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与滚雪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7:00:11
巴菲特与滚雪球2009-02-01 10:06

厚厚的两卷本的《滚雪球》堪称最近几十年来对巴菲特描述最完整、最深入的著作。用一位评论者的话说,“这本书应该成为所有投资家的圣经”,因为它详尽写出了巴菲特的投资生涯、投资理念和投资实务,既是难得的史料,又是难得的投资教程。每一个读者都有必要看着巴菲特的投资史,问一问自己:我可能成为巴菲特否?

要成为巴菲特乃至于超越巴菲特,是很难的事情,因为历史不可复制,成长的经历也不可复制。

首先,巴菲特出生于1930年8月30日,今年已经快80岁了。到30岁的时候,他拥有了人生中第一个百万美元,到他47岁的时候,他的资产7200万美元,到他53岁的时候,个人资产达到6.8亿美元。63岁,他的身价达到85亿美元,77岁的时候,他的资产超过600亿美元。

所以,如果你没有在30岁之前积累100万元的现金财富,基本就不可能成为未来的巴菲特。抑或到40岁的时候没有2000万、50岁的时候没有2亿元、60岁的时候没有40亿元,那么,你就不要指望自己能比巴菲特强。

其实想一下,巴菲特到40岁也不过有2000万资产,而中国的很多年轻人其实已经比他那时候要强的多了,无论是接受父母馈赠还是自己打拼,30岁也许没有百万,40岁有2000万的人为数不少。但这些人要想在10年之内将资金增值20倍,几乎没有希望。

为什么?因为这些钱的来路与巴菲特不同。巴菲特是完全的职业投资家。6岁的时候,他就独立卖口香糖、可口可乐了。12岁的时候,他已经积攒了120美元的资产,并开始投资股票。从6岁到12岁的“小商贩”生活经历,让他养成了日后讨价还价的水平。而12岁就开始买股票,又影响了他后来在大学期间找对了明师并始终有不错的实践。这些积累过程,是他最可宝贵的财富。

而今的中国完全不同,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前几乎是童贞之心,对于经济、投资只有书本知识而完全没有实践经验。父母也不会允许孩子在未成年的时候就出去当小商贩。有的孩子跟随父母当小商贩,却由于经济条件而缺乏深造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巴菲特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老师格雷厄姆的思路是买低于资产价值的股票。比如一家公司股价40美元,但这家公司光持有的债券价值就超过100美元,于是,格雷厄姆就会按照40美元来买进,然后要求公司把债券分给股东,由此大赚一笔。巴菲特则不然,他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他甚至有可能在100元的价格买进那只股票。在格雷厄姆奉行对冲套利思想的时候,巴菲特的第一笔较大利润来自于单边的交易而非套利。也正因为巴菲特能承受的风险要大,所以他的收益率超过了老师。

国内的年轻人不能成为巴菲特的另外一个理由是缺乏钻劲。格雷厄姆是一个孤独的人,他没有什么朋友,整天钻研好的投资标的和用心教学。巴菲特在这方面比老师要强,虽然同样孤独,却有自己的好伙伴,这得益于他早期的“从商”经历。而巴菲特几乎从来不看行情报价机却让他有了足够充分的时间去研究和钻研。他热爱赚钱,早期更几乎不从事慈善事业,所以他能积累巨额财富,从而一次性捐给比尔盖茨基金会的财富就能超过300亿美元。

当然还有一点是国内年轻人很难模仿的,巴菲特26岁的时候就已经有资金17.4万美元,并在这一年成立了第一间投资公司,在这间公司,他自己只需要投入100美元,其他人的投资超过10万美元。但是,如果有盈利,则4%以上的部分他拿一半,4%以下的部分他拿四分之一。如果亏损,他要承担责任,但上限就是那100美元。这种合伙公司的模式,为巴菲特迅速积累了百万美元。而国内迄今为止,类似公司还没有得到法律上的许可。

而且,在巴菲特成立公司之后,美国国内还有大量价值严重被低估的股票,这主要是由于信息不畅造成的。现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是畅通无阻的,要在交易市场寻找到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几乎一种不可能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巴菲特不是少量买进股票并持有,而是参与到公司董事会中,发挥自己作为“商人”的优势,改造公司。国内年轻人要达到这样的目标简直比登天还难。

最后是巴菲特的风险控制能力。他能70年如一日地只赚钱不亏钱或者很少亏钱,得益于他的风险控制水平高超。几乎在任何年份,他都没有出现资产损失超过20%乃至30%的事情,这是别人根本无法做到的。我们可以假设,如果一个人每年都赚30%,到第30年的时候,1万元变成2600万。他要达到1亿元,只需要再过5年即可。但如果他在达到2600万元之后突然有一年亏损50%,那么,他就需要再奋斗8年时间。时间一拖,效益马上就差很多了。

巴菲特早期的收益率其实要超过30%,他基本能做到10年增值20倍,年均收益率大约35%。作为滚雪球的专家,早期的快速增值显得格外重要——50岁的时候,巴菲特不过身价2亿元,也就是说,前面40年只是赚了2亿美元而已!再向后,60岁的时候也不过40亿美元。而到77岁,也就是17年后,他却赚了差不多600亿元。如果比较起来,似乎50岁之前的甚至60岁之前的利润都无所谓。但是,没有此前的积累,就没有后来的利润。靠的是什么呢?靠得就是复利,滚雪球的效应。

所以说,学习巴菲特可以,要做到巴菲特,就难得多了。

参考阅读:《滚雪球》(上、下),作者:艾丽丝.施罗德,中信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类别:投资策略 | 添加到搜藏 | 浏览(1884) | 评论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