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拷问“假与盗” 美国三成科学家曾作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22:42:04
www.XINHUANET.com  2006年01月22日 13:03:09  来源:广州日报
【字号:大 中小】 【背景色 】 【留言】 【评论】
追求新奇时髦导致论文造假频出
本报综合报道 美国记者威廉·布罗德和尼古拉斯·韦德曾在《背叛真理的人们》一书中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历史上的伟大科学家并不都那么诚实,他们实际上得到的实验结果也并非像他们报告的那样。追求名望、赢得荣誉和博取同行的尊敬,这些欲望对于几乎所有的科学家来说都是一个强大的动力。”
大部分人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面能够出成果。在这种心理下,有时候就会缺少严谨的科学态度。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被访科学家表示,如果有数据和自己的结论相左时,会选择对那些数据视而不见。
在克隆这一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包括黄禹锡在内的世界各国科学家都明白新发现和新技术左右着他们的荣誉和利益。在这场竞争中,黄禹锡迷失了方向。
社会氛围导致学术造假
影响学术研究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因素也会间接导致学术造假。韩国大学一名社会学教授指出,韩国公众之所以给予黄禹锡如此崇高的荣誉与该国公众的某种心态不无关系。近年来,韩国的经济和社会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受此影响,“高速文化”成为韩国社会文化的特征之一。韩国政府、科学界被黄禹锡的研究成果所描绘的美好前景所迷惑,对研究成果深信不疑,并全力支持其“假研究”,普通国民也对其展开了个人崇拜。韩国MBC电视台经过数月调查,于去年11月22日播出专题节目“黄禹锡神话的卵子疑惑”,引发一场地震。但电视台随即受到极大压力,不得不“低头认罪”,还把节目制作人停职处分。“健康伴侣”研究基金会的布赖恩·马丁森认为,发表论文和赢得经费的高压也是这些不端行为出现的重要原因。实际上,近年来科学家在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的压力越来越大。每一种学科都拥有自己的权威刊物:物理学家有《物理评论快报》,细胞生物学家有《细胞》,神经学科学家有《神经元》等。而《科学》与《自然》可以说是仅有的两种涵盖几乎所有学科的主要刊物,因此新闻记者每个星期都会通过这两份杂志了解最新的科学发展态势。
由于《自然》与《科学》拥有极高的“能见度”,论文提交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据《自然》总编辑菲利普·坎贝尔透露,目前《自然》每年会收到1万份手稿,而且这一数量每年还在不断攀升。菲利普·坎贝尔说:“这部分反映了世界上科学研究活动的增加,同时也反映了资助机构和政府过分强调论文发表率以及论文引用率。”
技术手段无法保障诚信
《自然》和《科学》的影响力很大是一回事,它能不能承担起科学看门人的角色又是另一回事。事实是,这些造假行为是很难察觉出来的。在黄禹锡事件上,在接到原稿的时候,《科学》的编辑们几乎立刻就认可了这些论文。日内瓦大学遗传学家、《科学》评审编辑委员会成员丹尼斯·杜布尔在1月6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透露,这些论文获得推荐的原因是它的“新奇、独创性和时髦”。
在“黄禹锡造假案”之后,《科学》杂志编辑部初步提出了三点措施补充审稿制度。这些措施都是针对“黄禹锡造假案”暴露出来的问题。比如,要求论文所有作者说清楚自己在科研中的具体贡献,就是针对黄禹锡研究小组发表论文时署上不少无关人员的名
字、出问题时互相推诿责任;要求所有作者签署同意论文观点的声明,就是要保证造假者无法通过自己研究小组的“内部关”;改进图像识别技术,就是为了防范黄禹锡那样用假照片“蒙混”的人。但是技术手段无法保障科学诚信。《科学》杂志总编辑肯尼迪曾表示:“在没有明显证据或者属于故意误传的差错的情况下,同级审查机制是很难查出这些错误的。”要验证一项科研成果的真假,最好的办法是复现检查,也就是由其他研究人员重复进行实验,如果得到同样的结果,就可以承认这一科研成果是真的;反之则为假。但是,如今每年发表的科研论文浩如烟海,要挨个检查又谈何容易。
“日本版黄禹锡事件”主角否认与论文造假有关
美作家撰文谈学术造假:不应败坏对科学的期待
方舟子远程作客新华网谈学术造假
挪威癌症研究学者承认论文造假
"黄禹锡造假案"考问诚信 访美国《科学》杂志
新华时评:学术造假贻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