了(戏剧化的是这个同学历尽苦难改革后阴差阳错的到大学当了基建科长升到数学系总支书记,真应了“是金子就会发光”)。

一个他爷爷是富农但他爸爸是级别较低的小科长,他就不能改成革命干部出身,只能明智的考省中医学院。

考试分理工、农医、文史三大学科。每个学科都考六门,每门100分,

学校招生不是按照总分来录取,而是看考生的平均分。60年代什么都讲计划、统一调度,当时人也像东西一样调拨,招生也不是按志愿顺序进行的。

北大、清华、复旦、科大 (文科人大)优先;其次文理大学(叫综合大学,校长级别一般较高);

再次工、农、医类重点院校。(每个重点大学分数差不多,没有现在的级差,这是计划经济的作用)

因为其它重点院校在第一张志愿表(一本)没有优先的权力,所以好的生源成就了前四所大学后来培养出较多的优秀人才。
军工院校情况较为特殊,它是先挑选、政审,再考试,有点像现在的自主招生。政治第一,学生不一定是尖子 ,报送的学校说好话就很重要了。当时每个学校的招生人数也不公布,招生人数很少(全国招生10万多人)。

  60年初起,由于经济问题、就业问题,国家号召“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考不上大学就要下乡,没有第二次参加考试的机会。我不想下乡当农民,所以考试前很紧张、突然没有底气,三天没有睡觉,有个要好同学从来没有这个毛病也受到了我的影响,一起去要安眠药(安眠药也无效)。

当然也影响我的发挥,物理考了满分含附加题全对,但是最后一天考的我比较有把握的数学少考了好几十分,看题时间眼都花了。

考完了以为好大学是没有希望,结果考上第四志愿(比第一志愿还好的大学),这就是优先权招生和调拨的问题。
 
Ps :只有两条路,就对比出高考的可爱,现在没有人待见, 大概是通向罗马的大路实在太多了!



(那个图书商报 采访 60年代 考大学 的就是 我,里面有政审的说明)




[原创]关于家庭出身的故事
文章提交者:sggddj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关于家庭出身的故事
家庭出身问题,是一些搞阶级斗争的国家特有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是没有体会的,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毛时代什么事情都要讲阶级成分,阶级出身。
由于毛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对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和右派分子这些阶级敌人的专政,所以就应该对这些敌人的子女进行阶级报复。所有的工作都与家庭成分挂勾。
  填履历表,有家庭出身一栏,要按照自己的家庭成分分别填:,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称四类分子),还有工商业地主,华侨地主。贫农,雇农,上中农,下中农,这是农村的,城市的填资本家,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职员,归侨。还有:右派分子,反革命(伪警长,伪保长,国民党军中排长以上,中统军统特务)
  高考政审,出身不好的很多专业不准报考,即使能报考的专业同样的分数也要让位于出身好的,1962-1965年很多地方规定,不论分数多高,出身不好的,一律不准高校录取。
  故事就从这里讲起,当年某校其中某高中毕业班里有三位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A同学是班干部:学习委员,共青团员,学号为1号,能言善辩,思想进步,唯一对他不利的是家庭出身不好,父亲解放前是军统特务头目,但是,由于他是名牌大学毕业生所以安排在该校当老师,教语文。
B同学也是共青团员,学习成绩也很好,唯一对他不利是家庭出身地主。C同学最倒霉,C同学的父亲在东北中长铁路局和苏联专家共事多年,后来还南下广州筹建广州铁路局和长沙分局,那时候中苏关系不好,被怀疑为苏修特务,下放到农场劳动改造,被迫提早病退。
  那一年三个同学都参加了高考,结果都没有被录取,B和
C只得下农村务农,成为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A同学没有下乡,只好在一些建筑工地当杂工。
   都在为五斗米折腰,都准备第二年再参加高考。
   但是,到了第二年高考招生报名的时候,三个人都不准报名,原因又是出身不好,招生办公室的负责人说,即使给你们报名,也不会通过政审!
   虽然碰了一鼻子灰,但是,三人都没有死心,十几年以后,文革结束了,四人帮打倒了,1977年恢复高考了。以为可以大显身手了,但是三个人都超龄了,又不准报名!
这时候,A和B想办法找熟人把户口的年龄改小几岁,
蒙混过关,成功的报了名。C也想效仿,但是所住的地段管户籍不准改,C不死心,凭着多年的自学,报考了研究生,因C没有超过研究生年龄的限制,也报名成功。
   三个人十几年后又进了考场,但是只有A被录取了,B因东窗事发,被人揭露出修改了年龄,举报的人就是B落户时的下台生产队长,目的是报复“四清”中B查了他的账,要他退赔500元。“你不让我当队长,我也不让你上大学!”
  C虽然通过了初试,成绩不算太差,但是复试没有通过,
没有考上研究生。只得回去务农。
  A是幸运的,他考上了**大学财经专业,毕业不久就靠关系当上了某地**银行的副行长。两年后,又被派往英国伦敦
成为**银行驻伦敦办事处首席代表。

   我说出这个真实的故事,是想告诉大家,尤其是年轻人
当年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多么荒唐。
   假设那样搞下去,要埋没多少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