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的四种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1:12:09
 
价值投资的四种方式
    一般来说,一家好公司,一家成长性股票,他的内在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所以,在正常的的情况下,我们只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的提高其心中的价值即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赚的就是靠时间带来的复合增长。

    当然,期间也不排除因为企业的突发事件而降低内在价值,此时就得重新判断。而且市场有放大利空利好的情绪化特征,所以,这个时候就得结合市场的趋势来重新判断其内在价值。当出现那样的情况,一般来说原则上就应该卖出。这就是所谓的“君子不站在危墙之下”的道理。

    刚才说了,在正常的情况下,成长性优秀股票的内在价值比较稳定,具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的特征。但是,股票的价格就不一样了,他就是象钟摆一样的左右摇摆。假如说内在价值是六点,那么一般情况下钟摆就在五点至七点之间摇摆。在特殊情况下(外部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下,会形成熊市极限与牛市极限),钟摆可以在三点至九点之间摇摆,这就是极限摇摆或者说极限运动。

    五点至七点之间摇摆的周期比较短,经常会发生。三点至九点之间摇摆的周期比较长,需要用几年的时间来完成。

    价值投资或者说价值投机的基础最根本的在于企业内在价值的分析判断,这是个考验个人能力的地方,也是投资成功率高低的要素。

    如此,就产生了四种可能的比较典型的价值投资方式:

一,长期投资者
    他们一般可以在六点以下或六点左右买进,买进之后就长期投资。他不在乎五点至七点之间的摇摆,也不在乎三点至九点之间的摇摆,就赚取由成长性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带来的内在价值的提高。当然,假如当钟摆超常规的到了十点的时候他们也是会卖出的。这就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或者说是股权投资者,或者说长期投资者。

    其难点在于找到一家能长期投资,能长期生存,又能长期增长的好公司,这样的好公司少之又少,根据国内外的实际情况,那样的值得长期投资的公司不会超过百分之五。更多的是“各领风骚”数几年。其实,大多数企业的沉沉浮浮,也是符合自然界规律的,只有少之又少的企业能冲破自然规律的束缚而经久不衰。

    这就是巴菲特所期望的理想模式,但斌先生目前在身体力行的模式。

    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投资效益的稳定,但没有超常规的利润,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复合增长,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

    缺点是,由于我国的股市比较年轻,那个上蹿下跳的能力可以让你难以忍受。所以,一般来说适合于代客理财的那种模式,并不适合于个人理财的模式。

二,价值型趋势投资
    他们一般在五点钟开始买进,越下跌就越买进,上涨也继续买进,上涨至六点以前还是继续买进,甚至可以一直到了七点才停止买进,到了七点以上就开始卖出,上涨也逐渐卖出,下跌也逐渐卖出,假如下跌至五点以后会继续买进。这是介于价值投资与趋势投资之间的一种盈利模式,我更愿意把他作为价值型趋势投资。

    这是林奇的主要盈利模式,趋势投资与林奇的不同之处在于,林奇会在下跌的过程中继续买进,趋势投资会在下跌的过程中止损,当然在这里因为还有着资金性质的因素。所以,林奇介于价值投资与趋势投资之间,是鉴于内在价值的趋势投资。

    实际上,目前大多数的价值投资者都是采用这个方法,利用股市的波动进行波段操作来放大收益。做得好能获取利润的最大化,一旦节奏搞错了,那么就会与或有可能的大牛股失之交臂,因为内在价值及市场趋势实在是个见仁见智的东东。

    我出去看的很少,不知道国内有没有这种投资方式的公众人物?应该不会少。其实,基金就是那么干的,巴菲特更多的也是这么干的。

    缺点是,容易与大牛股失之交臂,不能深入的判断个股的内在价值,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顾此失彼是应有之意。但适合于绝大多数价值投资者。

三,大趋势价值投资
    这种类型的人更多的是考虑市场趋势也可以说是内在价值,一般就在熊市的末端,钟摆在三点左右的时候,挑选价值低估的品种买进,注重绝对价值,忽略品种的成长性,对于市盈率、市净率、资产回报率的要求比较高。其表面上是绝对的价值投资,但本质上更看重的是市场趋势,期望在未来市场估值的提高中获取超额收益。一旦到了市场热烈,超过了七点就逐渐卖出,然后就等待着下一个机会的到来。也有人会等待着市场疯狂,钟摆达到九点以后开始向下摆动的时候全部卖出。

    这一类人极少,需要相当的耐心即忍耐力。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就是典型人物。

    其实,索罗斯也是这么干的。

    这个并不适合于职业投资者,主要适合于兼职投资者。

四,价值投机
    我的价值投机其实是等于长期投资,但不是在单个品种上的长期投资,而是在一群品种之间切换的长期投资。

    其理由是我没能力发现未来十年二十年能连续不断高增长的品种,我没这个能力,更没这个把握。因为我的能力只能看两年三年,时间长了就不行。我的能力不用说判断其未来的十年是否连续高增长的问题,包括判断未来的十年这个目标公司是不是还存在的问题我都没能力判断。所以,我不敢说判断十年二十年,不敢说持有十年二十年,在我国尤其如此。

    炒股票,在我们就好比是参加马拉松比赛,假如有人能完成这42公里的比赛,那么你就是胜利者。因为有很多人在中途就已经退出,无法走到终点。假如我们把完成这个马拉松比赛的时间定为十年,那么:

    第一种投资者,他采用精心挑选的品种,能连续十年增长的品种来完成这个投资马拉松比赛。无疑,他能成功,因为他挑选的品种绝对优秀。但是,他对于人的要求相当相当高。首先我没这个能力。同时,我也怀疑在这个世界上有如此能力的人?

    第二种投资者,他选择n个品种,有成长最好,没成长也行,只要股价能上涨(往前走)就行,也许用不了十年就能完成这个马拉松比赛,也许他能超过了那个终点站。

    第三种投资者,哎呀,我不知道他该如何参加这个比赛?

    第四种投资者,我就挑选几个能跑步的人,在比赛的每一阶段投入一个体力最好的参加比赛,其他的乘车跟上或者沿途招募。第一个人假如累了,那么就再挑选一个体力强壮的替换,进行接力赛,依此类推。我想,完成这个马拉松比赛没问题吧?呵呵,算不算作弊呢?

    也就是说,我在不同的时间段,不断的寻找能够连续两三年高速增长的公司,根据实际情况持有一两年,通过接力赛的方式来进行比赛。因为我知道,寻找一家连续两三年高速增长的公司比寻找连续高增长十年的公司可要方便省力的多。你说是不是?

    何况,大众情人,大家都认为的优秀公司,往往股价就很难低估。一家不起眼、但在未来两三年高增长的丑小鸭有时候估值可便宜的多,而且,这一只丑小鸭一旦变成白天鹅的时候价格可不会低哦。

    这四种价值投资的模式,各有利弊,各有千秋,假如你能把这四个人如泥巴人似的打碎,融合在一起,重新捏四个泥人,我中有你还有他,你中有我还有他,他中有你我,那岂不是就十全十美了?呵呵,异想天开吧你。

    呵呵,那么假如把这四个人形成一个人才组合团体如何?按照一般规律,效果也是不太好的。因为,在这里的并不是1+1等于2那么简单。也许和那个拔河比赛差不多,势均力敌的双方,最后的结果是1+1=0。

    巴菲特的厉害,就在于他融合或者说综合了格雷厄姆与费雪的思想。林奇的厉害,就在于他把费雪的理念发扬光大。

    价值投资者有两个郁闷期,第一个是自己持有的钟摆(股价)在五点停留,其他的股票欣欣向荣,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反跌的郁闷。第二个是在股票价格达到、超过了自己的预期,卖出以后的继续大幅度上涨。也就是说,在七点的时候卖出,钟摆(股价)继续摇摆到了九点的郁闷。

    直接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自己苦苦等待了一年,也就是钟摆从五点摇到了七点,赚了一倍。但在卖出以后的一个月里,钟摆又在外力的作用下从七点摆到了九点,应该还可以继续赚一倍的。等于是,假如我继续持有一个月,那么就可以赚取三倍,但由于我早了点儿卖出,就仅仅是赚了一倍。而我在卖出以后调换的在五点的品种,还是在五点左右摇晃,甚至摇摆(下跌)到了四点。呵呵,郁闷吧?呵呵,这个问题我没办法解决,无能为力。

    价值投资理论的鼻祖是本杰明·格雷厄姆和菲利普·费雪,其代表作分别为《证券分析》与《如何选择成长股》,这两个传奇人物的投资哲学截然不同。格雷厄姆注重安全空间(现在被译成“安全边际”),注重价格的绝对低估。费雪注重成长性,注重相对价格的低估。

    费雪的投资回报率远超格雷厄姆。

    巴菲特曾说:“我是百分之十五的费雪,百分之八十五的格雷厄姆。” 但在我看来,早期的巴菲特确实是如此,但目前的巴菲特这个比例正好相反。

总结一下投资投机的关键:

    1,分析能力。价值投资的成功与否或者说成功率取决于你对于价值分析的能力,你的分析越强大越准确,那么你的成功率就越高,收益也越高。

    2,心态。因为价值投资者是寂寞的磨难者,所以,心态问题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需要一个强大或者说稳定的心态,需要一种非凡的自信(当然,这自信得来源于你分析能力的强大,否则就是自大自误了)。甚至是颠覆或者说扭曲了人类正常的心灵或者说人性。

    (试想一下,当股价下跌,自己的钱包缩水而不心疼的人能正常吗?眼睁睁看着股价下跌,而没有及时卖出的人能正常吗?难道你就不能在高位卖出,在低位再买进吗?呵呵)

    3,快速反应能力。价格投机是运用技术分析、第六感觉以及反应能力的综合,注重价格的运行趋势或者说波动方向,在价格波动中获利。

    4,投资与投机不同点在于,前者以内在价值为基础,后者以价格趋势为基础。其本质上获利的目的是一致的。

    5,价值投机既有别于价值投资,又不同于价格投机,是以内在价值为基础的价格投机。所以,这是投资与投机的融合或者说综合。如何取得价值投资与价格投机的平衡,是价值投机的难题。

    总而言之,还是那么一句话:炒股票条条大路通罗马,就看你适合什么?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谢国忠:改革不是炒高股市楼市 人民币不会大贬值
    11月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在10日晚间与11日上午公布,结果都大幅低于市场预期。 

  PPI方面,11月的同比增速从10月份的6.6%骤降至2.0%(市场平均预测为4.4%),月环比增幅从10月份的-1.6%大幅降至-3.1%;CPI方面,11月的同比增速从10月份的4.0%回落至2.4%(市场平均预测为3.0%),经季节性调整后非折年计算的月环比增幅由-0.1%降至-0.7%;其中11月食品价格涨幅从上月份的8.5%进一步降至5.9%,非食品价格涨幅从10月份的1.6%大幅降至0.6%。 

  两率的双双大幅下调与月环比负增长的突然加大,令市场降息之声再起。在随后出炉的国际投行报告中,高盛预测中国央行将会在2009 年之前将基准贷存款利率分别下调约200基点(1基点为0.01%)和150基点,美林则称2009年年中前将至少再次降息108基点。 

  然而在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眼中,导致CPI和PPI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乃是存货周期的影响。在之前宏观经济趋热、涨价预期确立的情况下,不少中间商囤积大量货品,期待升值,然而随着经济下行、需求趋缓,中间商被迫出货。这一供给因素与全球金融海啸导致的需求减缓的因素相叠加,最终造成了价格指数的大幅下降。 

  12月11日,谢国忠接受了本报电话专访。这位颇有个性的经济学人表示,将通胀消除与降息,乃至股市相联系毫无意义。当前中国最大的矛盾,在于较早前资产泡沫催生的高企商品价格与有限的居民购买力之间的矛盾。 

  在前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高层提出“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谢认为方向是正确的,但要定量、定向地判断问题,加大刺激经济措施的力度,“减税、增加消费补贴,都可以多用,解决老百姓买不起的问题。”他说。 

  
存货只能用降价和补贴解决 

  《21世纪》:11月中国的CPI与PPI一齐大幅下降,一方面国内的生产商很开心,认为成本压力减轻;另一方面却担忧内需在持续恶化,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谢国忠:这两个都是一回事,是因果关系。金融危机之后资产大幅缩水,引起需求下降,需求下降之后就有存货,而存货就必须降价,才能清仓。 

  CPI和PPI下降,意味着最终需求有萎缩。还有就是存货周期的影响——之前很多商品的价格会上涨,是因为中间商藏了很多东西,存货积累很高,大家都是盼着升值的。现在经济不好,就只好拿出来打折卖了。这两个因素都非常重要,很可能存货周期比最终需求的影响还大。 

  《21世纪》:存货周期的现象不仅仅是中国,包括全球都是这样对吧?会带来什么影响? 

  谢国忠:是的,因为都是一个市场,价格都是关联在一起的。 

  现在的国内存货中,有房地产存货,就是空房子,还有家电等制造品。问题是我们造的东西,中国人买不起,这是中国现在的核心矛盾。原来的家电是靠出口;房子是靠炒,相当程度上也是靠外国人来买。这都是特殊情况,却造成了假象,结果造的太多了,外国人买不了的情况下就要卖给中国人。 

  中国人造的东西中国人买不起,这是中国经济短期内稳定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21世纪》:这短期的问题如何解决呢? 

  谢国忠:降价或者政府补贴都可以的。中国这几年来,家庭收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急剧下降,在过去,这个购买力水平下降没有显示出来,主要是因为出口好,还有资产泡沫,因此大家觉得我有钱继续去买资产,像滚雪球。它跟基本面脱离关系了。 

  现在,很多人认为把股市炒上就买得起了,把你的信心弄起来,就可以炒上去,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是没用的,核心问题是(资产泡沫)这个东西炒不起来了。 

  《21世纪》:现在已经有家电下乡、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一系列的动作了。 

  谢国忠:现在出廉租房不一定是对的,因为现在已经有那么多空房子了,应该补贴老百姓买房子才对啊。 

  《21世纪》:补贴了可能还是买不起啊? 

  谢国忠:那再补贴嘛!在经济增长期里面积累的社会财富,全在GDP里面呢,要调整啊。电视机多了得降价清仓,房子不也是这样吗? 

  《21世纪》:数字显示的通涨降温,是不是意味降息的预期又在升温? 

  谢国忠:我觉得很多人谈降息,是想通过降息把股市给炒起来,但这个是没用的,浪费时间。中国的利率已够低的了,按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现在利率就等于零利率——从长期看来,经济有10%的增长,利率是2%,这跟零利率没有什么区别。

  
改革不是把股市楼市炒起来 

  《21世纪》:12月10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你刚刚谈到长期的增长模式转变,这方面你的建议是怎样的? 

  谢国忠:按现在的模式,如果外国人不借钱花钱的话,我们就完了。我觉得现在要坚持两个大方向,首先,国内的城市化战略要定下来,房地产政策要搞对;第二,要更加地开放,跟其它发展中国家更紧密地合作,让他们到中国来投资,我们的产品也可以销到他们那里去。 

  问题是现在很多人不想通过改革、苦干,只想通过利好消息把股市、楼市炒起来解决问题。改革是需要吃苦的,关键是愿不愿意做。 

  《21世纪》:今天不少投行都在报告中说,全国经济工作会上提出来的东西并不清晰,你觉得呢? 

  谢国忠:方向是对的,但是要政策还是要具体。经济出了问题、是什么问题、问题有多大,这个需要定量、定向地判断。 

  发了多少债、这些钱是怎么用的,这不是喊口号的,是要有具体的结果出来,钱是怎么转到老百姓手里去、怎么变成需求的。只有这样,政策才是到位的。 

  比如除了降息,还有减税啊。问题在于如果只做一点点,那对刺激经济是没用的。就像给每个老百姓100元,对GDP是没作用的。 

  
人民币不可能大幅贬值 

  《21世纪》:近期国际外汇市场波动剧烈,而包括不少中国商业银行、大型企业在内,都在之前做了汇率互换的交易。现在市场中有不少人担心,在中信泰富之后,可能还会有更多的企业步入后尘。甚至有人讲汇率黑洞将是继次按危机、信用危机之后本次全球金融海啸的另一波灾情。你怎么看? 

  谢国忠:当前的外汇市场主要是杠杆下降的问题,去杠杆化对很多价格还是起主要作用的。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经济差、利息降、财政赤字上升,美元反而走强的原因,是因为随着衍生产品平仓,大量美元流回国内。日元走强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 

  《21世纪》:还会有更多的企业发生中信泰富这样的事件吗? 

  谢国忠:会有很多,像很多都借了日元买别的东西(的公司),这里面的“炸弹”都是在日元兑美元涨到90的阶段,一旦过了90,可能有很多东西会爆炸。 

  《21世纪》:近期新兴市场货币的贬值似乎尤为突出? 

  谢国忠:杠杆下降,这对于过去被炒起来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带来的风险比较大。 

  2006年夏天开始,美国的房地产开始下降,很多资金从美国跑出来或者去借日元,去买入很多新兴市场资产,导致后者汇率大幅上升。现在市场前景不好,他们就把产品平仓。按平均来说,新兴市场的货币会下跌到2006年夏天的水平。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韩国,短线上他们自己炒汇率,自己公司借的短线的钱太多了,过头了,所以近期大幅贬值。 

  《21世纪》:近期人民币出现小幅贬值征兆,全球都在高度关注,你如何看这个问题? 

  谢国忠:人民币是跟美金挂钩的,但随着美金上升,人民币却面临贬值的压力。美元持续地走强,会对中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这关系到中国相对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问题。 

  (目前的贬值)只是小小的一点点。中国的外汇储备很大,如果贬值的话对全球影响会很大。但中国的政策一向都强调汇率稳定,汇率大贬是不太可能的——那样的话热钱都跑掉了,中国的经济受影响更大。

 

谢国忠:孤独的“主流”
2008年12月03日
《新财经》

  谢国忠,投行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以发表与流行看法对立的经济观点著称,且屡屡“唱空”成功,因此,被业内称为“乌鸦嘴”。潘石屹曾嘲讽说:“我不怕政策调控,就怕谢国忠。他说话时常常以为自己是上帝。”中国的房地产商近几年来一直在为谢国忠的预言头痛不已。 

  谢国忠的出名最早源于他的三大预言。1997年香港回归前两个月,刚加入摩根士丹利的他就预测,香港房地产将暴跌50%,当时被外资圈视为无稽之谈。但很快,此事被他言中。随后,他又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发表预见,清楚地看到“亚洲经济有巨大的结构性问题”。1997年夏天,谢国忠预见了中国的“通缩”,并意识到中国经济将从短缺走向过剩。当时,中国经济增长维持在8%的高水平,很多人对中国经济持乐观态度。

  由此,谢国忠开始被基金经理们认可,并逐渐获得他们的信任,开始在香港、内地的外资圈建立声望。因为力排众议、坚持人民币不会升值,以及对亚洲股票已经到顶的趋势预测,2004年,谢国忠被全球外资法人票选为首席亚洲经济分析师。这让他与公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一道,被视为“大摩夺取话语权的'王牌武器’”。

  谢国忠在摩根士丹利亚太区担任首席经济学家九年,2006年9月辞职。但并没有因此而闭嘴。

  2004年5月,谢国忠首次预警“中国房地产泡沫”。当年10月,他更加坚决地表示“上海的房地产泡沫可能还会持续几个月,不会超过一年”,并卖掉自家在上海的房产以明心志。2007年年初,谢国忠再次唱空楼市:中国房价2008年将进入调整期,2008年或2009年将进入谷底。

  谢国忠认为,由于中国信贷增长的大部分都投进了房地产行业,变成了大批的楼房住宅,假如这些流动资金迅速撤离,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将会遭遇危机。并强调,国际游资是导致国内房地产市场过热的主要原因。

  在谢国忠的预言生涯中,房地产是被否定次数最多的领域。在一片房市繁荣论中,他的泡沫论显得孤立而脆弱。同时,他的股市泡沫论也受到众多质疑。 2007年5月8日,谢国忠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全球股市大繁荣将在2008年前结束,与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同步,而中国股市也即将崩盘。流动性过度、通胀上升和估值较高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将导致全球股市很快崩盘。

  2007年5月9日,谢国忠预测,中国股市一年后将暴跌。“一般股市上涨的周期是2~3年,中国股市开始上升是在2005年下半年,到现在为止两年不到,如果历史重复的话,那就还有一年,每次泡沫都是市盈率到60倍左右,就要出现暴跌了,中国目前是40倍左右。”

  不过,这些预言为谢国忠引来了一片嘲讽和质疑。早在前几年,全球金融市场正处在恢复性上升时,他就开始唱空,从原油、大宗商品,到房价、股市,只要资金流向的地方,都有他的“空”音绕梁,而且至今唱衰不止。

  点评

  “谢国忠又在说楼市了”。也许,这是国内房地产商们最不愿意听到的声音。每次,无论是在房地产业热火朝天的时候,还是在股民热情高涨的时候,总会听到谢国忠孤独的声音。他永远不是主流,永远都那么偏激,但是,在每次浪潮退去之后,人们才理解了他。就连一向自信的水皮,最后也不得不承认:“谢国忠从国外的视角来看中国股市确实准确”。

 


关于价值投资理论中的成长型价值研究 论文关键词:价值投资理论 成长型价值 内在价值 安全边际

  论文摘要:价值投资理论经过许多价值投资者的不断完善和
发展,已经构建起了以“内在价值”和“安全边际”为核心的价值投资理论体系。但是作为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投资理念,价值投资理论在很多情况下还是被投资者所误解。本文严格界定成长型价值与成长型概念的区别,指出成长型价值是属于价值投资理论,而成长型概念更多是证券市场上的投机炒作。最后,通过分析价值投资理论发展演进的过程来证实上述观点。
  
  在回顾华尔街悠久的
历史时,不难发现,在早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证券市场就是一个充斥着投机和内幕消息的领域。但是伴随着1934年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戴维·多德的《证券分析》一书的出版,证券市场的投资理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本被后来者奉为“投资者的圣经”的书籍,在其后的岁月内被连续再版,其投资理念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证券投资者。格雷厄姆用他所倡导的证券分析理论和技巧奠定了价值投资理论的基石,其后的价值投资者都是在格雷厄姆的基础之上,不断引入其他分析方法,形成各自鲜明的投资特色,因此价值投资理念才得以不断衍生和发展,并且一直被广泛使用并沿用至今。
  价值投资理论作为证券市场策略和价值分析的众多投资理论之一,其产生至今还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但是价值投资理论自产生之日起就对证券投资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在价值投资理论产生之前,证券市场投资理念主要以趋势技术分析为主,通过分析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涨跌
规律来进行投资。而价值投资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模式,转而强调从公司经营管理的实质以及公司基本财务状况出发来寻找公司的投资价值。
  
  投资与投机
  
  投资和投机是证券市场上证券交易的两种基本行为,并且同样可以在证券市场上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但是两者在根本上有所不同。对此,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亨利·彼特认为,区分投资和投机的标准应该从分析投资的动机入手:买入股票通过长期持有、期望分享股息分红的长期行为是投资;而买入股票仅仅是希望通过不断的买卖来获取二级市场上差价的行为是投机。杰克·弗朗西斯认为:一项交易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是生产性的还是非生产性的、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均是区分投资与投机的有用标准。《
中国金融百科全书》则认为:投机是指利用股票价格波动,以牟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短期交易活动,其特点是交易期限短、次数频繁,具有风险性;除此之外都是投资。格雷厄姆认为:投资是指根据详尽的分析,本金安全和满意回报有保证的操作,不符合这一标准的操作是投机。
  从以上的各种不同表述可以看出,投资和投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的实质在于投资和投机的盈利模式。笔者认为,投资和投机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风险的可控性:投资是指通过发现和创造价值来获取回报,其风险可控;而投机是指承担较大的获利不确定性,并以此来获取相应的回报,其风险不可控。从格雷厄姆的表述中,可以发现投资相对于投机而言,具有以下特点:投资是建立在对投资对象详尽的研究分析基础之上,通过客观地研究来创造价值,而投机则是通过主观的判断来获取收益;投资能够保证本金安全;投资能够保证满意的回报。
  
  价值投资理论的定义
  
  价值投资理论从产生以来,一直就建立在证券市场的三个基本特征基础之上:证券市场上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受一些影响深远而又变幻莫测的因素所支配,正是这些因素导致股票的市场价格在不断变动;上市公司本身的内在价值却不同于其证券市场价格的起伏不定,而是相对稳定的。股票的市场价格在短期可能会偏离公司的内在价值,但是从长期来看,市场价格会逐渐向内在价值回归;如果在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时进行购买,肯定可以获得稳定的回报,而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距就是“安全边际”。
  证券市场的三个基本特征指出了价值投资理论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与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价值投资理论的核心就是对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评估。所谓内在价值,就是上市公司的资产、收益、股利、未来前景以及管理状况等因素所决定的股票价值,是未来上市公司所拥有所有现金流的折现值。
  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分为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两部分:内在价值是由上市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所决定,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而市场价格则由证券市场上的资金供给所决定,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变化较大。因此往往会出现市场价格偏离内在价值的情况。沃伦·巴菲特指出,“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为评估投资和公司的相对吸引力提供了唯一的逻辑手段。内在价值的定义很简单:它是一家公司在其余下的寿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的贴现值。但是内在价值的
计算并不如此简单,它是估计值而不是精确值,而且它还是在利率变化或者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修正时必须加以改变的估计值”。
  安全边际是价值投资理论的简练概括,就是上市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超过其市场价格的部分,也是价值投资者能够稳定获取的投资收益。一般来说,安全边际越大则代表投资风险越小,而相应的获利能力越强。
  对于内在价值的理解,随着价值投资理论不断完善,其内涵出现了一些差别。最初,内在价值以格雷厄姆的观点为主,强调上市公司的绝对价值,也就是公司所拥有的有形资产的清算价值。后来才逐步加入菲利普·费雪关于成长型价值的观念,将公司的无形资产以及未来的成长预期也计入公司的内在价值当中。在格雷厄姆和费雪投资理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进而形成了目前价值投资理论的理论基础,这也就是最成功的价值投资者沃伦·巴菲特所认同的价值投资理念。
  格雷厄姆在分析上市公司内在价值时,看重上市公司的有形资产,而不看重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如专利、品牌等。格雷厄姆认为价值是被事实所确定的价值,这些事实包括公司的资产、收入、红利以及任何未来确定的预期收益。所以,格雷厄姆在其投资分析中,主要在寻找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的比值偏小(也就是安全边际较高)的股票进行投资,通过买入并持有,等到其市场价格上涨体现其内在价值时,便可以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
  费雪则把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内涵进行了一定的扩充,他把这样的“内在价值”称为
企业的特质,即上市公司所拥有的高于一般水准的能力,能够使得公司利润逐年递增。相比之下,他更加看重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所带来的价值,也就是那些能够增加公司价值的因素。他认为可以通过对获利能力超过平均水平的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借助于其强大的盈利增长来获取可观的超额利润。
  综合格雷厄姆和费雪对于价值投资理念的定义,不难发现,尽管不同的价值投资者的理解有所差别,但是其实质是趋同的。尽管在公司内在价值的定义上不尽相同,但都来自于上市公司本身,这其中包括有形的资产、收益和股利,还包括无形的独特竞争力、优秀的获利能力、出色的经营管理能力,甚至还包括对上市公司未来发展的良好预期等。价值投资者都认可上市公司的市场价格是围绕内在价值上下波动的,并且迟早会向价值靠拢。价值投资是通过寻找优秀的投资对象而从中获利,其持有时间的长短仅在于价值投资者个人对市场的把握,而不是区分价值投资与非价值投资的关键。
  笔者认为,价值投资理论是通过对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研究分析,然后比较证券市场价格,以此来决定股票买卖策略的一种投资理论。价值投资理念的核心思想,认为内在价值是确定股票价格的核心因素,只有在股票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时,即存在安全边际时,才会做出买入操作。格雷厄姆以及其后的价值投资者的投资理念都是一脉相承的,而仅仅在价值投资的主要步骤的一个或几个环节有所差异,这些环节包括怎样寻找低估的证券、如何确定股票的内在价值、构造投资组合的方法。
  价值型投资、成长型投资与成长型概念
  
  成长型投资(Growth Investing)一直以来被误认为是一个跟价值型投资相对立的概念。绝大部分投资者认为,价值型投资就是指投资于股票价格低于其帐面价值的上市公司股票,从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恢复性上涨中获利;而成长型投资则正好相反,指的是投资于具有高于平均水平的销售及利润增长率、处于快速
发展阶段的上市公司股票,通过其高速成长带来未来股价上涨而从中获利。这种看法体现到投资操作上,则是价值型投资者和成长型投资者从来不会在同样的时间买进同样的股票:价值型投资者选择的买入时机为上市公司公布利空的消息时(如利润每况愈下、公司收益处于下降或没有收益、公司最新消息令市场失望等);而成长型投资者则选择上市公司公布利好的消息(如利润上升、收益加速增长、公司公布的业绩超过预期等)时买入。正是基于上述概念,很多投资者认为伴随着证券市场涨跌的交替出现,相对应地采取价值型投资和成长型投资才是最佳的获利模式,即在熊市到来时选择价值型投资,通过选择被市场低估的股票来规避市场风险,而到牛市来临时选择成长型投资,通过利用市场热点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
  其实,上述的这些观念误解了成长型投资的真谛。成长型投资并不等同于成长型股票,成长型投资是指投资于具有长期持续获取超过平均水平的销售和利润增长率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事实上,这种真正具有长期持续获利能力的上市公司是罕见的,投资大师费雪在其全部投资生涯中所发现的具有长期成长性的上市公司也屈指可数,寥寥无几。
  在证券市场上之所以成长型投资会被广泛提及,能够在很多上市公司的股票上得到应用,最主要的原因是投资者往往将“成长型投资”与“成长型概念”混为一谈。所谓的“成长型概念”,就是证券市场上经常蜂拥出现的投资热点,如新技术、新专利、新产品、新市场,通过超乐观的财务业绩预测,来凭空描绘超出想象的美好前景,构造一种不切实际的高速增长。这样的成长型概念往往只能体现在对上市公司的发展预期上,难以带来实质性的增长,尤其是没有长期稳定的实质性增长。但是成长型概念却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能够吸引投资者的追捧,特别是在牛市环境下。从美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无论是20世纪60年代
电子半导体成长概念,还是20世纪90年代的生物工程、网络科技成长概念,最终只不过是资金追捧出来的泡沫,只有其中真正具有长期成长性的上市公司如IBM、微软、英特尔才能够脱颖而出,给投资者带来长期持续而稳定的投资回报。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随着价值投资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的新发展赋予了当代价值投资理论更多更新的内涵。格雷厄姆所推崇的以寻找市场价格低于上市公司绝对价值的投资品种的投资模式,是属于价值投资理论的,同样以费雪为代表的寻找具有长期持续成长能力的投资品种的投资模式,同样属于价值投资理论。成长型价值只不过是将更多的未来盈利增长计入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因此,本文认为以费雪为代表的成长型投资实际上属于当代价值投资理论范畴,而证券市场上所谓的“价值型投资与成长型投资”分类,实际上只不过是价值投资与成长型概念的区别罢了。
  
  价值投资理论的演进
  
  价值投资理论从20世纪初产生至今,只有不足百年的
历史,但是追随价值投资理论的价值投资者们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投资业绩。不过,价值投资理论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价值投资者经过不断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投资实践来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在价值投资理论演进的过程中,有四位价值投资者对价值投资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分别是本杰明·格雷厄姆、菲利普·费雪、彼得·林奇和沃伦·巴菲特。
  本杰明·格雷厄姆是价值投资理论的奠基者,也是第一个把逻辑和分析的原理引入证券投资领域的人。格雷厄姆构建了价值投资理论的框架:“安全边际”和“内在价值”。受到所在时代的影响,格雷厄姆在应用价值投资理论时,往往都是在寻找被市场绝对低估的投资品种,对安全边际的要求远远要超过对公司本身经营状况的要求,并且格雷厄姆在
计算企业的内在价值时,只将企业的有形资产算作企业的内在价值,而剔除企业的无形资产,这样所计算出来的企业内在价值属于企业最核心、最具有安全性的价值。事实证明,在证券市场陷入低迷的时候,格雷厄姆的投资策略和投资技巧显得格外有效。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论能够表现出对持续低潮的抗跌能力,还可以表现出在弱市中较强的获利能力,一旦证券市场行情开始转好,依照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策略所购入的大量低价股就可以籍此获得巨大的回报。
  菲利普·费雪同样为价值投资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格雷厄姆强调“价值绝对低估”有所不同,费雪更加强调投资品种的“成长性”。如果说格雷厄姆看重的是股票价格与内在价值之间的绝对价值的话,那么费雪更加看重企业盈利改善来保障股票价格未来增长的相对价值。费雪所看重的“成长型价值”,非常清楚地体现在他价值投资理念中的集中投资(费雪的投资组合中从来不超过10只股票)和长期持有(费雪持有摩托罗拉达21年之久),这与证券市场上盲目地炒作“成长型概念”的投机,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因此,费雪所推崇的企业“成长型价值”属于价值投资理论的范畴,只不过在认识企业的成长并且发现去投资价值上,需要有非比寻常的眼光和深厚的投资底蕴。
  彼得·林奇是率先将格雷厄姆和费雪的投资理念结合起来,并且成功运用到投资实践中的价值投资者,因此在彼得·林奇的投资理念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格雷厄姆和费雪的影子。在彼得·林奇的投资组合,有绝大部分是按照费雪的价值投资理论而买入的证券市场上极少数优秀公司,并且通过长期持有获取超额投资回报;而剩下部分则充分发挥格雷厄姆价值投资理论的优点,不断寻找被市场所低估的公司股票,在企业的恢复性上涨中获利。借助于格雷厄姆和费雪价值投资理论中的优点,彼得·林奇取得非常成功的投资业绩。
  沃伦·巴菲特是将格雷厄姆和费雪的价值投资理论彻底融合,并且取得非凡成就的价值投资者。巴菲特常说,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加上15%的费雪”。巴菲特是借助于格雷厄姆的方法找到了市场犯错误的机会,而借助于费雪的集中长期持有的理念实现了财富的巨幅增长。巴菲特将价值投资理论中的“成长型价值”演绎得淋漓尽致,他所长期持有的上市公司都能够保持快速而持续的成长,最终都成为拥有巨大市值的公司,巴菲特也借此成为了最成功的价值投资者。
  在价值投资理论从格雷厄姆、费雪到巴菲特的不断融合和完善中,可以看到,价值投资者彻底地将成长型价值从成长型概念投机中剥离出来,融入到价值投资理论中,给价值投资理论中的“内在价值”和“安全边际”赋予更多的内涵。