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格:拨动中国文人心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25:04
文/记者 术术     来源:新京报
和本雅明、罗兰·巴特、福柯这样的著作家一样,苏珊·桑塔格属于我们喜欢的知识分子行列,他们能从个人经验出发,对现实进行判断,写出的文章好看好读。以其言论深刻介入社会生活方面,桑塔格更符合我们对“公共知识分子”的所有期许。更重要的是,她还时尚,卓尔不群,让中国文人心醉神迷。
首先她是一个明星
张念(媒体工作者)
苏珊·桑塔格这个漂亮、自负,如今齿摇摇、发苍苍的女人,是风靡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学术明星。至今,她的大头照片时常出没在《纽约时报》的评论版,她的周围是众星捧月的纽约才子们。她时尚,卓尔不群,当她站在机场,足蹬高筒靴,能把来采访的记者们弄得心醉神迷。
她的思想和她的书,有小说,也有评论集,来到中国,于是左派文艺青年疯狂地喜欢上了她。还有一些老道的思想成年人,曾对我说,不就是一个被纽约才子们宠坏的学术小女生吗?开始,我也像左派文艺青年一样,逢人就说桑塔格,桑塔格,但当把“桑塔格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推出来的时候,我的歇斯底里症才有了缓解。
桑塔格说,必须有一种艺术色情学,她主张以此来取代阐释,她“反对阐释”。《反对阐释》是她的一部作品集,更多的是为当时的新鲜事物,比如前卫艺术进行辩护,现在看来当然不新鲜了,因为她的那些反对理由,现在已经成为常识。但这个文化上的激进分子,其鲜明的怀疑立场和批判姿态,坚定,持久,最近她又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对虐囚事件的看法。更主要的是,她的批判态度非常具有针对性,针对的是文化上以及政治上的弱势群体,这就是欧洲知识分子的一贯“政治正确”。
在我们这里,一个喜欢桑塔格的左派文艺青年、苦吟诗人,同时也是旧有文化秩序、文化权威的维护者,“左”在我们这里和顽固派接近,这非常有意思。我想如果把这帮人放到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他们还会喜欢桑塔格吗?因为政治态度与文化立场,在如今,已经发生了错位。
桑塔格比福柯次一等
程巍(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副研究员)
与福柯相比,桑塔格当然是次一等的著作家,首先因为她对写作大部头学术著作不感兴趣,倒更乐于信手写作一些篇幅短得多的札记性质的评论;其次,桑塔格的兴趣比福柯广得多,她不仅是一位批评家,还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一位电影编导。对知识分子,桑塔格的看法是矛盾的:在她写作《反对阐释》、《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以及《关于“坎普”的札记》时,她显示出一种激烈的反智主义色彩。而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当大多数知识分子在道德虚无主义的作用下遁入符号世界的幻境,与现实越走越远时,她却逐渐回归到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严肃立场。
尽管桑塔格的著述生涯至今仍在延续,但她全部的著作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神话与现实、词与物、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例如当人们把结核病看作是一种浪漫病、把癌症看作是没有情趣的人容易患上的病时,那就已经不是在谈论疾病本身,而是在把疾病隐喻化,使其进入道德和美学的价值判断领域,最终变成一种政治压迫。
在当今一个政治催眠术以大众传媒的便利方式越来越起作用的时代,批判意识急剧地衰落。但桑塔格仍保持着那种犀利的眼光。1993年后的桑塔格开始对重大的时事问题发表见解,而她每有言出,都几乎会引发一场激烈的争议。桑塔格的批评智慧无疑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无愧于人们在她晚年授予她的种种重要奖项。
桑塔格有男性声音
刘铮(著名影评人)
上世纪60年代,桑塔格以《论同性爱》一文惊动文化界,此后她在《党派评论》、《纽约书评》等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更加意气风发,一时间人人争说桑塔格。除文风锐利、气势迫人之外,我觉得她的胜出还是在于评价对象找得好。她的书《疾病的隐喻》区区80多页,却有惊人之语,将结核病和癌症在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涵义揭示出来。原本这种小题目不容易做大文章,但桑塔格确实是第一个谈这问题的,再加上议论透辟,读者自然觉得耳目一新。后来她再续这个话题,解剖艾滋病在当代的隐喻涵义,轰动情形可想而知。
桑塔格1977年出版的《论摄影》现在已成经典,这又是一部开山之作。当时摄影悄悄潜入人类的精神领域,桑塔格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新生事物,不但会对艺术产生冲击,而且将改变人们的认知模式。
小说《恩主》、电影《食人生番二重奏》也是桑塔格比较知名的作品,不过大家提到她,首先还是想到那个笔锋到处无不披靡的女批评家形象,一定要谈起她的第一本书《反对阐释》。其实,现在我们来看《反对阐释》,已经没有30年前的那种兴奋了,毕竟桑塔格最大的贡献是在领潮流、开风气。但这并不妨害《反对阐释》仍然在文学院的学生们那里被推崇和模仿,它的文字实在好看。
但有趣的是,桑塔格和很多活跃的女性作家一样是在“白种男人”的文化世界里讨一席之地。伊丽莎白·哈德威克、玛丽·麦卡锡、琼·迪第恩,还有桑塔格和阿伦特,那时出众的女论者恐怕都多少带些男性的声音,我觉得国内戴锦华的文字便有几分桑塔格的味道。
http://www.ewen.cc
我要发言
相关信息:
弦绷得很紧
在桑塔格的余光里
天鹅绝唱:《同时》随笔出版
纪念“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逝世四周年 苏珊·桑塔格“天鹅绝唱”《同时》即将出版
桑塔格中国论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