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历程中的“导师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08:21:06

【读品】40辑专题征稿,主题之一乃是“生命之书”,窃以为“生命之书”这四个字伟大且深奥,令人不敢亲近,一如康德、休谟之著作。故而将之简单化理解为“对人生观走向有重大引导之书”,亦即“导师书”,并回味自己求学历程中不同阶段的“导师书”与同好分享,自忖能引起80后中一小撮人的回忆,但这一小撮人中的大多数,应该都是爱书人。

一、初中:独立阅读,金庸开道

初中是我独立阅读的开始,标志是摆脱了以往只能阅读老师、家长指定书籍,取而代之以自主的买书与读书。武侠小说或许真的是我们民族的乌托邦,我至今都好奇自己为什么小小年纪就对武侠小说痴迷不已。那种痴迷似乎被预先注入到了血液中,挥之不去。印象中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是《射雕英雄传》,当时黄日华版《射雕》流行,而在我的小朋友圈中,彼此切磋《射雕》情节、喊着“降龙十八掌”互相打闹更是流行。在某次集体争论“‘降龙十八掌’第三掌是‘神龙摆尾’还是‘潜龙勿用’”不决时,一伙伴从家拿来一本盗版的《射雕》作定论。恰似钱穆少年时遇到《曾文正家训》,吾亦是“取阅,大喜不忍释手”,从此阅读武侠便是“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了,而读了又读的,则是金庸的作品。

十二三岁的少年,正是人生观初步成型的时期,而这一时期还不能算“涉世”,故抛却父母、老师、同学外,所阅读书籍对一个人人生观的形成自是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把金庸的作品称作我初中阶段的“导师书”,是恰当的。现在细细回味,其主要引导大致体现如下两方面:首先是引导了我的学术兴趣——政治学与历史学。《书剑恩仇录》中香香公主惨死,让我在悲痛之余也疑惑:乾隆不会武功,而陈家洛绝世高手,却把妻子输给了乾隆,为什么?细细揣摩,发现乾隆的手中握有政权,这东西比武功要厉害!于是对政治的兴趣由此发生。而由背诵《射雕》中引用的《满江红》,很自然地喜欢上了唐诗宋词,进而还有文采斐然的古文。而对于小说中的历史人物、背景的好奇也不自觉地扩大到对中国历史发生兴趣,如今我的学术兴趣中核心部分就包括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史,琢磨这些使我获得巨大快感,饮水思源,萌芽正是金庸作品。其次是引导我的爱情观趋向理想化,金庸描绘的爱情,本质特征是痴、真,还有忘我,杨过之于小龙女、萧峰之于阿朱乃至畸形的李莫愁,都可用这三条概括。于是我一直奢求一种“痴、真、忘我”的爱情,殊不知现实中哪有这般理想的存在?故而常常不满于世俗中的爱情,这或许是负面影响了。

 

二、高中:精神导师,曾梁二公

初中沉迷于武侠,致使成绩总在班内后五名徘徊,中考的结果是交了一笔不菲的借读费升入高中。在竞争极度激烈的高中阶段,我发现自己基础实在太差,并且没有像自己崇拜的毛泽东、拿破仑那样的天才,充其量不过“中人以上之资”,于是一个困惑就随之而来:没有天才般的脑力,还有没有成功的希望?具体而言就是“三流基础加二流脑力能否考上一流大学? ”。一次历史课上,老师拿曾国藩向慈禧上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例子来讽刺“地主阶级反动派的顽固”,却使在学习上屡战屡败的我忽然觉得这个老头子可亲可爱:是啊,老子也要屡败屡战!于是在街头小摊买得一本盗版的《曾国藩家训》,越读越觉得斗志昂扬,才发现这位老先生年轻时原来也是“中人之资”,但人家靠决不服输的顽强拼搏精神,居然考入翰林院;居然以书生带兵扫平洪杨,延续了一个破落王朝几十年的寿命。天资高于曾国藩的多了,何以独此人取得如此成就?这不充分证明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人奋斗吗?自此凡是在学业上遇到挫折,便会不自觉地用曾文正公名言来激励自己。获得精神动力,是我读《曾国藩家训》的首要收获;其次是为学的方法论收获,比如书中所言“写日记不可一日而止”、“一书不读完,断不读它书”等等,至今从中受益匪浅。虽素不喜儒家,然曾文正公实是我拜服之精神导师。

我独立买的第一本正版书是梁任公《新民说》,这本书对于我的政治观、历史观产生了极大之影响。首先,这本书使我的“国家理性主义观”彻底成型。在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中,“大一统”国家从来都被视为最理想的共同体。故而我大学以前所接触的中国文化与统编教材,全都宣传国家理性主义,梁任公这本《新民说》亦然,但是他的文笔更有魔力,论证更加缜密,那种发自内心的国民性改造方案,让我沉醉不已,自此便信奉“国家重于人民”、“个人应无条件服从国家”等原则,兴趣所及,也是首先思考“如何使国家强大”。其次,这本书是我怀疑教材或宣教的开始。历史教材提及梁任公,则必不假思索蔑之为“幼稚的资产阶级思想”,而我读《新民说》,则发觉梁任公对于中国问题的洞悉,实非编教材的小丑所及,而偏偏这些人却理直气壮的蔑视梁任公,这算是什么世道?日后读书越多,阅历越增,越怀疑教材以及现存媒体一切言论的可靠性。学贵有疑,吾自兹始。

 

三、大学:惊闻西哲大海潮音,求悟先贤道德真言

大学时期疯狂买书读书,阅读兴趣流窜于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与历史学等学科,然皆未深入,读书虽不少,但称得上“导师书”的只有两本: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与老子《道德经》。在没有阅读《西方政治思想史》之前,我虽然没有读过几本古籍,但却骄傲于五千年文明,可是读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才不过16页,就已经惊汗浃背,震撼不已,如任公初次拜会康南海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竟夕不能寐”。读至第四章《亚里士多德与政治学》,对于古希腊那么早居然就有相当成熟之民主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震撼不已,反观中国,且不说政治实践,即使民主政治理论,也竟不及千年前之古希腊,如何能不浩叹?再读至罗马法,亦觉不可思议;再读至《上帝之城》,亦惊叹奥古斯丁疯狂又合理的论述;再读至《君主论》,读至《利维坦》、《政府论》……直至马克思再至帕累托,一气读来,觉得西方政治思想几千年来生气勃勃,不断出新出异,几乎每读一个时期,都会惊讶得流出冷汗,觉得完全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或者说是对于一种陌生世界的恐惧。而中国学术思想自汉代以来,从未逃脱经学窠臼,“王权至上”思想亦是千载不变,二者何以如此大之差异?这本书让我比较彻底地抛弃了以往那种盲目闭塞的文化自豪感,也确定了我的学术兴趣: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与中国政治思想史,然后互相比较。这本书也瓦解了我的“国家理性主义观”,使我更多地考虑到民主、人权等诸多问题,虽然目前还是没有头绪,但却认识到“国家理性主义”未必值得绝对信奉。

自从大三时听了湖北今日集团总裁张健柏先生关于道家哲学的讲座,我对《道德经》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两年来,几乎每晚睡觉前都会诵读一章《道德经》,如今已经读完了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南怀瑾《老子他说》与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三种,但是说《道德经》是“导师书”,这心里仍是发慌,因为这本书实在难以捉摸。每次阅读揣摸其中道理,总觉深不可测,道似乎无处不在,但又变化多端。虽然目前对于《道德经》这本智慧之书了解很肤浅,但是其中“夫唯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和其光,同其尘”等看似消极实则积极的道理,对于日常行事又有很大启发。

由于去岁考研受挫,我的求学历程暂时止于本科,但料想以后纵然读硕读博,读书量再倍增,“导师书”似乎不会有太大变化,故整理于此,期与同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