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卫报》:地震提升中国社会资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6:33:42
英国《卫报》:地震提升中国社会资本http://www.huanqiu.com  来源:环球时报  网友评论12条进入论坛  2008-06-10 08:10 1  2 [下一页]
  路透社6月9日文章,原题:中国瞄准震后社会资本增长 在上月发生的四川地震中,有近7万人丧生。此时此刻,思索震后废墟上会产生什么有益的经济后果似乎有些冷酷无情。然而,除了灾后重建工作将为工业生产带来短期刺激效应以外,此次地震中所表现出的社会精神将不仅重塑中国政坛,而且还将增强中国的经济基础。
  社会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为学者们所熟知。美国政治经济学家弗朗西斯•福山(音)把社会凝聚力看作日本和德国二战后快速恢复的原因之一。在其1995年出版的《信任》一书中,福山写道:“我们从经济生活的考验中学习到的最重要课程之一是,一个民族的安康和竞争力取决于这样一个简单而又普遍深入的文化特征,即一个社会内在的信任水平。”
  在福山看来,中国属于“低信任度社会”。而中国在此次地震灾害后的反应则对福山的这一判断提出了挑战。金钱捐助、商品捐助以及血液捐助源源不断。一个有效的救灾体系似乎加强了领导层同民众间的社会关系。惠誉国际评级机构亚洲地区主管詹姆斯•麦克科马克(音)说:“政府执政的合理性正是来自于人们对于其如何应对危机的评价。”
  中国有着在面临危机时团结一致的悠久历史传统。1906年洪灾后,江苏商人给灾民提供食品。一个世纪前,省外的慈善人士还给当时遭受旱灾和饥荒的陕西提供了救助。
研究灾后恢复的中国学者赵延东(音)说,如果在一个社区中,只有相互熟知的人之间存在信任,那么它取得恢复的前景就不明朗。在去年发表在《社会学研究》期刊上的文章中,他写道:“只有当信任打破熟人圈子扩展到陌生人中时,灾后恢复才有保障。”
  美林银行经济学家鲁亭(音)和TJ•邦德(音)认为,地震为改进合作和管理提供了一个平台。这次灾害的处理更加透明,政府和开发商有更大的责任来建立信任和信赖。
  他们在一个研究报告中写道:“人的生命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但我们相信,此次地震所获得的社会资本要远远大于金钱损失,而这将成为中国未来长时间稳定、可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社会凝聚力的提升也将成为中国2008年标志性事件——北京奥运会所带来的主要成果。中国人民将从一届成功的奥运会中获得集体自豪感。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分析师们认为,中国经济不会随着奥运会相关投资的停止而停滞不前。北京只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7%,而奥运会相关投资仅占中国2003年至2007年间全国总投资的1%。北京统计局副局长于秀琴曾表示,在北京赢得奥运会主办权后的7年内,奥运效应对北京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不足1.7%。
  中国还有许多项目计划等待实施。北京计划开始修建11个卫星城;上海即将迎来2010年世博会。今年年初的雪灾暴露出了中国全国铁路系统和电网的弱点,而地震后提高建筑标准也将刺激震灾以外地区的投资。
  上周,德意志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马俊将他对中国经济2008年和2009年的增长预期分别调高了0.7%和0.4%,以反映震后投资所带来的推动作用。
  地震灾害和奥运会将会带来连锁效应。但我们最好还是不要现在就下结论认为,中国已经从一个“低信任度社会”发展到一个“高信任度社会”。历史会证明一切的。(作者:艾伦•维特利  王晓雄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