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同:用新闻影响今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9:39:22

李大同:所谓“硬”,是指直接干预社会现实的报道。我报道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现实。比如我们的《控告查无实据》,第三天公安部的暗访员就进到我们报道的这个家庭里面,最后,乱抓人罚款的派出所被整个解散,所有从老百姓那里搜刮来的几十万钱财如数归还。但是,也有一些让人无奈的,比如《被反复驳回的死刑判决》,我们最后的努力就是救了被告一条命,但是仍然判无期。他们有充分的证据无罪。
软报道的特征是表现,把一个事件表现得玲珑剔透,有深度,有社会现实的很强的针对性,大家爱看。但是硬报道就是干干脆脆的新闻调查,没有任何渲染,更没有一些人批评的夹叙夹议。纯正的调查性报道是不允许议的,甚至刑侦术语都是原装的,因为这就是事实。
“艺术人生”
记者:问一个很“艺术人生”的问题,按理说你们1950年代这一代人,很多东西都被固化了,你长年坚持的底气是什么?
李大同:不能把一代人的特征概念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在任何时代,因阶层、教育、经历、职业的不同,一代人之间的差别大了,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就更是如此。
我们这代人,总的说来是1950年代那种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锻造的。这种锻造有虚妄的色彩,但一定会留下痕迹,譬如我们就很少感到恐惧,这大概是受《红岩》的影响。(笑)
记者:这特别有意思,你从一个信息特权的享用者变成了向别人传播信息的人。这可能也证明了信息本身的力量。
李大同:是是。我们下乡的时候,没有中断学习,这非常重要。我们在草原游牧的时候,搬家要装两大牛车的书,都是古今中外的名著。
记者:“我们”是谁?
李大同:我们是一伙子“黑帮”子弟。10个人。当时作为北京盲流到草原上。
记者:你们连插队的资格都没有?
李大同:没有。自己拿着户口走。一呆就是10年,没有上过大学。但是也有好处,没受教条的锻造。1980年代翻译过来的新闻的理论和作品,全部研究过,没有一本遗漏。我们的脑子里,装的是新闻共同体几百年来发展成熟的价值理念。有人说这些理念过时了,其实这些人都太年轻了。
新闻的价值理念是不会很快过时的,它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一套价值系统。我们现在是往这个价值系统靠近。它会很快变化吗?10年就发生变化?不会的。我们之所以跟世界上的同行有共同语言,依据的是我们的新闻共同体已经成熟的价值观念。(记者 石岩)

《冰点故事》 李大同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11月,29.00元
我们报道,我们记录。
不是因为我们是一些好事之徒,
仅仅因为,这是我们
对公众、对国家、对历史、对未来,
应该承担的一份责任。
焦点,热点,冰点,究竟什么是新闻点?
国事,家事,天下事,什么是重大题材?
如何转换新闻视角?
从哪里寻找新闻价值?
新闻是“策划”出来的吗?
什么是新闻运作的真正内涵?
《冰点》的视角只是关注“普通人”?
平民视角,为何报道“封疆大吏”?
访谈、随笔、辩论,甚至转载为何成功?
一本书、一株植物,如何成为新闻?
历史事件也能进入新闻?
《冰点》报道为何由“软”到“硬”?
读者为什么要看《冰点》?
《冰点》将会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