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选秀:娱乐民主还是圈钱运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2:36:53
投票选秀:娱乐民主还是圈钱运动?2007-07-09 11:39

投票选秀:娱乐民主还是圈钱运动?
         2005年,"超级女声"造就了中国影视传媒界的神话,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诸多批评。文化批评家张闳甚至将"超级女声"与鸡血疗法、君子兰、红茶菌、炒股票、搓麻将、买彩票、疯狂英语和集体传销等群体性的行动相提并论,称其为"一场假借歌唱艺术名义的集体迷狂症"。
  2007年,湖南卫视暂停举办"超级女声",却推出了"快乐男声",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模仿,批评家所称的"集体迷狂症"扩大到全国。
  央视索福瑞收视率调查数据显示,随着比赛临近尾声,"快男"的收视率一路飙升。
      "2007快乐男声"五进四比赛在全国18个城市的收视率达到2.54%,收视份额7.57%。观众累计人数达到7700万,最高峰值收视份额高达15.14%。这也使得"快男"收视率在全国同时段节目中的排行达到了第一。而上周五刚刚结束的"四进三"比赛由于涉及谁将最终跻身三甲,加上诸多明星助阵,更是规模空前。尽管官方收视率数据尚未发布,但是在苏醒和张杰的终极PK中,两人的票数均创纪录地超过了百万。
  作为一档娱乐节目,"短信投票"模式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参与意识。
  有媒体称:"短信开创了一个新的参与方式,所以选秀节目的粉丝比任何别的粉丝都有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因为选手的每一次晋级都是粉丝一票一票投出来的,所以他们会觉得这个选手跟自己有关。"这种迎合粉丝心理的运作模式,为节目主办方赢得了不菲的收入。
  记者调查
  为偶像豁出去了
      "就算只有一元钱,也请汇款给饮料库。"这是在百度贴吧里随处可见的帮"快乐男声"苏醒集资拉选票的帖子。帖子中所说的"饮料库"并非是真的饮料库,而是一个账户。这个账户是由全国各地的"醒目"(苏醒粉丝的昵称)们建立的。账户里的钱来自各地"醒目"的捐献,用途只有一个--在"快乐男声"节目的进行中为苏醒投票。
  在"快乐男声"进入总决赛以后,几乎每名选手的粉丝都在积极为他们心中的偶像集资拉票。不仅是苏醒的粉丝们有"饮料库",陈楚生的身后是"花生"(陈楚生粉丝的昵称)们建起的"弹药库",张杰的"星星"(张杰粉丝的昵称)们则为他开了一家"包子铺"……
  根据"快乐男声"的比赛规则,对选手能否晋级和最终排名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力量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现场的三位嘉宾评委,二是湖南卫视根据报名和测试选出的31位大众评委,三是场外短信投票票数。其中嘉宾评委都是由主办方邀请演艺界人担任,而大众评委的名额又非常有限,对于最广大的粉丝们来说,短信投票是最直接地参与评选、支持自己偶像的方式。
  在百度"苏醒吧",记者看到,公布了"全国饮料库"账号的帖子被顶置,除了工行、建行、农行的账号外,还有支付宝的账号,发帖者还在支付宝账号的后面加上了"推荐500元以内使用,免手续费,即时到账"的"温馨提示"。除了"全国饮料库"的账号,江苏、北京、上海、广东、海外等一些地方"饮料分库"的账号或负责人联系方式也被公布在网上。
  根据网上的联系方式,记者与其中一些"饮料库"、"弹药库"、"包子铺"的负责人取得了联系。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负责人大多数是在校大学生,也有一些是高中生,他们积极鼓励人们捐助,同时又不会公开账目,负责账户监管的只是网上的几名热心网友,或者就是贴吧的主人。
  当记者问一位"醒目"为什么甘心把相当于自己一个月生活费的几百元捐给"饮料库"时,她说:"为了苏醒豁出去了,为了他怎么样都可以。谁叫我们是醒目呢?"这也是绝大多数"粉丝"捐款的心态。
  记者调查
  选票团购1=3
  一旦记者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许多"粉丝"便提高了警惕,不愿意多说。对此,一名陈楚生的粉丝说:"其实(这是)很正常的集资,但是总会被(一些媒体)渲染成别的样子。"
  记者以一名"醒目"的身份向某地"苏醒后援会会长"请教捐助方式,这位"会长"立即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当问及捐款的用途时,她表示,一般的捐款都是用于开场前投票;同时单独设立"PK饮料专项",用于终极PK。接着,她复制了网上很多醒目捐助之后的帖子给记者,并且积极鼓励记者投票:"人生就是要敢闯","错过了就没明年啦"。当询问他们投票的具体流程,这位"会长"说:"我们分工都很明确。"同时表示"投票组工作很忙"。
  我为什么要把钱给你们去投票,我自己投票不是一样吗?"记者向那位"苏醒后援会会长"提出了疑问。
  这位"会长"告诉记者:"不一样的,你的一块钱只能投1票,交给'饮料库'最多可以投3票。"接着她向记者解释说,一般个人投票都是手机或者网上投票,每人15元最多只能投15票。但是如果把这15元捐献给"饮料库","饮料库"的负责人会集体去团购用于网上投票的Q币或者金鹰卡,因为是团购,所以有较低的折扣,一般是3-6折。如果按照最低折扣计算,花同样的钱,通过"饮料库"投票,票数将至少是个人投票的三倍。
  账目不对外公布
  在一般人的常识中,募捐方都应该向捐助者提供公开的账目和资金去向,接受监督。而当记者向几位粉丝投票组负责人询问时,得到的答案都是不会公开。对于不公开的原因,几位负责人的解释大同小异,他们表示:"每个'粉丝团'实际都在竞争,我们不公布是不希望对手知道我们的投票底细。"
  不公开账目会不会遭到捐助者的质疑?一位负责为陈楚生集资拉票的"花生"承认"有,但是很少"。她告诉记者,最多的质疑是"这些钱集中起来怎么用,是不是都转变成票数了"。对此,集资拉票的负责人一般"首先跟捐款的人解释这些钱怎么用",同时也积极鼓励捐助者参与进来,负责投票。
一位"醒目饮料分库"负责人说:"我们已经捐款一千多了,全国饮料库少说也有好几万,全部有监督过程的。"当记者表示希望捐款但是对他们不放心时,这位负责人一再强调"要信任我们后援会的工作"。

选秀运动观点PK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影视歌明星走入了普通人的身边,与此同时,偶像的制造速度也越来越快。当年香港"四大天王"横扫歌坛,而他们的歌迷也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代"追星族"。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粉丝"与"追星族"在年龄段、心理特征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然而他们在追星行为表现上,却又不尽相同,当年中国文化、教育、心理界对追星族的批评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今天的"粉丝"们。
  有网民在博客中指出,尽管"粉丝"们也是在追星,但是利用追星心理获得商业利益的,已经不单纯是娱乐产品制造商了。许多中间商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企图"分一杯羹",如媒体、电信运营商和SP商在投票环节的利益瓜分,而由此带来的后果则是追星行为远不如当初"纯洁"。同时,"投票"行为本身也引起了较大关注,一位媒体记者在自己的博客中称"超女"、"快男"式投票过程具有"民主示范"功能。
  有媒体估算,2005、2006两年"超女"投票收益分别约为3000万和2000万。这笔数额巨大的收益分成问题也成为许多媒体和观众关注的焦点,然而时至今日涉及这一收益分成的各方也都没有明确表态,他们只是在媒体两次估算之后含糊地表示"实际收入没有这么高"。
  原本简单的追星行为,由于投票环节的增加,使得"造星"过程不再仅仅是唱片公司、电视台的行为,而是由"粉丝"们直接参与。也正是这种全民参与,使得原本只是娱乐节目的"超女"、"快男"得以在文化的、民主的层面上来讨论。剔除不清不楚的利益分成问题,投票选秀这一模式本身引起了激烈争议。
  有人将此称为"娱乐民主",并称"超女快男具有民主示范功能",而且"代表了一种真正的平等精神";另一些人则以为,这种所谓"娱乐民主"只是表象,选秀不过是一场承载些许梦想的大众狂欢,而对于主办方来说,短信投票只是一场主要面向青少年的"圈钱运动"。
  记者就此分别采访了著名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和张闳,他们的观点也是针锋相对。
  争论一:选秀符合娱乐民主vs投一下票就民主了?
  竞报:你是如何理解和定义"娱乐民主"的?"超女"、"快男"等选秀节目依靠观众投票产生比赛结果是对这一民主的实践吗?
  朱大可:娱乐民主就是娱乐消费者利用民主程序选择偶像的过程。我认为"超女"和"快男"基本符合这种定义。尽管有一些关于违反程序的拉票现象,但这恰恰是一切民主程序的必然副产品,似乎不值得大惊小怪。
  张闳:"娱乐民主"这个概念不着边际。"民主"是个政治学范畴的概念,它有其一系列的规则。投票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并非投一下票就民主了。娱乐跟是否民主并没有直接联系。专制制度也有娱乐。当不民主的政治力量介入娱乐时,这个"娱乐"也就不娱乐了。"超女"、"快男"之类的选秀活动当然是娱乐文化的一种,它只是在"投票"这一点上跟民主制有相似之处,其他方面没有什么关系。
  竞报:随着"快男"比赛的进行,拉票行为已经愈演愈烈,许多"粉丝"为自己支持的选手建立起了"后援会",通过网络和活动集资,然后去"团购"选票,对此你有何看法?
  朱大可:随着民主程序的扩张和延伸,贿选的技术与组织性也会越来越高,因此有必要设立专门的社会监督机构来加以防范和制止。学生是投票的主体,当然也会成为贿选的主体。这完全符合事件的逻辑。
  张闳:这取决于市场。有这个市场,就有这种经营方式。问题在于市场运营的合法性。如果机构或个人涉嫌欺诈或非法盈利,则应取缔。否则,无可指责。但公正合理的市场,必须要有公正合理的制度来保证。
  竞报:这种"花钱买选票"的方式是否造成"娱乐民主"中权利的不对等?
  朱大可:贿选是民主程序中的伴生现象,西方最成熟的民主程序都无法避免。我认为只能通过不断完善程序来压缩贿选的空间,把它的危害性降到最低。但不能因为贿选现象出现而否定娱乐民主的本质。
  张闳:我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不是"民主政治",只是一个商业行为而已。如果说有什么不对等,那也只是"经济权利"的不对等。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不允许"金元政治"的,为此,民主制度设计了一系列法规来控制和监督选举过程。合理的娱乐选秀活动应该也不允许,但是否有相应的法规来控制和监督呢?如果没有,那么,其民主形式就是假的。这就是一场"圈钱运动"。如果他们要模仿民主形式,就必须在赛制上做出严格的规定。体育竞赛在这方面有很好的范例。
  争论二:激励消费自主性vs精神生活贫乏的表现
  竞报:近年来选秀类节目越来越多,原因何在,选秀节目与大众文化消费心理有何关联?
  朱大可:选秀活动改变了过去被动消费的状态,激励了消费者的自主性。而这种自主性是现代化人格的重要特征。毫无疑问,民主选举能够使最大限度地接近投票观众的趣味,但由于目前投票者多是单一群体(大多数是大中学生),获胜者的形象,未必符合各阶层的普遍趣味,但他们却可能制造出全民选择的假象。
  张闳:如果程序合理、公正,让每一个参与者满足一下,这没有什么不好。但仅限于此。倘若把它放大到文化价值层面,则是一种扭曲。娱乐是公众的心理需求,应该予以满足。但如果把这种活动看作是文化的根本,则是一场灾难。
  这种愈演愈烈的选秀,背后最大的推动力是商业利益。在公众方面则是强烈的成功欲。此二者的合力,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局面。从文化心理的角度看,首先,这是公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贫乏的表现。其次是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公众强烈的成名欲。第三是社会为公众提供成功的途径太少。不过,在我看来,这种"愈演愈烈"的虚热并不会持久。既然各地电视台都在热火朝天地弄,时间长了,也就习以为常了。成为常态,并且仅仅是诸多娱乐节目中的普普通通的一种,这样,"选秀"节目也就正常了。
  争论三:精英文化在退步vs精英文化本来就不怎么样
  竞报:您认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应该保持怎样的平衡?目前的"大众文化繁荣、精英文化退步"现象是否正常?
  朱大可:精英文化退步,跟大众文化的繁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精英文化如果要对恶俗文化负责,那是因为它未能生产出足够美妙的产品。但恶俗文化滋长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的现存文化制度本身。在推动文化原创和文化进步方面,它露出了软弱的本质。
  张闳:大众文化繁荣?这很好。我一直是大众文化的支持者。但同时也是它的批判者。对精英文化也一样。如果看我的言论够多的话,就会发现,我对所谓"精英文化"的批判同样多,而且甚至更尖锐。
  作为文化批评家,我坚持我自己独立的文化立场,而不管对象是大众还是精英。其实也无所谓"精英文化退步",它本来就不怎么样。只不过从前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市场和权利的份额被日益兴隆的大众文化所分割。在日益膨胀的大众文化的草原上,精英的细小花朵显得弱不禁风。但是,有什么样的精英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大众文化。今天的大众文化表面繁荣,实际上难掩其内在空虚和品格低俗。这种状况,当然不正常,但它与精英文化的虚弱无力有关。

平民选秀:不是块儿八毛的事
    "美国偶像"不收任何"SP费用"  
     平民选秀并非是湖南卫视首开先河。早在2002年,一档英文名为AmericanIdol的"美国偶像"选秀节目便已经在福克斯电视台登陆,而它的原型则来自更早时候英国的选秀节目"流行偶像"。2005年,"超级女声"的创办者夏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超女的框架也是来自"流行偶像"。
  在"美国偶像"2006年的一场"终极对决"中,总共收到了6300万张观众投票,当时的节目主持人称,这个数字高出了美国历史上任何一届总统选举的投票数。一位网友指出,"美国偶像"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么高的观众投票数,因为他们的投票是免费的。据了解,"美国偶像"的投票,无论是短信投票还是热线电话,除了电信运营商收取正常的通讯费用外,电视台不收取任何"SP费用"。
  指责湖南卫视"超女"、"快男"投票过程是"圈钱运动",焦点也正是在投票所需的SP费用上。每次投票,无论是通过手机短信还是网络,都需要支付1元的额外费用,这遭到很多观众的质疑:为什么支持自己喜欢的选手要向节目主办者交纳费用?
  尽管有"粉丝"对此不以为然:"喜欢一个人,就那么在乎那一块两块吗?"但是来自媒体的对前两年"超女"节目短信总收入的统计,数字却不可小觑。网上也有观点认为,"超女"、"快男"的赛制中的"六进五"、"五进四"和PK、待定、复活等程序固然有增加比赛激烈程度和可看性的考虑,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短信投票环节的增加和主办方丰厚的短信收入。
  无论目前的选秀节目有多红火,也不管"粉丝"们有多疯狂,作为电视媒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浪潮,选秀类节目不会一直持续这样的火热,而最终冷却之后,处境最为尴尬的将是目前处在风口浪尖的电视台。
  我们现在衡量一档电视节目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以收视率和观众参与数为标准。这个标准要求电视节目必须不断走近观众、迎合观众,而走近与迎合的过程又很容易带来电视节目的恶俗化。对于电视台所处的这种尴尬境地,批评家张闳认为:"电视本就是一个大众媒介,不能指望它有什么特别伟大的文化创造力。但是,中国人对电视这个媒体太迷恋了。电视扮演了神话的角色,公众对电视荧屏上出现的事物有一种盲目的崇拜,电视媒体又几乎笼罩了整个传播领域。如此强大的传播力,对文化的影响实在是太深了。因此,电视节目有时必须要担当重大的文化责任。"而张闳的观点也代表了一种声音:"在我看来,政府电视台等公共电视台不应以盈利为目的,有传播建设性的文化的义务。利用国家电视台的传播力来干商业电视台的事,利用公权力来牟利,这是很不合理的。"
  对于选秀类节目的火爆,也有人将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拿来作为论据。殊不知哲学意义上的"合理"意思是合乎理性,而并非口语中的"合理"。选秀节目的火爆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对其适度的批判也是有益的。总有一天,当这一阵狂潮如烟散去,给我们留下的将是涉及文化、娱乐、社会、经济等诸多领域的思考。
  相关链接
    "超女"数据
  ■据统计,在2005年"超级女声"比赛期间,有2000万观众每周密切跟踪。决赛当天,观众人数创纪录地达到4个亿,当晚发送短信条数超过800万,节目收视率突破10%,一举超越央视《新闻联播》,稳居全国同一时段所有电视活动第一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蓝皮书《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称,在2005年超女节目中,以不同方式获得收益的各方,其直接总收益达7.66亿,按照上下游产业链间"倍乘"的经济规律,超女对社会经济的总贡献至少可达几十亿。另外,比照品牌估价的一般方法,其品牌价值即便在2005年也已经达到了20亿。
  ■有媒体在累计每场比赛短信总数之后称,2005年"超女"短信总收入约为3000万,2006年约为2000万,这些收入将在天娱公司、湖南卫视、电信运营商以及SP商(电信增值服务提供商)四方之间分配。由于天娱公司为湖南卫视控股,同时,来自SP业内的分配原则显示,电信运营商一般分配额较小,实际上巨额短信收入的主要得益者为湖南卫视和SP商两家。而上述双方都表示实际利润没有这么高,却始终不肯透露具体数字。
  选秀节目知多少
  从2004年的"超级女声"开始,选秀类节目如同一阵狂风,瞬间席卷了全国几乎所有的卫视。各种选秀节目的内容涉及歌唱、舞蹈、杂技、武术、表演、体型、曲艺、综合等诸多领域,但在运作模式上基本延续了"超女"风格。同时一些地方电视台也策划播出了大量选秀节目。值得注意的是,"选秀"似乎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一种风尚,即便是在一些非选秀类节目中,也往往掺杂了选秀式运作模式。此处列举的只是一些较有影响的选秀节目,实际的选秀节目数量远远大于此。
  中央电视台:梦想中国,梦想剧场,星光大道,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挑战主持人,绝对挑战,想挑战吗,武林大会,模特电视大赛,劳动榜样,未来星非凡少年
  北京电视台:中国人唱外国歌大赛
  东方卫视: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
  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快乐男声,闪亮新主播,谁是英雄,寻找紫菱
  江苏卫视:绝对唱响,名师高徒
  安徽卫视:超级新秀选拔赛辽宁卫视:百姓奥斯卡
  山东卫视:天使任务,联盟歌会河南卫视:武林风
  浙江卫视:彩铃唱作先锋大赛,梦想奥运真男孩
  东南卫视:搜狗女声
  江西卫视:今天谁签约,中国红歌会
  湖北卫视:极限高歌,阳光天使,花落谁家山西卫视:男人大典
  青海卫视:明星速成班,青年会新疆卫视:欢乐家庭
  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微笑大使选拔赛广西卫视:寻找金花
  天津卫视:当红不让,笑傲江湖,为我喝彩
  选秀十年热潮回顾
  ■1997年,湖南卫视推出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不仅赢得亿万观众的追捧,主持人李湘也凭借这档节目迅速走红。"快乐大本营"的成功带来了快乐益智节目无数,其中央视的"开心辞典"和"幸运52"最受关注,一时间"请听题"成为电视主持人最常用的一句台词。
  ■1998年,上海电视台推出"相约星期六"节目,"相约星期六,有情就牵手"很快成为许多人的口头禅,类似的"速配"节目很快在各大电视台上马,千万单身男女都蠢蠢欲动渴望在电视节目里心动一把。
  ■2000年,广东电视台推出"生存大挑战",尽管源自外国的此类"真人秀"节目在一开始遭到了质疑,业内也曾有"此类节目不符合中国国情、文化传统和观众的生活习惯"的担忧,但是"真人秀"节目依然成为当年的热门,其后的发展越来越与竞赛选拔密切结合在一起。
  ■2002年,南京电视台推出民生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凭借真实的现场感和光头主持人孟非独特的评论风格,"南京零距离"很快成为江苏地区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新闻节目,同时也引发了各地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热潮,如浙江电视台的"1818黄金眼"等。但是由于民生新闻节目的地域限制,始终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狂潮。
  ■2004年,湖南卫视推出"超级女声",引发的选秀节目热持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