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世纪的哲学使命——参加“世纪之交的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点感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8:03:53

探讨新世纪的哲学使命
——参加“世纪之交的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点感受

姚介厚/文

适值金秋季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于2002年10月8、9日在北京举行了“世纪之交的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余位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指导委员会成员和多位中国学者,讲演了内容甚为丰富的论文,热烈讨论在进入21世纪、新千年文明开端之际,哲学的现状与发展。李铁映院长在开幕式上的讲演《把握时代,创新哲学》,点明了这次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笔者有幸与会,最深刻的一点感受是:来自亚、欧、非、北美、南美各大洲的各国著名哲学家,以一种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在倾心思索与探讨新世纪的哲学使命。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化的理论核心,文明的活的灵魂。处在交织着严重挑战和发展机遇的时代,与会的哲学家们回眸人类文明与哲学自身的百年历程,直面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前瞻新世纪的哲学如何以独特的理论智慧反思科学、文化与社会的进程,体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精神,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发展自身。2003年8月FISP将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21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是“面对世界性问题的哲学”,其首要内容也是新世纪的哲学使命。
当今世界日益密切全球性交往,又展现文化与发展的多样性。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也包含着政治、文化等多种要素的复杂的矛盾过程,在这背景中各民族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发展也自具交织挑战与机遇的特色。与会的许多中外学者都论述了当今世界面对热核威胁、恐怖主义、种族与地区冲突、生态危机、非正义与不平等、贫富悬殊、文化矛盾、伦理无序与道德危机等等威胁人类文明进步的全球性问题,探讨哲学如何为解决这些关系新世纪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为促进文化与社会的多样化发展,为建立民族间相互合作、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提供新的理论智慧与创造性的新意义。FISP主席、土耳其的I. 库苏拉蒂论述:“正义”概念理论上源自发挥所有人的潜能、维护所有人的权利与尊严,这也是有效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根本原则,富国应在增进经济与文化教育等实质性权利上援助穷国,以求消除社会与全球的不正义。FISP名誉主席、加拿大的V.考希认为:全球化需要最深刻地反思人性,维护人的生存、发展与安全权利,并切实实行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合理分配全球资源,消除贫富两极分化,杜绝富奢者追求权力统制与残酷战争,避免重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甚或奴隶制。中国学者陈筠泉认为人类文化既有共通性、也有时代与民族的差异性,经济全球化更需要发展文化的多样性;他批评全球化研究中的文化相对主义和等同现代化为西方化的文化趋同论,强调东西方文化应合理交汇、融通,才有利于人类共同进步。不同地区与国家的哲学也需研究、解决本土自具特殊性的社会与文化发展问题。一些学者论述了表征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特征与文化精神的后现代问题与后现代主义哲学与文化,包括后现代和现代性(及相关的“启蒙思想”)这一争论焦点;有的中国学者认为,现代性与现代化发展模式是多样的,中国的现代性与现代化道路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社会制度与文化传统而自具特色,但研究、借鉴西方有关“后现代”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注意超越西方现代性中的某些负面后果,避免有关的矛盾与问题。FISP副主席、韩国的金丽寿认为,文明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活的有机体,他主张的文明认同是一种在对话中建构包含多样性的“文化综合”过程,其中,被视为“后儒家的挑战”和“第二个现代性之浪”的“亚洲价值观”,造就了东亚某些地区与国家的成功发展模式,对修正或补充西方竞争性的个体主义也有参考意义。
当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实践生活的剧烈变动,要求新世纪的哲学有新进展、有理论创新。不少中外学者回顾20世纪的哲学演变,展望当今哲学的新趋向。FISP副主席、德国的H.伦克论述:20世纪初精确科学(如数学的公理化理论、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理论物理)的巨大成功,导致了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的百年长足发展;当今高新科技(包括信息科学与生物技术)的重大发展,所谓“知识社会”的出现,突出了对“知识”问题的认识论研究,认知科学理论与心智哲学有较大进展与发展前景;科学哲学或理论哲学要回应达尔文主义、进化论、社会生物学、基因生物学、复杂动态系统论的挑战;核武器、恐怖主义、生态危机与人口爆炸等全球性问题,都突出了发展科技与产业中的伦理责任问题,要求将技术哲学与经济学、产业与科学、社会学结合起来作跨学科研究,根据“具体人性”的哲学原则,确立合理的“技术?生态?社会体制”。虽然经历了苏联与东欧的剧变,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保持其强盛生命力。俄罗斯的V.A.列克托尔斯基说,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未终结,它在反思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当今的重大现实问题中有许多新成果。韩国的金丽寿也指出,在当今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中,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思想力量,它代表了人们消除不平等的要求。中国的学者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世纪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实践中要与时俱进、多重创新;欧阳康指出,马克思批判与超越传统本体论的价值取向是人的自由与人类解放,以实践论思维方式将关注重点转向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是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人道的唯物主义,能指导我们把握与探究新世纪人类实践与社会进程的重大问题。芬兰的I.尼尼罗托概述在世纪之交分析哲学和其它重要流派的关系,及它们的哲学取向界线在变迁:日常语言哲学发展出一种“分析的解释学”;向西方哲学传统“寻根”;融合实用主义;罗蒂力图融合分析哲学和欧陆人文哲学;以各种方式复兴曾拒斥的形而上学;新一代的分析哲学家不再只固守研究“科学”的清晰性与精确性,也关注研究日常生活、文化、社会的应用哲学,包括应用伦理、社会哲学、环境哲学、技术哲学等等。曾记得,上个世纪前半叶维也纳学派的纽拉特早就批评过逻辑经验主义哲学家的“清高”姿态,说他们是“高高地坐在冰峰顶上,不敢下来处理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因为怕弄脏了自己的双手”。看来紧迫的社会现实问题与自身理论进展的需要,使新世纪的分析哲学在社会人文领域会有更多伸展。
研讨会上较多学者强调新世纪应关注研究伦理学这门当今国际学术界的显学,因为它在深深介入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并且成为解决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关键环节。有的中国学者强调了三支伦理学研究:研究全球性的伦理问题,以求规范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与文化新秩序,实现资本、技术、知识的合理交往与流动,实现资源、利益的分配正义,确立合理的教育、科学、文化与信息交往原则,避免全球化中的文化霸权与文化价值的冲突;研究社会伦理(包括体制伦理与社会道德)以利社会体制的改革或调适,并改善社会道德秩序;开展科技伦理研究回应当代科技革命的严重伦理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2007年中期战略》已将科学技术伦理列为优先的重点课题,我国尚需着力开拓,包括对当今国际社会瞩目的爱滋病的伦理研究。希腊的M.莫纳乔回顾了20世纪分析哲学思潮中的元伦理学只注重道德语言的理论分析,因不触及科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而只是“磨砺了一柄无物可割切的刀”,70年代起G.沃诺克与E.安丝库姆珀等探讨“道德的对象”, 社会公众关注政治、环境与科技变迁的情势,都导致规范伦理学(如罗尔斯的正义论)和应用伦理学(如生命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的重大发展;他认为如今还要努力填平理论伦理与实践伦理的豁缝,建立一种以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的底线伦理的理论框架。比利时的G.霍脱依斯介绍了他和J.米莎所编、2001年出版的《新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不仅内容开阔丰富、有250个栏目,而且体现了后现代世界的多元文化的特点,如有儒家、佛教、印度、伊斯兰、天主教的生命伦理学和世俗的生命伦理等。
20世纪初叶一些哲学的创立表现出对传统的强烈批判精神,而当代哲学则有以建设性态度反思传统的倾向,会上不少中外学者确认研究演进的传统哲学仍很重要,有助于新世纪哲学的进展。爱尔兰的伊文斯认为,全部西方哲学史是兼有连续性与创新的历史过程,要推进当今哲学必须尊重与深究传统哲学。意大利的E.伯悌追溯到亚里斯多德阐释“Being(存在、是)”的多义性,指出这对分析哲学思潮中建立“分析本体论”有重要影响。中国学者王路就澄析“是”的语言、思想、学术层面的意义与中译,认为理解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追求知识与科学的文化精神至今有重要意义。奥地利的H.道克卡尔论述康德以启蒙理性、主张人类进步对历史哲学的反思,至今仍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奥地利的R.哈勒以丰富资料表明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演变得益于他从奥地利哲学传统吸取思想营养。中西哲学传统的交往、沟通与比较研究在新世纪的哲学进程中也愈益重要,是研讨会的热点论题。中国的李鹏程强调新世纪中国文化哲学应着力研究不同哲学与文化传统的冲撞与融会问题。中国的赵敦华论述17至19世纪西方价值观发生新旧交替时期,中国文化先后被当作西方文化的正、负面参照系,就这种跨文化的互动过程,提出了值得思考中国传统哲学的普遍性功能问题。中国的郑家栋指出:中国传统哲学的普遍性不在于它是否提出了某些与西方哲学相应的概念,而在于它承载了一种古老文明的核心价值,这些价值在全球性文化交往中,对于回答困扰人类的一些永恒的问题和解脱人类的当代困境,都将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