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北京报纸的奥运报道和存在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6:10:23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报道,其规模的宏大,面临事项的复杂程度,是我国传媒历史上没有遇到过的。各传媒充分利用地域或人缘的优势,用尽浑身解数,把奥运报道算是做到了各自水准的极致。

   北京几家报纸的版面分析

   北京各主要大众报纸,这次为奥运贡献了大部分版面,除了常规报道外,均设置了专版,有的报纸每天还有彩页。开幕第一天,《新京报》当天随报发放16开本的《北京奥运观战手册》(58页);《北京青年报》随报发放8开装订本《2008第29届奥运会观战指南》(40版,);《北京晚报》设置“进场馆看奥运”专页16版,为北京市民在整个奥运期间的观战,提供了集中而全面的材料,这个创意很好。从方便、实用的效果看,《新京报》16开小册子最好使,基本是客观各项赛事的力量对比,自然会提到我国可能的夺金项目,但不是铺张宣扬,这样在后来的该报报道中,说话就有了回旋余地。

    这次奥运报道,最卖力气的是《北京晚报》。它把原有专版的多数,都临时改造成了奥运专版,冠以“08奥运”的前缀版题,例如“08奥运·奥运之城”、“~奥运文化”、“~北京故事”、“~交通气象”等等,充分利用了奥运在北京这个地域优势。该报要闻版的新闻,也冠以“08奥运”的前缀,后面是“今日××”,今日金礼、直击、争峰、传真、之星、风光、指南、点睛、互动、论语,等10个不同的报道切入角度。即使没有时间一一细看奥运新闻,还可以从要闻版的最后一版“今日速读”中,了解一天的奥运要闻。

    该版的彩页,也是北京各报中最好看的。例如观众不大熟悉的中国马术运动员华天,通过8月11日主题“华英雄”的三版彩页,文字与图相配恰当,读者通过图文很快便熟悉了他,觉得他距离自己近了。再如8月14日主题“三面来风”的三版彩页,展现当今三位世界百米最快运动员的形象,文字与图片配合很好,使得他们在读者眼中栩栩如生,好像近在眼前;主题“欧洲凤凰”的一版彩页,以火红作为背景,展现了女子七项全能的瑞典运动员克鲁弗特如凤凰涅槃般的美丽,所附文字写得也美。

该报发挥其北京人缘熟的特点,发表了多条其他报纸没有的新闻,例如《老布什递上手帕》的通讯,便是一位击剑馆的新闻官员供稿,新闻细节抓得好;《两主席相约在京会见自己》的图片(摄影阎彤),国际奥委会现任主席罗格和前任主席萨马兰奇与自己的蜡像合影的照片真是绝了,不看文字说明,搞不清楚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实习记者写的通讯《保安领路新西兰游客笑了》,也是抓住了细节:三个保安,懂点英文,半夜帮助新西兰女游客在前门大街的胡同里三转两转,很快为她找到了所住的旅馆,然后消失在夜幕中……。

    《北京青年报》除了作为要闻的奥运新闻“瞰城”外,它的《瞰奥》奥运专页不仅提供奥运新闻,也有几个版(规则、装备等)为读者提供了必要而及时的知识。例如举重比赛的杠铃设计、皮艇和划艇比赛规则和各种赛艇的设计等观众陌生的知识。再如关于菲尔普斯的成功之谜,组织了一个整版分析,标题是《浑身是迷,如同大西洋底来》(借用了一个70年代美国电视剧名字),北青报凭借对开报纸的大版面优势,将这些知识和科学的介绍以大幅图画和示意图的方式展现,显得很大气,给读者留下的印象较深。

    《北京青年报》报道了赛场擦地板的志愿者,一局赛事擦八遍,这个一般记者很少关注的事情,北青报却做了一整版。该报的通讯《达娃央宗,从圣火女孩到志愿奥运》,把读者带回18年前在西藏采集亚运圣火的场景,很有历史意味。14日下午,北京突遇大暴雨加冰雹,该报选择了一个其他报纸都没有做的报道选题,即雨中的志愿者。于是,15日A15版便有了组合通讯《雨中的彩虹》,图文并茂地展示了雨中志愿者的风貌。

    该报报道体操赛场和举重赛场的引导员、提包员(标题《退役老将,做志愿者一样圆梦》),揭示出他们是以往有过很多业绩的退役职业体操、举重运动员!特大主题照片是前体操女运动员陈曦引导中国队入场,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还有摔跤场上来自医务届的血污和汗迹清洁志愿者;射箭场上每天抱着箭筒往返于靶、射之间的“跑步”志愿者;棒球、水球、网球的拣球志愿者,等等。给他们版面和形象,该报的报道平衡做得好。

    《新京报》的奥运要闻版题均为“奥运城事”,分为播报、揭密、民生、街区、热点、人物、世界眼、访谈等版面。它的“揭密”独家新闻颇多,例如14日A07版头条《“空军一号”5天喝掉百顿油》,还配有漫画示意图。再如16日A06版《奥运获奖证书5分钟内制成》,这个几乎被人们忽略的事项,被该报抓住,做出了文章,并附有制作流程的示意图。这样的选题反映了当事记者的职业敏感。

    该报的专版《新奥》相当于“奥运城事·播报”的深度报道,根据比赛结果及比赛项目的不同划分为“看版”、“金版”、“银版”、“铜板”、“枪版”、“球版”、“泳版”、“画版”、“羽版”、“剑版”、“马版”、“杂版”、“普版”、“侃版”等。若追寻奥运新闻的详尽内容和背景,非《新京报》莫属。4开的版面较小,但每个主题版面下,消息条数却很多,从标题看,报道视角有一定深度。例如关于台湾运动员的兴奋剂问题,该报获得了最新的进展消息:他吃的是抗不育药,因为结婚以来9年没有孩子,已经吃了一年;甚至记者获得了最后吃药时间是奥运前的7月27日!遇到事件,记者就是要这种穷追不舍的精神!

    关于奥运交换纪念章的话题,我以为我写的这个话题的通讯(发在16日《体坛周报》)是第一篇,有些得意。打开《新京报》16日的《新奥·村版》版,主题“我有佳章”,也是这个话题。看来,《新京报》的记者确实在观察现象时眼睛挺尖。

    《京华时报》的奥运报道特点是实在,不是铺张。其要闻版的版名为“北京时间”,显然以时间取胜。有些小消息,可以与《北京晚报》竞争,例如16日05版头条《外籍观众首获免费医疗救助》,以及二条《机场民警助埃及教练寻回队服》,均为其他报纸没有的独家新闻。

    该报的奥运专版《赢在北京》,每天根据赛事选择一个首页主题,例如15日的主题为《进歌》。下分“今日看点”、“中国军团”、“外国军团”三大部分。这个奥运专版的最后,有四五个版的不同风格的评论:赛评、胡同、星语、闲篇、茶馆,由于请到了白岩松、莫慧兰等体育行家写专栏,还有平民百姓参与,评论作者队伍上比《新京报》棋高一招。若想较为单纯地了解奥运新闻,《京华时报》最适宜,其评论调子不高,但京味十足,北京的普通市民喜欢看。这个专版关于赛事的报道基调较为平和,版面编辑心态把握得好,新闻便写得有分寸了。

    作为奥运官方会刊的日报29th,办的大气,报道把握平衡好,除了关注中国外,对于各路体育诸侯的报道都较为充分,特别对小国、穷国的运动员较为关注。它每天的赛事资料极为详尽,这是其他传媒没有的。

   存在的问题

    虽然奥运报道逼着各家报纸全力以赴,创造了各报的最佳状态,但就存在的问题而言,也比较明显。

    第一,体育预测新闻中主观期待过分强烈,大大损害了传媒的公信力。体育赛事中变化万千,主观预测是传媒报道的大忌,但是现在各报都不同程度地触犯了这个职业忌讳。奥运第一天的报道,有的报纸出版豪华彩页,几乎理所当然地将首金赋予杜丽,特大标题,特大照片,顶天立地。结果,拿到上午报纸之时,恰好传来杜丽没有拿到金牌的消息,两相对照,这时报纸在读者心目中是什么样子,可想而知。同类的期待性报道,后面仍然不时发生。预测报道要留有余地,是体育报道需要谨记的训条之一。

    第二,金牌至上的意识过分强烈。除了《29th》这方面把握较好外,其他报纸不同程度地显现金牌主义的倾向,不论是版面编排,还是预测新闻,采访、编排均以获得金牌为的核心展开,对于没有奖牌的项目,报道的分量少多了。不言而喻,金牌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但并非最后名次的运动员没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的要素很多,少、与众不同、陌生、心理接近,等等,都具有新闻价值。我国参加了所有项目的赛事,但是很多没有获得奖牌的项目,我国处于什么位置?想通过我们的报纸找到这样的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传媒没有满足我国公众这方面的心理接近的信息需求。《新京报》安排了“银版”、“铜版”,算是不错了,但是其银版、铜版的篇幅之小,无法与金版相比。

    8月16日《北京青年报》的社评《如果杜丽没有拿到金牌》,写得很好,点出了我国的选手承受了过大的金牌压力的问题。朱启南获得银牌不是高兴,而是难过得在领奖台上落泪;女子击剑获团体银牌,“某些人”没有向主教练表示祝贺。作者引用中国队的外国主教练的话质问道:难道我们不是赢得了一块银牌,而是输掉了一块金牌?不过,作者回避了传媒应对制造这种金牌氛围承担部分责任的问题。就在刊登这篇颇有思想的社评的版面上,另一篇评论却继续制造金牌氛围,标题是“金牌排行榜与国民幸福指数同温”。少几块金牌,国民就不幸福了?思想当然可以碰撞,但是评论版的编辑也得把握点“导向”吧。

    第三,有意不报我们认为的不好的消息,有违我方承诺的信息公开。如此大的赛事,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没有什么奇怪的。传媒报道奥运,当然同报道其他事实一样,客观报道是基本职责,即使发生的事实不令人愉快。但是,这方面我们做得不够好。例如,开幕式上唯一的独舞节目《丝路》A角演员刘岩,排练时因设备协调不当意外摔伤,高位截瘫。这一事实在开幕式的报道中多数报纸不报,只有《京华时报》没有冷藏这则新闻。刘翔没有选上奥委,22日的报纸只有《新京报》报道了。鼓楼发生凶杀事件,被害人一死二伤,我们只报道了美国人一死一伤,中国女导游之伤,不见报道。死伤者是美国男排教练的岳父母,我们没有任何美国男排关于这个事情的反映,这从人道主义角度也是讲不过去的。后来,因为外媒说女导游身亡,为了辟谣才报道了她未死的消息。类同的事情奥运期间发生了多起,我们仍然习惯于老一套管理信息的方式,以为只要我们不报道,别人就不知道。其实,凡是这类我们不主动报道的消息,国外传媒传得越快,待到全世界都在传播的时候,我方才被迫发言,很被动,即使解释的全是事实,人家也不信,因为先声夺人。最终,吃亏的是我们自己。

    第四,传媒热衷于报道金牌运动员的隐私,制造传媒事件,很不应该。当然,这不是所有传媒,但数量也不少。例如某位运动员的不雅的绰号,违背当事人初衷、发动替某位运动员寻找出走的父亲的运动,还有一些属于运动员纯粹个人隐私的事项,一度在传媒上传播。若不是被制止,还不知会炒作成什么样子。这反映了我国的传媒在职业道德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学会通过自律(这次是通过他律制止的)解决传媒自身的问题。

    总之,这次奥运报道比往常好看得多,这是可喜的,但同质化也很严重。编得再好看,看任何一份报纸,就主要奥运新闻的获悉而言,已经足够了。问题是如何报道出各自的特色和不同的视角,以满足不同层次、偏好的读者群。在这个问题上,各报拉不开距离,在金牌报道的版面上,似乎都用劲过大了。报纸竞争在于如何挖掘出较新的报道话题,开阔读者关于奥运的眼界,这方面尚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