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盛:知识分子是“皮”不是“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19:18:52
李开盛:知识分子是“皮”不是“毛”
● 李开盛
中国很早就有一句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毫无疑问,在这种语境中,毛是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它只有附在某张皮上面,成为牛毛、狗毛,或是虎毛、熊毛,才有了自己的身份与价值,才值得人们重视。因此,如果把某一类人或某一个人比喻为“毛”,意味着这类人或这个人没有独立性。建国初期,老人家就用过这个成语来比喻知识分子。一九五七年,他在讲到知识分子问题时, 曾多次引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大意是,资产阶级是一阵营,无产阶级是一阵营,知识分子处在中间状态,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知识分子的毛不是附在资产阶级的皮上,就是附在无产阶级的皮上。在老人家眼里,知识分子确实是没有独立地位的,文革中,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多被认为是附在资产阶级这张“皮”上的“毛”,到处受批斗。到了文革结束后,知识分子似乎还是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并为自己的政治定位忧心忡忡,最后还是一句“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解决了问题。这次,知识分子成为无产阶级这张“皮”上的“毛”,性质变了,但还是没有独立性。 ( http://www.tecn.cn )
可悲的是,不但上层的领导人认为知识分子没有独立性,或认为不应该有独立性,就连许多知识分子本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有一种独立性,更谈不上去实践这种独立性,其典型现象就是学术功利化,把学术、把知识分子这个标签作为博取权位、地位、金钱的工具,而全然忘记了知识分子的应用使命。在今天,知识分子的“毛”不是附在资产阶级的“皮”还是无产阶级的“皮”上的问题,而是附在官员阶层的“皮”还是商人阶层的“皮”的问题。笔者现在还是高校教师,知道许多教师仅仅是把学问当作走向更高地位,或获取更多金钱的敲门砖;而高校的行政化、官僚化,反映出高校是如何的缺乏自主地位。笔者同时还在中国社科院攻读博士学位,曾耳闻目睹许多学业优秀、原本可以在学界一展才华的师兄们纷纷在毕业后选择从政之路。即使本人,扪心自问,也并非没有动过这个方面的心思。当然,有人确实是为做事业而奔官途的,但这确已非学术事业了。因此,无论是选择留在知识分子阵营,还是脱离知识分子阵营的,整体上知识分子终究还是没有从“毛”变为“皮”,终究还是要附在别的“皮”身上。 ( http://www.tecn.cn )
但是,作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来讲,需要知识分子从依附的“毛”变成一张独立的“皮”。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社会,是一个需要不断反省的社会。只有这样,社会才不会深陷积弊而不自知,才会不断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良策、良方。文革中,正是由于绝大多数人丧失了思考的权利,社会才陷入空前的停滞之中。当前,也正是由于大多数人陷于物欲而少有精神上的沉思,整个社会才变得更加的麻目与冷漠。所以说,一个社会必须思考,而知识分子应该充当思考的急先锋。这种思考不能局限于某阶层、某地区或某事件(这只是利益代言),而应放眼于整个国家这个视界。官员是国家的管理者,工人、农民是国家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就是国家的思考者。官员阶层是一张“皮”,工人、农民各是一张“皮”,知识分子也是一张“皮”,共同为整个国家服务。 ( http://www.tecn.cn )
知识分子作为一张独立的“皮”,就该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为思考而思考;不受某一利益阶层,尤其是权势阶层之影响。当然,知识分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也需要自己的利益保障。实际上,是否有自己独立的利益也是衡量是不是一张“皮”的重要标准,是促使知识分子由“毛”变成“皮”的重要保障。知识分子的利益就是学术独立与自由、有表达自己思想的自由。关键是,这种利益应该是一种“自然权利”,而非在特定情况下才有,或是由谁赐予才有的权利。如果这种利益实现不了,知识分子的就很难由“毛”变成“皮”。即使变成了一张“皮”,也是一张非常脆弱的“皮”。 ( http://www.tec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