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推进民族认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5:25:51

清明祭祖推进民族认同

张翔    2009-4-4 4:29:40

对于在清明的春雨中祭拜的中国人来说,生者与逝者的对话既是亲情的、家族的,也是国族的。家国在这样的对话时刻展现出它的历史感,个体的生命在这个时刻体会到生命绵延的历史厚度。无论祭拜的是黄帝还是孔子,无论祭拜的是先祖还是逝去不久的亲人,这个时候我们都想到了“我们是谁”,想到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在九十年前的“五四”运动之前十余年,也就是晚清崩溃、民国肇建之际,中国思想界对于究竟是祭拜黄帝,还是要祭拜孔子曾经有过争论。章太炎等主张“排满”、以汉族为主体建构民国的学者,认为应该通过祭拜黄帝来凝聚汉族人的共识,以此抗击外侮;在他们看来,黄帝是汉族人的共同祖先。而康有为等反对“排满”革命、主张维持清朝既有的多民族共存的共同体的学者,则认为应该通过祭拜孔子来凝聚所有中国人的认同,以此与列强竞争;根据他们的看法,中国是一个文明体,不仅是一个民族国家,而且是一个文明国家,而孔子是凝聚这个文明体最为重要的象征。

今日焦点2009年4月7日

国资管理酝酿新模式

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中心领导可能由某位国资委副主任兼任,初期考虑纳入华录集团、乐凯胶片等15家央企。
  • 楼市反弹真相调查
  • 平安万能险井喷“罗生门”
  • 证监会禁止私自持有上市券商股权超5%
  • 电煤谈判“顶牛”或月底破局
  • 中信泰富或涉嫌虚假陈述、串谋欺诈

这个争论在民国建立之后就慢慢消失了,因为主张排满的革命派发现,如果按照一个单一民族建立一个国家的方案来建国,中国将四分五裂,因此民国最后是建立在“五族共和”的原则之上的。当时争论的问题已经成为故纸堆里的历史。今天我们既祭黄帝,祭尧舜禹,也祭孔子,他们都是中国人的祖先,都是凝聚天下中国人的文明认同的根基所在。今天中国台湾地区的马英九先生在台北率众遥祭黄帝,和连战先生赴西安祭拜祖母并参加黄帝陵公祭,都是炎黄子孙认祖归宗的拳拳心意的表露,已经不再有汉民族主义的特定含义。

不过,当年的争论所关心的问题在今天仍然存在,那就是“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当年究竟祭黄帝还是祭孔的辩论的解决,并不是因为就祭奠对象取得了技术性的共识,而是因为建立了新的国家认同基础,即对共和政治的认同。但是这种认同并不牢固,共和政治认同的真正确立要到六十年前共和国的建立。九十年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正是从文化角度对当时的共和危机的一种政治回应。在这个时期,孔子曾经是打倒和批判的对象;而“打倒孔家店”是当时确立共和政治的文化基础的努力的一部分,这个基础对于中国传统文明而言是一种新的东西。

今天中国人很自然地在清明祭黄帝或者在孔子诞辰日祭孔,是因为目前正在建构中的新的文化意识在试图容纳和整合传统文明和九十余年来兴起的新的政治文化。在经历了九十年来文化革命以及革命建国和改革开放的中国,黄帝和孔子已经很难涵盖她的文化认同基础。但是重新理解九十年来中国的几次革命性的文化运动,却有可能在运动所奠定的新的政治文化的基础之上,将中国传统文明包容进来。九十年来中国文化变革从传统文明中吸取的智慧,或许要远比流行看法所以为的要多得多;而现代文化变革包含的意义,或许也远比流行看法所了解的要多得多。

在这个意义上,今年对新中国建立六十周年和“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的纪念,其实意味着对今天的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挑战。从目前看来,我们回应的深度、广度和勇气都不太够。慎终追远,如果我们今天要追问“我们是谁”,就必须深入这些断裂的历史,从这些断裂中寻找绵延赓续的文明命脉。只有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才会知道要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