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放生:《资本论》的光辉永不磨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1:35:36
作者:刘放生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时间:2008-11-5

前不久,本人在湖湘三农论坛上说,能够解释中国现实“三农”问题的思想家代表,百年之前,有两位,一位是王船山,一位是马克思(恩格斯)。他们都是他们之前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们的思想是中外“三农”理论的两块丰碑。
无独有偶,《三湘都市报》报道:“10月28日上午10点,一个姓丁的年轻女子在湖南图书城遍寻一套名叫《资本论》的书,结果没找全,脱销了”。 报道介绍, 湖南图书城经理霍清说:“一般情况下,《资本论》的存库为10套,一个月最多销两三套,主要是图书馆买过去收藏。”他表示,会马上紧急备货。丁小姐的老板——振升铝材董事长段军在电话那头说:“突然碰到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很有些紧迫感,我想阅读一些经济类书籍,增进对全球经济的了解。”市民中的购书者说:我得弄清全球经济危机会对生活有啥影响 。
枯燥、深奥的《资本论》为什么突然间这么畅销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尹向东副所长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是,国际上普遍认为这一轮经济危机是自由市场造成的,并且还认为完全靠市场不行,必须有国家干预,而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写的《资本论》已经清楚地描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周期和将来遇到的问题,现在看《资本论》很有现实意义。
本人在本文开头讲的那句话,是因为此前七年,本人有幸在农村老家土屋居住,经营农业,回归农民,观察“三农”,并阅读了随带的马克思《资本论》,每每读起来,犹如马克思在世,耳提面命,教诲谆谆,故写了数万字的读书笔记,并作为给朋友的新年礼物。
之所以如此,从农业的角度来讲,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长期生活在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几乎同时开始的英国,他们直面现实,重点研究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他们的思想对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中国农村、农业、农民,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揭示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诸因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重商学派贬抑工业和重农学派贬抑商业的政策,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从而在高度重视发展工商业、实现工业化的前提下,阐发了关于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农业劳动生产率制约着农业和工业之间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农业劳动生产率决定着农业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等农业基础地位和农业发展的一系列观点。他们还重点考察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从15世纪到19世纪中后期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程,其中包括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形成了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农业中的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过程、农业资本化、企业化经营推动着现代大农业的发展、农业工业化引发了现代大农业取代小农经济的农业革命等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等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差别和工农业差别产生的原因和缩小这些差别的途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由于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引起城乡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其原因主要是商品市场经济在城市和工业部门的发展速度和程度快于农村和农业,工业比农业发展快,工业劳动生产率更高,城市工人提高工资水平比农业工人和农村家庭工人的有利条件多,城市居民的文明程度高于农村居民。但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呈现出逐步缩小的趋势,其主要因素是乡村工业化与劳动力的非农化,人口的自由迁移与流动,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地产的自由交易和集中,资本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转移促使城市工商业资本流向农村和农业,农村居民组织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国家的帮助等。他们认为,改善交通和灌溉条件、国民教育、在对农村居民提供个人信贷和减轻抵押债务利息等方面,是政府的事,是国家要承担的职能。马恩认为,工农业关系将要经历结合——分离——结合这样三个阶段,目前所处的第二个阶段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城乡关系和工农业关系终究将会进入第三个阶段。因此,未来社会,要把农业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步消灭。恩格斯还指出,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也是进一步发展的阻碍,要由社会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形,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要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实现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得到全面的发展。 马恩认为,要实现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布和农业的工业化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化,尽管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还分析了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解放问题。他们具体研究了涉及到农奴或封建依附农的解放与独立、自由的小农阶级的诞生、农民阶级的内部分化和小农的贫困化、农民阶级与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基本关系等问题。马恩认为,农民阶级发展的总的趋势是农场主阶级和他们所雇佣的农业工人阶级或农业无产阶级逐步取代小农阶级而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与之相联系的小块土地所有制和小农业逐渐为地产的集中和大中农场的企业化经营所代替,同时农业人口因越来越多地转化为城市和工业人口而不断地减少,其结果是农民阶级在现代化过程中趋于消亡或终结。但农民阶级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农民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和农业人口转化为工业和城市人口,纯粹的小农阶层出现了经济上的贫困化和社会地位的没落。在这种大背景下,马恩分析了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关系,并提出工农联盟的思想,提出了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或政府为巩固工农联盟所应采取的农民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政策设想,比如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在维护农民利益方面做得更多更好,根据农村居民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提出恰当的农民问题纲领,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应当遵循自愿和示范相结合的原则等。马恩都曾提出过有关工人阶级政党或政府的农民政策的一些具体设想,如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未来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农业经营规模与经济组织形式、建立民主和廉洁政府、保护农民利益、国家慷慨地对待农民和支持农民合作社等,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谈到, “为了农民的利益而必须牺牲的一些社会资金,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观点看来好像只是白花钱,然而这却是一项极好的投资,因为这种物质牺牲可能使花在整个社会改造上的费用节省十分之九。随着现代大农业的发展,农村农业工人将成为农民阶级的主体,农民将逐步变为城市工业工人和农村农业工人,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互相结合,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不平等和差别将被消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曾多次说过,有人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没有那回事。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面对世界发展,回想马克思的论述,想要说的只有一句话,相信马克思,不只是某一个人的学术爱好和自我陶醉,而是因为,中国需要马克思,全世界也需要马克思。真理的光辉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