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新闻的“新闻”(南方周末 2003-10-3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08:49:59
制造新闻的“新闻”
南方周末    2003-10-30 11:16:53
□阎克文
一个名牌电视新闻联播节目,去年夏天和今年夏天报道了山东沿海同一个地方与同一个行业有关的两条新闻。一条是说,当地政府为民排忧解难,给某镇全额投资建设了一个风能电站。于是画面上出现了那个电站,另有当地居民向记者表示用上了电的喜悦。另一条是说,当地电力系统加快电力建设,使群众生活日益便利,画面上则有一位老年“市民”和一位精壮“百姓”分别盛赞了电力建设的功德。
这两条新闻播出后,在当地引起了十分热闹的反响,使这两条新闻本身成了新闻,一个普遍的反应则是,弄了半天它那新闻就是胡扯淡啊!
其实原因很简单。画面上给出的那个风能电站,投资者的确是一个政府,但那是美国的政府,它掏出了12万美元让它的国家再生能源实验室无偿援建了这个科技推广项目。被电视字幕标示为“市民”的老者乃是当地电业局的前任局长,那位精壮的“百姓”则是电业局的现任客户服务中心书记,两位本来就是这个小城的准知名人士,如今已变得更加有名,自是情理之中事。
据我所知,现场采访的记者是完全了解实情的,而且被采访者绝对没有贿赂记者上天这般言好事。播出的“新闻”尽管一脸正人君子状,却成了地道的伪新闻,一条是伪造政绩,一条是伪造民意,甚至还伪造了那位“百姓”的名字。这让人不得不认为,里面的问题不同寻常。
如果是头脑比较正常的成年人,大概立刻就会作出这样的假设:两条新闻都是记者伪造妥当之后交给了总编室,或者是总编室干脆自己进行了伪造。不管是哪种可能性,逻辑上的结论只能是,这家电视台的此类新闻报道是在按照一个比较稳定的标准模式生产谎言,而且是一以贯之的、有组织的日常性生产。
两次采访相隔一年,采访的是同一个地方的同一个行业,而采访者并非同一组记者,审看签发稿件的也恐非同一条笔杆子,抛给广大受众的“新闻”使用的却是同样的套数,这就不大容易让人得出别的结论了。当然,从“新闻”生产者的角度来看,这样做的好处是,此地以外的电视受众不可能亲赴此地核实这种“新闻”的真相,结果,除了此地的几十万受众明白自己被该电视台涮了两把,其他地方数以亿计的受众没准儿都会以为自己瞪着眼球囫囵吞下去的真是些糖枣呢。好在可以断定的是,这种“新闻”的产量决不会仅限于事关此地的两例,因此,有机会遭到这种欺骗的彼地的受众,大概都会紧接着生出一种本能的怀疑:该电视台报道的其他地方的类似“新闻”,说不定也是胡扯淡吧?
不言而喻,问题的严重性并不在于该电视台自残声誉,这事儿早就不新鲜了,而是在于让越来越多的同胞们意识到,我们原来可以如此寡廉鲜耻而不必顾忌良心的负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