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于华夏”与中华文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7:49:38
        儒家的学说是有内外之分的,华夏内部是温、良、恭、俭、让,对外则是尊夏攘夷。“仁者爱人”,但在儒家学说中夷狄尚不算是真正意义的“人”,只有“进于华夏”才能以华夏之礼处之。  
  进于华夏”是指仰慕中华的其他民族通过学习中华文明,自身提高后有资格成为华夏族的一分子,可以以礼义相待。   
  汉族人的祖先确是从一个古老民族集团中分离出来的,但从太昊到黄帝,我们是最早取得民族认同的一个族群。东夷和西羌都是在华夏民族观已经建立后对东西非华夏族群的称呼,所以是华夏民族出现以后才有了“东夷”和“西羌”,说什么华夏是东夷和西羌后代的说法本身就没有逻辑。  
  我从未否认过一部分东夷族群被华夏同化后成了汉族的一部分这一事实,但华夏的文化和血统传承是以伏羲—神农—炎帝—黄帝一系为主体和核心的,古东夷人从来就不是华夏血统和文明的主体,东夷本非一个民族,也没有统一的血统和文化体系,对华夏的影响实在有限。再说古东夷人与朝鲜、日本、满人也没有传承关系。
  把对鸟的崇拜与否当做是否是东夷的标志,是一个过于简单化的想法。因为由于地域特点和物种分布,华夏先人由于所占地域甚广,对各自地域的生物的重视也就各有侧重,何况当时华夏各部所崇拜的动物也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很多种的,但为诸夏所最尊崇和最有共同性的图腾还是龙,但对鸟的崇拜也是存在的,这可能确是东夷影响的结果。虽然殷商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说,这可能根商之祖妣简狄有夷人血统有关,但商人对龙的重视和崇拜却远远超过燕子,这是有实物为证的。何况殷商与周室有共同的远祖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商高宗武丁时与鬼方做战三年,这时的周人也参与这场大战,并受到商王的奖赏,周人对此极为自豪,当时的周人首领高圉太王是最为周人所崇敬的祖先之一。虽然周人灭商,但除了可能由于文王死于帝辛之手,导致了武王对帝辛的复仇外,周人对殷商后人还是相当优待和尊重的,这与商周各自对待东夷和西羌、北狄、南蛮的态度完全不同。楚为黄帝—颛顼一系没有疑问,也确实走过一段蛮夷化的弯路,所谓“楚失华夏”。当然,华夏民族如果丧失了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也可以堕落成蛮夷的,但楚人最终回归了华夏,所以就不存在楚为蛮夷的问题了。
  
  所以为华夏为蛮夷也是人的主观愿望和努力的结果,进则为华夏,退则为蛮夷。至于那些为了点蝇头小利把自己的民族从汉族改成少数民族的人,这种人不会有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只能说是退而为蛮夷了。不过汉族正是通过不断的淘汰这些败类才能保持五千年的文明,所以我们不必为此惋惜,相反还要庆幸一批潜在的汉族被剔除出汉族的群体。当然还有一些被误划为少数民族而实为汉族人,有可能自己还没认识到汉族身份对自身乃至子孙后代的巨大利益者,也需要他们对中华意识的提高来解决。   以史为镜不是虚言,但需要
  
  蒙元初夜权的问题,一直是一些反中反汉者侮辱汉族和虚无化汉族人士经常提及的一点。可汉族Y染色体说明汉族与蒙古的父系差别极大,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初夜权的事有的,但之所以对汉族的血统影响几等于零。原因有二:一是汉族的观念对血统传承非常重视,不可能为异族养育后代,摔头胎的做法就是这样出现的。二是这种初夜权的规模和范围不可能很大,因为首先蒙古人的数量就非常有限,而且一个异族的统治也必须将本族集中将以保证安全,如果真的全国分散,蒙古人早就被杀绝了。所以初夜权只是少数汉族人和局部所受到的残害,所以我们既不要因此而自卑,也不要因此而丧失民族自豪感,这反而应该是刺激我们振奋民族精神的动力。
  不是我狂妄,世界哪还有任何一个文明的历史比中华文明更悠久和伟大?哪有一个民族象汉族一样纯粹的血统?象我们一样有取之不尽的历史和文化财富,象我们一样有如此清晰的文明发展轨迹和祖先世系的记载。我们的国号“中华”就是中央文明之国,我们的民族,以“汉”为名,“维天有汉”,“汉”就是天河,也就是银河,世界上哪一个民族敢有魄力以银河作为民族之名?
  
  请一些同胞不要重复“崖山之后,已无中国”,“明亡之后,已无中国”,“文革之后,已无中国”的调子了。虽然这些说法可能是出于对中华文明受到摧残的痛惜和愤恨,但这并不具有建设性,而且有着一种很浓的自暴自弃的味道。中华文明虽然受到过许多异族和本民族败类的摧残,但是我们的文化还在,我们的思想还在,我们的经典还在,我们的历史还在,我们的文字还在,我们的国家还在。只要有汉族人还在,龙就还活着,中华文明也就还没有灭亡,就还有复兴的机会。虽然现在汉族的精神受到外来意识形态和民族意识、道德虚无化的干扰,但我认为这是中国处于思想过渡期的混乱,最终中华的精神必将胜利。中国曾经受到过许多次野蛮人的摧残,但由于中华文明的伟大和先进,我们在暂时失利后又站了起来,而那些野蛮却因为没有精神和道德而先后灭亡,而一些曾经发达的文明也由于没有中华文明的复兴能力而消失了,这就是中华文明优越性的体现。五胡之时,北方的五胡曾经与汉族的人数相当,也扰乱了中原近三百年,但最后他们的后代何在?基本被汉族驱逐殆尽。对于那些尚未被彻底清算的民族和国家,我们也不应忘记的。古人说“虽百世之仇,犹当报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种信念也应当为每一个汉族人所谨记。每一个汉族人都是巨龙的一个细胞,巨龙的命运就掌握在每一个细胞身上,做为一个汉族人是光荣的,也是责任重大的,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和文明是属于我们的。异的事就是对待外族和外国人时动不动把儒家
  
  中华文明的精华在我看来仍然是儒家,如果我们真的深入了解儒家思想的话,就可以明白这决不是一个僵化、软弱和专制的思想体系,相反,儒家包含有创新、高贵的勇敢、道德情操和对公正、正义和民主的渴求,虽然儒家不可能从两千多年前完全指导现在的一切,但他的开放式思想结构和强大的思想体系却可以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最佳载体。儒家的对优秀文化的兼容能力和升级能力是其它各种哲学和宗教都远远不及的。
  涂沫后的胡说八道,因为越是涂沫越看不清本
  中华文明之所以选择了儒家做为他的支柱,就是因为儒家提供了其他百家所不具有的全面性、社会性、民族性、道德性的强大意识形态,百家虽然各有所长,各有所用,但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当然并不是自称儒家的人就代表了儒家思想,这就需要自己对儒家思想有自己的把握和理解分辨能力。一些民族主义者可能认为儒家软弱、对敌人过于宽容、不够坚强无法做为强国的意识形态,这种看法更是被一些畜意歪曲了儒家精神的人所误导了。儒家提倡复仇,提倡士可杀不可辱,提倡培养浩然之气,提倡虽千万人,吾往之的大无畏精神,同时也对社会各阶层提出了要求,对执政者、富人和知识阶层要求高,对普通人的要求则低,提倡社会公平,提出了当执政者损害民族利益时可以被推翻的理念,树立民族观的“华夷之辨”,提出了“以直报怨”的处世原则。
  
  我读过许多遍《老子》、《庄子》和《新旧约全书》,浏览过《古兰经》,也看过一些佛经。说来惭愧,儒家的十三经我也并没有看全。但我的感觉是,在所有经典中,只有儒家是最给人温暖和力量的,也是最不虚伪和是最实事求是的,我也是从对儒家不屑一顾到觉得有几分道理,再到将之做为自己精神力量的源泉。在民族主义方面,儒家也完全可以为塑造一个强悍的民族和一个世界第一强国的目的服务。我读历史的感觉之一就是,凡是真正的儒家精神全面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时,如西汉、唐初、明初时,都是中国非常强大的时期,而反之中国就处于衰落、分裂甚至亡国的境地。我觉得这决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儒家思想为社会提供了强大的责任感,归属感、道德感以及个人的坚定信念。   以史为镜不是虚言,但需要
  
  我说了这些,并不是要中国和汉族固步自封,妄自尊大。一个有自尊、自信的汉族和中国才能真正的学到好东西,才能真正的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中华也正是如此才强大了数千年的。
  象,镜子的作用也就不存在了。现在中国最怪
  中国和汉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吗?我认为是的。
  
  “华”和“夏”有很多种解释,但在华夏民族形成之后,这两个字就是表示文明之意,区别于周边的落后和野蛮。所以即使在华夏诸国尚未完全在政治上统一的情况下,诸夏仍然是一个有共同文明信仰和归属的群体,诸夏之间的相处与对待夷狄羌蛮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文明世界内部的纠纷,后者则属于文明世界与邪恶世界的斗争。前者可能通过协商和妥协来解决,即便使用武力也要使彼此的伤害减到最小,这也是华夏和汉族内部冲突和与外族冲突的决定性区别,在春秋时代,华夏内部的战争,需要在一些礼仪的指导下,彼此以礼相待,对败逃的一方也不要赶尽杀绝,对俘虏也不是象对待异族那样全部杀掉。到了战国,虽然“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但主要是军队之间的厮杀,完全没有象异族与汉族之间的以灭绝对方平民为目的的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