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印度的战略刍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2:04:35
中国对印度的战略刍议       前不久胡锦涛的南亚诸国之行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其中对印度的访问尤其引人注目。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印两国是亚洲大陆上两个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不仅仅是因为“印度象”与“中国龙”目前的经济都处于高速发展期,恐怕国外媒体更关注的是:这两个在亚洲举足轻重却又是历史上的“宿敌”的大国间的关系在新的国际形势背景之下将向何处去。这种关系的影响力绝不会局限于双边范畴,随着中印两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攀升,这种关系的走向必将直接影响整个南亚地区并进一步辐射到更广的世界范围。
  
  如果我们摒弃一切现实政治上的顾虑,用纯粹理性的眼光来观察便会发现,就目前的中国陆地周边安全态势而言,印度恐怕是具有最大潜在威胁的国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印度是目前与中国有陆地边界的国家中领土争议面积最大、争议情形最复杂、争议解决难度最高的国家。中印边界总长约17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西段约600公里,中段约450公里,东段约650公里。但是中印之间却从未曾对这条漫长的陆地边界线进行过正式的划界。这一现实就给战后的中印两国政府布置了一道注定极为棘手却又必须完成的“作业”,诚如英国著名学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在其1999年发表在印度《经济与政治》周刊上的《中印边界争端反思》一文中所言:
  
  “印度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其于本世纪中叶开始存在时,即面临着一项共同的任务:将它们的边疆转化为边界。这在事实上是它们作为现代国家这一新身份的一种基本的正式表现,因为它们开始模仿和追赶那些在前三个世纪里由于民族主义的出现和民族国家的兴起而提倡推广一种新的政治机制的欧洲国家;这种新的政治机制即是边界:经过外交谈判同意的一条线(划界),联合标定在地面上(标界),准确地印刷在地图上,并在两个相邻的主权国家之间的条约上予以描述,因而它们承认了自己的版图及其邻国的领土。”

  但是正式的划界工作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主要是两国对共同边界线的理解出入过大)而始终未能进行。目前中印边界的争议地区总面积达到了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的福建省),其中东段边界争议面积大概有9万多平方公里,中段边界争议面积约有2000平方公里,而西段边界则有3万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毫无疑问,从外交的角度看,无法最终确定的边界线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两国关系中无法消除的不稳定因素。

  (2)印度独立以后一直保持着一种强烈的地区“大国沙文主义”政治色彩,它不仅要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确立霸主的地位,而且面对北方的中国也差不多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警惕和挑战者的姿态。
  
  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一直主导着它的对外政治路线。早在尼赫鲁时代,中国就被印度视为其两个敌人中的一个(另一个是巴基斯坦)。这一定位其实始终未曾改变过,虽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有时印度在官方场合也称中国为“友好邻邦”或“朋友”,但实际上,近些年来我们从印度的官场中听到的更多的言论是对中国并不友好的论调(这些话要比那些冠冕堂皇的官方声明真实得多)。必须承认,在印度政治家们的内心深处,中国才是他们最大的“敌人”!甚至可以这样说,所谓“中国威胁论”在印度要比在美国更有市场,也显然更有历史。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加深了印度人对于中国的担忧和敌视。

  (3)目前印度的军事力量在南亚地区已经首屈一指,在整个亚洲地区也堪称名列前茅,由于印度已经拥有自己的战略核力量,鉴于这样的背景,未来中印双方在边界地区再次爆发诸如1962年规模的战争的可能性已经变得微乎其微。因为1962年时双方都没有核武器,在发生大规模冲突时不必担心受到可怕的核报复。很难想象,两个核大国之间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这样的战争一旦爆发,就难以有效地控制它的程度和范围,可能导致灾难性地后果。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从核武器诞生以来的60余年里,世界上从未发生过核大国之间的战争。也就是说,对于中印两国来讲,要解决现在仍旧存在的边界争端差不多只剩下外交途径这一条路可走了,武力手段已基本上不再是一种选择了,除非受到对方明显的军事挑衅。
  
  (4)1986年,印度已经在中国认为是其领土的9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了国家行政区域——阿鲁纳恰尔邦,形成了事实上的行政管辖关系,这为中国未来收回该地(如果我们真的想这样做的话)制造了相当巨大的麻烦。再者,虽然中国始终不承认“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这条线的划分对中国明显不利,许多中国的领土被它划到了印度版图中),但由于既成事实的时间过长,国际上已经开始将那条线视作是两国边界线的基础了。我们可能已经失去大幅调整“麦克马洪线”的历史机遇了。本来,中国通过1962年边界战争的大获全胜有很大的机会让中印边界按照我们的理解确定下来,但非常遗憾地被我们自己极为“慷慨大度”放弃了。

  基于上述情形,我们根本不能指望复杂的中印边界争端能够在短期内获得令双方都满意的全面解决。而相应地,我们自然也不能指望中印两国的政治关系走向完全的正常。

  但是,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就需要跳出边界线的狭隘视界,将眼光投放到中国的战略全局上来。既然我们暂时还不能找出一个满意的边界解决方式,那就不妨先把这道难解之题搁置起来,看一看中印边界争端在目前中国整体安全大环境中的位置和国家利益中的次序。
  
  在我看来,中印间的争端并不是一个需要我们在短期之内优先解决的事务,理由如下:

  (1)中印两国目前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两国领导人都很清楚,现在的国家工作重心是经济、教育和科技领域,是积累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时期。因此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国家不应将关注点转移到边界纠纷问题上。至少,边界争端不应成为妨碍或干扰国家经济建设的问题。如果此时主动地挑起边界冲突,势必自乱阵脚、陷入被动。

  (2)如前所述,中印边界争端尚无妥善的解决方案,强行寻求解决也无济于事。就象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所形容的那样,中印边界争端距离解决,甚至距离谈判仍然很远。

  (3)现阶段,中国国家安全和国家统一的现实威胁来自东部而非西南部。从地理上分析,东部的台湾、日本、驻西太平洋地区的美军对中国东部地区可以构成直接的军事威胁,相比之下,印度所处的西南位置远离中国的经济繁荣地区,威胁性相对要小得多;
  
  (4)尽管中印间还达不到相互充分信任、深入友好的程度,但随着近年来两国关系逐渐趋暖,中印间的“敌对”情绪也呈现逐年降低的态势,而且,中印之间因意识形态因素产生的冲突和敌视不明显,双方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安全领域。近年中印间政治关系的缓和以及沟通的增加,安全领域的担忧正在减小。相比之下,东方的台湾、日本和美军对于中国的戒心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意识形态的对立。这种对立具有持久性。

  (5)在涉及中国领土问题的诸多争端中,台湾问题无疑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和现实威胁。我们必须时刻防止台湾走向独立的可能,并为此做好必要的战争准备。相比之下,中印边界再次发生军事冲突的概率显著地小于台湾地区。并且,台湾岛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其对于中国的战略价值应比中印争议地区要高。台湾岛是中国未来能否自由进出太平洋、能否确保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安全的枢纽。

  (6)台湾和中国东部领海所具有的极为可观的经济价值也要大于中印争议地区。
  
  (7)我们在东部可能发生的军事冲突中势必要面对来自美日这些世界军事强国的有力挑战,军事压力要显然比中印可能爆发的冲突大得多。因此,我们需要为此进行更为缜密的准备。

  (8)由于中印均已是核大国,双方都不会冒然选择以军事手段解决边界争端。

  那么,我们应该确立怎样的对印战略呢?

  在我看来,现阶段,只要印度方面不挑衅,我们就应暂时搁置争议,以维护中印友好的大局。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在领土问题上的让步,我们显然应当坚持我们一贯持有的领土立场。并继续寻求通过谈判解决双方边界争端的方案。印度方面愿意谈更好,倘若仍无诚意,则我们可以等待。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维持强大的国防力量,增强我们的战略威慑和打击能力,这是与别人谈判的前提基础。我相信,只要我们拥有着一支时刻准备好的、令人生畏的武装力量,并显示出我们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定不移的决心,那么印度就不会主动制造边界事端,中印边境就会维持和平的局面。

  在完善自身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同盟力量。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巴基斯坦是我们最可靠的战略盟友,由于它与印度间的历史恩怨,巴基斯坦对于中国的对印政策具有很大的战略价值。维持与巴方的密切“联盟”,可以对印度达成有效的牵制作用。

  不管怎样,在现阶段处理对印关系的问题时,我们都应尽可能避免让它影响或干扰到我们在东面应对更现实、更迫切的问题。避免“两线作战”、避免树敌过多是政治智慧的体现,也是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