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温州经济发展的动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5 21:41:52
解析温州经济发展的动力 宋玲者 摘要:
    温州的成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为什麽一个地处“穷乡僻壤”的小城一跃而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其快速发展的动力何在呢?作者从四方面进行了分析:一、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念,二、处于劣势的自然环境,三、民众的艰苦创业精神,四、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关键词:温州经济,创业精神 ,价值观念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党政官员、企业领导、专家学者,纷纷前往温州学习、考察、取经。温州一度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成为各地学习的楷模。温州的成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为什麽一个地处“穷乡僻壤”的小城一跃而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其快速发展的动力何在呢?

    一、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念

    温州人的价值观念是“致富光荣、贫穷可耻”。不管赚大钱,还是赚小钱,赚钱就好,赚钱就干。像做纽扣、做塑料吸管、做圆珠笔芯,只有几厘、几毫的利润,温州人不嫌少,愿意去做。温州人“人人想当老板,个个争当老板’’ 温州市政府最早推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解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但没有人去领保障金。温州人认为被别人养者是没出息的,要自我奋斗,自食其力.他们的生活观念尤其独特:把吃饭睡觉叫“生活”,把做工创业叫“做生活”。 人人都有创业的冲动,这种原始的主观能动性正是推动温州经济飘升的不竭动力。

    二、处于劣势的自然环境

    温州三面环山,用“穷山恶水”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又长期作为海防前线,几乎没有“沐浴”过计划经济的“阳光雨露”。然而这种较其它各地更为恶劣的自然条件反而促使温州人不靠天、不靠地,要靠自己的双手求生存,谋发展,闯出了一条“游商”的路子,从某种程度上说,温州人的创业是被逼出来的。当地处大平原的人们还沉浸在“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温馨之中的时候,温州人却不得不背着孩子,带着老婆离乡背井四处闯荡,不仅全国各地有他们的身影,而且世界每个角落都有他们的足迹。现在在异乡做老板的温州人达100多万。温州的老板们是这样逼出来的,温州的发展奇迹是这样逼出来的。

    三、民众的艰苦创业精神

    温州具有独特的传统重商文化,这种经商传统与党的富民政策一经结合,便迸发出一种巨大的力量,形成温州人独特的敢于冒险、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早在一两个世纪以前,成千上万的温州手艺人和小商贩就背着木雕、甄绣从故乡出发,跋山涉水,漂洋过海,到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及世界各地谋生。饱受磨难,浪迹天涯,培育了温州人不安分、不怕苦、敢于冒险的闯荡精神,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叫“四千精神”,即:走千山万水,吃千辛万苦,说千言万语,想千方百计。温州人就是用这种“游击战”建立了遍布世界的营销网络,即使拥有上亿资产的老板仍旧是“在外当老板,在家睡地板”,丝毫不敢懈怠,发奋进取,勇往直前,永不满足。江泽民同志对温州人有一段中肯的评价:“世界上的人只知道温州人会做生意,沿海靠山赋予他们这种开放的精神,冒险的精神,最重要的是温州人能吃苦。”正是这种不怕吃苦、敢于冒险的精神不断推动着温州经济的发展。

    四、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温州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民众的创业精神,但与政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千方百计保护群众的积极性也是分不开的。温州宽松的制度环境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如果政府在改革开放前把群众的创业扼杀在摇篮里,就没有温州今天的成功。温州市政府采取“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相结合的政策大力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其发展初期,政府坚持“四个不限”:不限发展速度,不限发展比例,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在发展中期做到“三个加强”:加强依法保护力度,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环境整治力度。在进一步发展阶段,政府做企业的保护神,做到“三个有”:让创业者们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为了保护私营经济,政府就以股份制作掩护,为民营企业带“红帽子”;为了解除老板们的后顾之忧,温州市政府率先为他们评劳模、评先进...... 温州市政府在中国改革史上创造了太多的第一:全国第一份私人工商执照,全国第一批股份合作制企业,全国第一个实行全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第一座农民城......可以说政府这种务实的态度加上民众创业的精神才造就了温州今天的辉煌,我们在赞叹温州巨大成就的同时,是否会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